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柳元初心剧照 丁柳元 初心因爱绽放
今年2月初,以原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甘祖昌和爱人龚全珍先进事迹为素材创作的电视剧《初心》,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套黄金时间拉开大幕,献礼党的十九大。
该剧讲述了“农民将军”甘祖昌为了穷人翻身解放参加革命,解放后始终不忘当年参加革命时与同乡战友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的庄严约定初心,毅然请辞职务,带着妻子龚全珍和孩子回乡,带领乡亲们艰苦奋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甘祖昌将军逝世后,龚全珍秉承甘祖昌遗志,传承老红军精神,努力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实事,继续弘扬甘祖昌精神。讴歌了老一辈无产阶级战士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
龚全珍的饰演者、第四届中央直属机关青联委员、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丁柳元在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时称,已被主人公的精神深深感染和折服,“在角色塑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自己的灵魂在净化。龚老一辈子都在帮助别人,从来没有顾过自己小我的东西,对她来说,所有的事情都那么云淡风轻,所有的事情都那么心怀坦荡,这是给我感触特别特别深的,像一股清泉一样。”
表演,她真诚如一
丁柳元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从艺以来她接拍过很多角色,表演跨度非常大,塑造的每个角色都细腻入微。当然,在观众们的心中,丁柳元绝对是一个“红色女神”,这是因为她饰演过许许多多“红色人物”:电视剧《淬火成钢》里的贺子珍,电视剧《夜隼》里的柳航,电视剧《敌后武工队》里的汪霞,电视剧《八路军》里的冯玉兰, 电视剧《走向共和》里的田沫,电视剧《海棠依旧》里的孙维世……
丁柳元塑造的一个又一个生动角色给观众们带去了正面的、积极的能量,她的红色荧屏形象深入人心。她说:“红色代表着生命力,富有火热的感染力,是主旋律的色彩。红色精神也是父辈们毕生的追求,是他们心中不可取代的高度。所以,我觉得这也是观众们对我所饰演的带有‘红色’特点的正能量人物记忆更加深刻的原因。”
在电视剧《江姐》、电影《我最好的朋友江竹筠》和话剧《大地铭记》里,丁柳元均出演江姐,深受观众们的认可和喜爱,她也由此被誉为“第三代江姐”。有媒体曾这样评价道:如果说于蓝扮演的江姐堪称银幕经典,宋春丽扮演的电视版江姐为荧屏经典的话,由丁柳元饰演的新版第三代“江姐”,则在前二者的基础上让观众感到更亲近。
的确,丁柳元饰演的江姐一改往日同类作品中江姐硬朗的革命者形象,更多的亲切和柔情让我们跨越时间与角色对话,仿佛零距离接触一般。江姐唯一的孙子彭壮壮在看了电视剧《江姐》后,满怀深情地对丁柳元、对《江姐》剧组表示感谢。
他说:“国家不能没有精神,没有灵魂。尤其现在这个时代,市场经济之下,浮躁之风袭来,有人甚至怀疑起献身精神的存在,在这个节骨眼上,让人们理解革命者是怎么成为革命者的,就显得格外有意义。以前的文艺作品大多表现奶奶英勇的方面,而这部电视剧表现出奶奶细腻的情感,我从中看到了奶奶对祖国、对人民、对亲人的那份大爱,显得更加真实。”
在电视剧《大江东去》中,丁柳元饰演苏月芬,她将这个人物定义为“一个灾难的,一个隐忍的,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她还用了一个十分精妙的比喻:“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像一个感叹号,因为出场的时候怀孕了,最后拍成了句号,因为人物已经到了老年,腰都弯了。”
在拍摄过程中,丁柳元每次都要花三四个小时画老年妆,画完妆她就开始找人物的感觉,就连去洗手间都是弓着背、步履蹒跚,“有一次竟然还有人扶着我,告诉我慢点儿,我听了之后特别开心,这说明我像一个老太太了。”
在电视剧《继母后妈》中,丁柳元首次出演反面角色,饰演一个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狠毒继母,彻底颠覆了她以往的温柔形象。当这部戏杀青后,丁柳元回到家中,第一顿饭还没吃完,妈妈就说她:“你的一举一动怎么不像你了?能不能稳重一点?”原来是她进入角色太深,还没有走出这个继母的角色。
转身,她破茧成蝶
伴随一部部经典作品,一个个生动角色,丁柳元收获了来自业内专家和广大观众们的肯定,“金鹰奖”优秀女演员奖,“蓓蕾奖”最受欢迎女演员奖,海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第七届全军文艺汇演戏剧表演奖,首届中加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更是两次荣获全军“金星奖”最佳女演员奖。
面对荣誉,年轻的丁柳元却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她说:“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演员’这个称谓,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演戏。”
其实,丁柳元在当演员之前学的是商务管理,是中国航空公司的一名职员,各方面待遇非常好。然而,喜欢唱歌的丁柳元总觉得自己还能做点儿别的什么事。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一位编剧朋友,“他说我可以试试考表演系”。
于是,这个当时年仅20岁的北京姑娘毅然辞职,参加高考补习班,报考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这三所艺术院校。“我当时对表演什么都不懂,只是凭着感觉去考,或许是无知者无畏吧,我居然收到北京电影学院和解放军艺术学院两所学校的录取通知”。
最终,丁柳元选择了军艺,原因是“军艺当年招生的是戏剧系音乐剧实验班,它区别于歌剧、舞剧和话剧,要求演员非常全能地去塑造一个角色,涉及的舞种也很多,对声台形表的功力要求很高,我想,在这里我会学得更多、更全面。”当然,选择军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军人,我非常向往这身绿军装”。
走进军艺,丁柳元看到身边的同学们一个个在专业上都非常优秀,自己却是一张白纸,心里不免有一种失落,甚至有时感到茫然。“大一时,因为一次考试前老师将我从A组调换到了B组,不能上台表演了,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大把地掉头发,自己一边哭一边练台词,一周后,老师又把我推上了舞台,当我表演完,老师笑着对我说,今天丁柳元表现得非常好,突然开窍了。”
多年过去了,丁柳元感慨:“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不会是那么的一帆风顺,演员也和其它职业一样,兴趣是最主要的,关键看你自己怎么认知,这包括对自身的认知,对人生的认知,对你想要的东西的认知。当遇到困难时,兴趣难免打折,心情失落时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有个正确认知,才有勇气继续走自己的路。”
从军艺毕业后,丁柳元顺利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在人生的舞台上,丁柳元凭借执着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成功转型,完成了由白领到演员的蜕变。自此,她每走一步,都稳扎稳打,在缤纷的光影世界里演绎着一个个精彩角色,在百变的生活中诠释不同的自己。
她说:“我是一个笨鸟先飞的人,所有的功课都想做在前面,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有高低,但是认真工作的态度是最重要的,当然还有勤奋、信念、隐忍和坚持。在选择剧本上,能够打动我的最重要,我才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塑造把一份更好的答卷交给观众。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一部优秀的剧本和一个好的创作团队都会给你带来养分,在剧本的基础上去创作角色,这都是互学相长的。”
公益,她画心筑爱
生活中的丁柳元爱好书法、绘画,擅长丹青,尤其对篆刻章印喜爱有加,将其作为自我表达的一种途径。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剧组,闲暇之余她都会画上几幅,盖上自己精心刻制的印章。或是一叶扁舟,一只飞鸟;或是一株新荷,一抹汀兰,诗情画意就在她看似随性的写意之下,自画中流动而来,自心底清透而出。
2014年,她的画作《励志图》参加情深艺长——第三届海峡两岸电视艺术节暨首届海峡两岸艺术家书画展。与此同时,画作《牧春》《天行健》参加共圆中国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中国当代百名表演艺术家书画展。
2015年,国画作品《紫气东来》参加中直青联成立20周年书画作品展。2016年,她为摄影集《记忆之海》写序,创作的画作《猴》被录入书中。同年,美术作品水墨画作《心》入选情深谊长——第五届海峡两岸电视艺术节暨海峡两岸艺术家书画摄影展,画作《成长》入选2016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当代艺术家书画展。2017年,画作《和美》参加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画展。
她坦言:“相对于表演,绘画更自我一些。绘画是用笔墨跟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一种交流的方式。最初,我是喜欢篆刻,拿起笔来也是完全偶然,完全是自己心里感触的一种表达。通过绘画会对世界有一种细致的观察,同样对表演也会有促进。
我觉得表演之外,也会有其他的爱好。一个生活中很贫瘠的人是没法塑造出很有魅力的角色的,多去看一些不同艺术领域的大家作品,触类旁通,让你有不同的感触,这种艺术养分会慢慢积累,一定会在某个时刻帮助你来塑造角色。还有,阅读书籍也是滋养生命的一种方式,滋养你的创作,会让你更有情怀,让你变得更平静。”
而她常说:“演员除了演戏以外,还要对社会有责任感。我是一名军人,我们经常说用一部作品来鼓舞人,我们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做一个有社会良知的人,力所能及地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我们每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但是以小见大,可以慢慢影响周围的人,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多年来,丁柳元每年坚持10次以上赴基层慰问演出。汶川地震的第4天,她主动请战到赈灾第一线拍摄纪录片。作为全队唯一女性,她每天负重徒步7小时以上,足迹踏遍除青川以外的所有震区。云南鲁甸地震,她连续两年亲自购买并邮寄了300公斤衣服援助灾区。
她只身一人自发到最高海拔近5000米的西藏10多个哨所慰问,与战士同吃同住,捐赠学习用品,被誉为“高原上最美的雪莲”。她在江姐故里认养树林,为江姐小学捐赠日用及学习用品。作为“明星在行动”志愿者,她长期援助藏族失学儿童……
她说:“做公益与其说是帮助别人,不如说是滋养我自己。公益是内心的一份温暖,是温暖火炬的传递。”
丁柳元也因此成为四川形象大使、荣誉市民,慈善总会“夕阳工程”形象大使,新闻总署扶贫爱心大使,“三孤行动”形象大使,北京国际电影节推介大使,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形象大使,并荣获第二届中国公益节明星奖,连续两年荣获“最佳青年榜样”称号,荣获第八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公益早已成为丁柳元生活的一部分,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她积累着,沉淀着,有心就有力量,她希望可以带给人们更多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