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侯京健 《秋收起义》侯京健:“告诉大家 谁才是真正的偶像”
正在湖南卫视热播的《秋收起义》,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全新的领袖人物──该剧的男主角侯京健,已是第3次饰演毛泽东。相对观众比较熟悉的中年毛泽东形象,34岁的青年毛泽东意气风发、朝气蓬勃,并开始适应新的人生角色──丈夫、父亲和同志,他的思想也在一次次革命斗争中实现裂变。
随着该剧的播出,观众对以侯京健为首的主要演员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从剧中表现看,侯京健版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将秋收起义时期毛泽东踌躇满志的形象演绎得入木三分。近日,侯京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对于拍摄、角色塑造、未来规划等,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记者:在拍摄《秋收起义》的过程中,有哪场戏是最难忘的?
侯京健:我们这个以导演为首的创作团队,不放过每一个镜头,每一帧、每一秒都力求达到极致。只要用心去做了,就会留在心里,就会刻骨铭心。如果非要从其中找出一场最刻骨铭心的,那也是有的。在拍摄毛主席亲手挖防御工事那场戏时,正值冷天,当时寒风凛凛,但我觉得干活一定是有农民的那种劲儿,要有真正干活的样子,而不是打绣花拳。
于是就脱掉外套、卷起袖子,然后又让化妆师往全身喷满泥水,拍完之后我发了3天高烧,不过好在完成度不错,达到了我自己想要的效果。
记者:其他影视作品对于毛主席的塑造,有哪些借鉴?
侯京健:有借鉴的。但是后来我看了一圈,发现扮演主席,真的不需要想太多,要学会扔掉包袱,要学会走心。包括抽不抽烟的问题,包括一些其他的招牌动作,不如都放下来,去抓人物的心理,包括他心里的挣扎和思索,实实在在的去感受,有了好的感受,自然就会在表演中体现出来。
记者:这一次饰演毛泽东,和之前在《毛泽东》中相比,有何不同之处?
侯京健:首先从创作上讲,《毛泽东》这部戏年龄跨度比较大,大概是从毛泽东十几岁一直到西柏坡之前,故事展现几乎是流水席,重大的战役也好、事件也罢,不可能拿出很长的篇幅去描绘其中某一场戏。这次《秋收起义》则不同,它用三十几集的量,具体而详尽地展现了秋收起义是怎么形成的,经历了什么样的困难,后来怎么做的,取得了哪些成功,人物塑造更加细致。
过去的这4年,作为一个男演员来讲,我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在这部戏中,努力地把红色和青春这两个元素有机、有度地结合在一起。
记者:您觉得如何提高红色题材剧,在年轻人中的接受度?
侯京健:红色题材剧就像是一盘苦瓜,尤其是对于年轻的观众来讲,他们可能不太愿意去吃这些东西,他们更乐意去吃快餐和甜品。但是苦瓜对身体是很有营养的,我们这部戏材质像苦瓜,可能吃起来会有些苦涩,但是非常有营养,对身体好。
《秋收起义》讲的是那个时代20多岁、30多岁的青年革命者在做些什么。这部剧在湖南卫视播,要面对更多的年轻观众,我们想用一种年轻的手法,以他们容易接受的表演方式和画面来呈现,同时又不偏离红色故事的核心。
记者:这部剧最想向观众传达的是什么?
侯京健:在这部剧中,青年革命领袖拿起枪杆子斗争,扫除了黑暗,建立了一支属于人民的英雄军队,这整个过程是非常有青春奋斗色彩的。我们希望通过传递这种奋斗精神和热血向上的正能量,给广大的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一次精神的洗礼,告诉大家,在这个浮躁的娱乐化社会,谁才是真正的偶像。(记者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