李佃贵国医大师简历 李佃贵:浊毒论宗师

2018-12-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李佃贵,1950年7月生,河北张家口人,中共党员,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科技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评审专家,第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届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李佃贵国医大师简历 李佃贵:浊毒论宗师在中医药学传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临床实践与理论建构相辅相成,历代名医大家莫不是孜孜于临床,并洞微烛幽,独辟蹊径,于妙手回春之余,而得窥诊疗规律新境界,如涓涓细流渐次

李佃贵,1950年7月生,河北张家口人,中共党员,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科技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评审专家,第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届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佃贵国医大师简历 李佃贵:浊毒论宗师

在中医药学传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临床实践与理论建构相辅相成,历代名医大家莫不是孜孜于临床,并洞微烛幽,独辟蹊径,于妙手回春之余,而得窥诊疗规律新境界,如涓涓细流渐次汇入,大河因而活水劲涌,奔腾不息。

李佃贵国医大师简历 李佃贵:浊毒论宗师

燕赵之地,岐黄沃土。扁鹊奠基四诊合参,刘完素阐发火热学说,张元素完善脏腑辨证,李东垣开山补土一脉,王好古新解伤寒阴证,王清任肇始活血化瘀理论,张锡纯成就中西汇通学派。而瞻望今天河北中医药学理论发展新风景,惟“双峰竞秀”,为业内推崇。一个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首发的脉络论;另一个,则是国医大师李佃贵开创的浊毒论。

李佃贵国医大师简历 李佃贵:浊毒论宗师

以浊毒论名世的李佃贵教授,从医50多年,从公社卫生所的基层中医干起,从喜欢中医,到酷爱中医,到痴迷中医,俯身临床,精研临床,升华临床,在脾胃病领域不断凿深掘进,以中医病因学的理论为基础,探究总结浊毒发病机理,最终形成了中医基础理论中独立的浊毒学说。

以浊毒论指导临床,不仅打破了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胃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的“定论”,而且在肝病、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也为人们的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提供了新思维。

谓吾何求 不离临床

从基层中医到国医大师,50余载路漫漫,李佃贵的从医生涯有着怎样的成功密码?“酷爱中医,痴迷临床”,是他的自我评价,也是同事、学生们的公认,“有时间就看病,几十年没有无故耽误过临床”。

李佃贵是河北省张家口蔚县人,1950年出生的他考高中时选择就读县里办的中医徒弟班。学医一年毕业,随即被分配到一个公社的卫生所。

“当时卫生所八九个人,大部分是中医,其中有一个老中医李思琴,我就跟着他抄方,他如果不在门诊,我也会开一些方子,打打针”。边干边学边用,李佃贵用中医中药治疗了不少当地常见病,像慢性胃病的治疗效果就不错。至今他记忆犹新的是,当时农村卫生条件差,胆道蛔虫病多发,尤其是青少年多患,他掌握了用乌梅汤治疗此病的方法,可以将蛔虫从胆管内驱至肠道排出,有效降低急腹症风险,临床屡试不爽。

虽是十六七岁的“小医生”,可在三乡五里很快小有名气。

为此,他还被推选为县里的“学毛著积极分子”,到“千人大会上”做典型发言,并被安排到外县演讲。“头一次上主席台,紧张得脸红目眩。”后来,人民日报记者也来采访他。文章见报后,他收到全国各地的来信,不少是求方求药的。

这段难忘的经历,让李佃贵愈发由衷地喜欢上中医,痴迷上了看病。1970年,河北新医大学(现河北医科大学)到蔚县招收工农兵学员,“又红又专”的李佃贵获邀参加了招生座谈会,经公社书记拍板推荐上了大学。选择专业时,他毫不犹豫地写上“中医系”。

“河北新医大学的前身是清末创办的直隶医学堂,中西医底蕴都很深厚”,提到自己的大学时代,李佃贵对母校满怀感激。在这里,他接触到很多名医专家,也系统学习了中西医药知识,1973年底毕业后还得以留校任教。

李佃贵最初在中医内科教研室工作,被分派到学校附属三院带教。“虽然是教学编制,但是都要临床带教出门诊”。此后,他先后担任河北省中医院副院长、河北中医学院副院长、河北职工医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河北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正校级)兼河北省中医院院长,从未离开临床。

1992年,李佃贵作为河北中医学院副院长,负责教学工作,专门成立了中医门诊部。1995年,担任河北医大分管科研的副校长,定期到河北省中医研究所(现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出诊,每周最少3次门诊。1999年,他调任位于保定市的河北职工医学院一把手,任内兼并3个中专学校,附设3所医院,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几乎雷打不动,每周五晚赶回石家庄,周六周日照常出诊,周日晚上再赶回200公里外的保定。

2005年,因省内院校合并,省里本来另行安排他出任卫生系统外的某省直部门主要领导,但他主动提出,“我还是选择做医生,搞专业,能看病就可以”。此后至今,他仍旧保持每日半天门诊或查房的工作节奏。“他只要有时间就扎到临床”,这是他给同事和学生们最为深刻的印象和感动。

李佃贵特别注重临床,关于临床重要性,他说,“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最好的研究项目不在实验室,而是在诊室,患者的病症就是最好的研究项目;最大的研究成果不在证书上,而是在患者的身上,救治病人就是最大的研究成果;最优秀的论文不在杂志上,而是在患者的心里,患者感激的笑容就是最优秀的论文”。

从事中医临床以来,李佃贵诊治患者逾10万人次,保留病案就有2万多份。他擅长内科杂病,尤其在治疗脾胃病方面颇多建树,成功逆转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典型增生等胃癌前期病变。他的患者来自全国各地,不少海外患者也慕名而来。

浊毒学说 磨砺出新

师古不泥,精研创新;浊毒理论,独树一帜。李佃贵的代表性学术成就是首倡的“浊毒论”。他从认识论、方法论的高度,独立阐发了浊毒致病的病理机制,并大量应用于脾胃病及其他疾病的治疗,丰富了中医病因病机学说。

谈起浊毒论的缘起,李佃贵讲了一桩往事。他留校后最早在学校附属三院临床带教。当时与一名老花工同住一室。老花工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平时在宿舍床前放置一个垃圾桶,既是痰桶,也倒剩菜剩饭,导致屋内腥臭,招来蚊蝇。有一段时间老花工请假回老家了,李佃贵便将垃圾桶倒干净,并将室内收拾一新。这段时间,没有用六六粉杀虫剂,而蚊虫却明显少见。这个现象本来寻常,却引发了他的深思。

从蚊蝇与垃圾的关系,他联想到疾病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不改变,蚊蝇照常来。治病求本,改变治病环境为要。人体中的浊毒,便如环境中的垃圾,是人体内脏的代谢产物,也是一种病理产物,如果不能及时清理排出,人体就会生病。浊毒排出的通道,不外出汗和大、小二便。临床治疗就应给致病浊毒提供便利排出通道,从而改善人体环境,恢复和保持人体正气。

李佃贵认为,浊毒作用于人体,可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形态结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其结果就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功能失常,乃至功能衰竭。

带着思考做临床,浊毒理论悄然生发。1980年,李佃贵专注于脾胃病门诊,他对一些胃癌、萎缩性胃炎患者尝试以化浊解毒之法治疗。这些患者大都是舌苔黄厚黏腻,大便黏腻不畅,按传统中医理论的“痰湿中阻,脾失运化”临证效果不彰。他发现这些患者体内大多有浊气毒邪,应属于“浊毒证”,针对之策就是化浊解毒,效果果然很好。

浊毒理论从提出到成熟完善,历经长期临证、病例积累和系统总结。李佃贵逐渐摸索出“疏肝和胃、活血化瘀、解毒化浊、健脾和胃”四步调胃大法,总称为“化浊解毒”治疗法,运用此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打破了“胃癌前期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

随后他提出“祛邪为要”“和合致中”,既赞同“陈莝去而肠胃洁,瘕瘕尽而营卫昌”,也坚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主张“祛邪扶正,以和为期”。

不止于脾胃病,李佃贵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肝硬化也取得显著疗效。他以”软肝化坚、解毒化浊、活血养血“三步骤治疗肝硬化,即可缓解病痛,延长寿命,并阻断向肝癌发展。

李佃贵带领的科研团队进一步拓展应用浊毒理论,发现其对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科、五官科等50多种疾病均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化浊解毒”疗法增加到17种,学术价值日益凸显。

2007年,李佃贵主持的“浊毒”理论研究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浊毒证重点研究室,随后成为河北省浊毒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先后获评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科。

2016年12月,李佃贵主编的《中医浊毒论》等9部系列学术专著首发,在浊毒理论发展中树立了新的里程碑。王永炎、吴以岭两位院士,路志正、孙光荣、张大宁、李士懋四位国医大师为该系列专著题名作序:

“本系列丛书正是‘浊毒学说’在多学科、多病种的诊疗中具有指导意义的生动 体现和真实记录”。

“‘浊毒’物质充斥着全球每个角落和人的机体之中,它们不同程度地对人体造成损害。浊毒理论依照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分别称之为“天之浊毒”“地之浊毒”“人之浊毒”,其更深刻、直接地揭示了疾病的病因和疾病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现代病因学接轨,深入了解浊毒病邪的致病规律,将传统中医学的预防原则和现代预防医学的具体措施结合为一个整体,对预防疾病的发生和阻止疾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医学而言,疗效是检验医学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李佃贵教授的‘浊毒学说’来源于临床实践,又在临床实践中得以验证。衷心希望‘浊毒学说’在临床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部门肯定,行业专家认可,全国各地推广应用,浊毒理论发展前景可期,令人感奋。李佃贵说,浊毒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浊毒致病及机体处于浊毒状态时病机变化、演变规律、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治疗原则及治法方药的应用理论体系。“创建浊毒学的理论体系,建立浊毒学临床学科,对于中医学学术体系的提高和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传道授业 医人济世

2016年,李佃贵被评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7年获评国医大师称号。他是最年轻的国医大师,也是唯一一位“双师”获得者。此前,他还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中医院院长、河北省十二大名中医的殊荣。

作为一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收徒教学坚持“三不分”原则,即不分门派、不分地位、不分地域。他给学生立下四条基本原则,“讲医德,读经典,重临床,看疗效。”

他要求弟子必须都要熟背《大医精诚》等“杏林三篇”,并身体力行。

他要求学生练好字,说字如其人,一个人写的字往往能反应这个人素质和境界,写一手好字对中医来说其意义更加重要,这是对患者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他的每位学生每天都要抽出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练写正楷字,抄方必须工整清楚。

他以身作则,无论在临床辨证施治,还是在科研上著书立说,都严格要求,一丝不苟。

他每周三坚持教学查房,几十年来一以贯之。对典型病例,不厌其烦地讲解要点,传授新知。

他对研究生科研课题和论文写作严格要求,从内容到书写格式都要认真审阅,一一订正。

他特别强调悟性,常对学生说,“学中医要有悟性,要去悟。悟者,吾之心也。悟性是指对事物的感知力、思考力、洞察力,主要是指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悟书中之道,悟病中谜,悟中医之深义,解患者之苦楚。悟要靠心,深入学习体会中医之奥秘。”

如今,他的学生门徒已遍及省内外。正是在李佃贵的严格要求下,成就了一批在省内乃至国内知名的中医专家,多年来共培养了百余名硕士生、博士生及万余名本科生,其中产生了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6名,国务院特贴专家6名,河北省名中医8名,省管优秀专家8名,学科带头人12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9人,国家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8人,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9名,河北省高层次帮带对象5名,

为了做好教学工作,李佃贵注重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主编了《中医学》《中医内科学》《中西医内科学》《中医学习指导》《中医护理学》等11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先后在各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数百篇科研论文,此外还编撰了《实用中医肝胆学》等29部医学专著。

《实用中医肝胆学》针对中医肝胆学的范畴、渊源、发展以及临床常见的发病机理、诊断方法、辨证施治等各类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刻地阐述,大胆打破了传统理论界限,提出诸多新理论、新观点,丰富了中医肝胆病学的内容,在国内外均属首创。他先后主持和完成了20多项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等科研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市厅级科技进步奖。

李佃贵先后担任河北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25年。他发挥自身影响力,每年都要撰写一批建议或提案,涉及中医药的就有30多项,包括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组建和升格、河北中医学院独立设置、召开全省振兴中医药事业大会、制订《河北省中医药条例》、中医职称评定向基层倾斜等,对河北中医药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同时,他还积极倡议筹建了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作为创会会长,他领导实施了“基层中医圆梦燕赵行”等公益活动,广泛开展基层中医培训,有力提升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还成功参与举办了三届“冀港澳台中华传统医药文化发展大会”,有力推动了中华传统医药文化的交流传播。

情系患者 大医风范

“病人离不开医生,医生也离不开病人。”“病人应当是和我们乘同一条船的战友,我们为人类的健康并肩作战。对待战友,我们的付出应当是无私的。”这是李佃贵常讲的话。

无论管理、科研、教学工作多繁忙多紧张,只要进入诊室,李佃贵总是轻声慢语,耐心细致地询问,倾听,解答,安慰,鼓励。

“四心”是他的临床准则。一则是“精心”。作为医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精心治疗每一位病患,才对得起患者的重托。他始终坚持临床、学习两不误,白天临床,晚上研读。创立浊毒学说,应用于指导临床,就是他精心对待病患的最高体现。

二则是细心。医者工作承载患者生命,临床中一定要细心。一次出诊过程中,一位跟诊学生抄方时写字潦草,药剂剂量12g中的g写的不标准。李佃贵当即严肃教导学生,千万不要认为抄方事小,就漫不经心。剂量单位写的不清楚,可能拿药的时候就被误认为是数字9。那样剂量就出了大问题。一字之差,可能药效就截然不同,甚至危及生命。

三则是“耐心“。在50多年临床中,李佃贵临床与患者从未有过冲突,这与他耐心沟通的工作态度分不开。他总是耐心解答患者的各种问题,对于中医深奥晦涩的专业问题,他能够用生动的生活例子加以解释。李佃贵对他的患者,有着高度的信任感、忠诚度和依从性。

四则是“关心”。关心是对医者更高的要求。“才不近贤者不可以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李佃贵现在虽然已经退休,但仍未放下临床工作,每周都会到病房查房,与每位患者聊天,询问有何不习惯和需求,叮嘱学生常来帮助患者。

每天门诊时,他从不拒绝加号。“患者都是因为病情较重或十分痛苦,才赶来看病,当天不能看,可能要等几天或更长时间,耽误病情,加重痛苦。我加个班,就保证这些患者当天就可以开方拿药,尽早治疗,尽早康复”。

河北省元氏县的一位年近七旬的结肠癌患者,2013年开始看李佃贵的门诊,至今一直吃中药。每次门诊,李佃贵都要跟她拉家常,开玩笑。当初患者家庭困难,李佃贵就宽慰她,“花最少的钱就能治疗”。过去药方一服药只需十几块钱,到现在也不过三四十元。有时患者心理包袱重,家属还会打电话给李佃贵,“请李教授开导几句,特别管事”。

河北邢台农村的一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0出头年纪,吃不下饭,干不成活。跟着李佃贵门诊,吃了三年中药,“现在每顿饭能吃一大碗面条,又能下地掰棒子了”。后来,这位患者的远亲近邻,很多都来找李佃贵看门诊。

李佃贵十分看重患者的“口碑”。多少年来,他的门诊时间“都不是按点来的”,只要有患者,都要看完。(任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