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汤一介 汤一介生前不希望被称国学大师:只是哲学思考者
87岁国学泰斗汤一介病逝生前曾领衔编纂《儒藏》工程
他是中国哲学界响当当的人物
他从大量的史料里梳理、建构出中国哲学体系,推动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
他一生努力不曾停歇,一生秉承八个字,“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他自称不是大师,只是中国哲学问题的一个思考者
在第30个教师节前一天,北京大学失去了一位国宝级的老师。著名哲学家、北大资深教授汤一介先生9日晚间在京病逝。北大两位国宝级专家季羡林、汤一介均已仙逝,令人惋惜。汤一介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9月15日上午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汤先生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梳理、建构中国哲学体系,自己却不愿意被称为“哲学家”“大师”。晚年的汤先生虽病魔缠身,但仍笔耕不辍、思维敏捷。最近10年,他一直担任《儒藏》编纂与研究首席专家,推进这个浩大的典籍编纂计划。而今斯人仙逝,空留世人追忆。
出身书香门第
一生都在读书、教书、写书、编书中度过
汤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言传身教对子女影响很大。“我的名字叫‘一介’,大概是父亲希望我做一个书生,我实际也算是做了一个书生吧。”汤一介曾说。汤用彤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成为家风,意思是勇于承担困难的事情,对合乎道义的事情负责。
青年时期,汤一介目睹旧中国积贫积弱,百姓颠沛流离,深感痛心。他曾回忆道:“我十六七岁时,抗战最困难时期,写过一篇文章《一滴汽油一滴血》批评达官贵人浪费汽油。”
1946年,汤一介考入北京大学,从此一生都在读书、教书、写书、编书中度过。他因为历次的政治浩劫,与同龄人一样,耽误过做学问的大好时光。上世纪80年代,他以“知天命”之年重新焕发学术研究的活力,从此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工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开拓与发展付出辛劳。
引领儒学研究
主编《儒藏》从历史汲取力量
上世纪80年代起,各种学术思潮涌动,整个社会掀起文化热潮。针对当时兴起的“国学热”“东方中心论”,汤一介开始就持冷静的态度。当时,美国学者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风行一时。对此,汤一介立即给予批评和回应。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谐相处。
曾跟随汤先生读书、现在执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广保说:“当时西学盛行,是汤先生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举起文化复兴的大旗。他邀请梁漱溟、季羡林等一批儒释道大家,举办了一系列‘文化系列讲习班’,推动了文化启蒙运动。”
汤一介先后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在非有非无之间》《佛教与中国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编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等学术机构。
进入新世纪以来,汤一介将目光聚焦在儒家典籍的梳理上。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由北大主持制订、汤一介为首席专家的“《儒藏》编纂与研究”方案。整个项目涵盖历史上儒家主要文献,包括历代学者研究著作等,还包括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韩、日、越三国用汉文著述的主要著作。十年来,《儒藏》系列已出版百册“精华编”,吸纳四国大约500名学者。按照计划到2025年《儒藏》全本将全部完成编纂,如今他却远去。
汤一介倡导弘扬儒家文化的宗旨是“放眼世界文化潮流,传承儒学思想精粹,阐释儒学特殊理念,寻求儒学普遍价值,创构儒学新型体系”。在他眼中,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当一个民族处在复兴前夜之时,她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汲取力量。他深刻认识到,民族和国家的复兴,必须以文化的复兴为支撑。
沉静儒者本色中国哲学问题的一个思考者
“生活中的汤先生是位沉静内敛、为人平和的老人。”他的学生、青年学者杨浩回忆说。他的书房除了窗户和门,两面墙都是书,从地板一直摞到天花板。他的妻子乐黛云也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学者,对学生非常和善。
汤一介与乐黛云相识于在北大求学时期,两人伉俪情深,相知相伴数十载。汤一介曾撰文回忆:“在我读了《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后,似乎精神境界有一个升华,可以说我有了一个信念,我应做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由于是乐黛云让我读这本书的,因而加深了我对她的了解,以后我们由恋爱而结婚了。”
张广保回忆,汤先生晚年身体状况时好时坏,但意识一直很清醒,思维敏捷、谈吐睿智。“在一次春节聚会上,他对我们说,不希望人们用‘国学大师’称呼他。因为他认为‘大师’应该有一个思想的理论体系,而自己只是中国哲学问题的一个思考者。”
汤一介的最后一次“露面”延伸
汤一介原本定于出席今年9月3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名家国际高峰论坛”,但却因身体原因没能到场,为此他临时拍摄了视频,视频中汤一介称“朋友们,由于我身体的原因很久没跟大家见面,我问候大家”。这应该是汤一介最后一次在公众面前“露面”。在视频的末尾汤老还称,一些儒学问题“我下次有机会再讲”。
他曾到少林寺论禅
汤一介先生曾来河南参加学术讨论。2009年4月,“禅宗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少林寺举行为期百天的“禅宗中国·少林问禅·百日峰会”,来自北京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日本、韩国、越南的研究者汇聚一堂。在开幕式上,汤一介首先以“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中国禅宗”为主题进行演讲:“‘能入能出,有体有用,理事如一,脚跟落地’是禅宗非常重要的特点。
中国禅宗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宗教,与西方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以‘外在超越’为特征的宗教很不相同,今天我们生活的世界,佛教走向势将成为面向人生的佛教。
中国禅宗是‘不离世间又出世间’的禅宗,‘有体有用’,‘能出能入’,‘普度众生于危难之中’,对人类社会将是一种大功德。”
妻子眼中的他
汤一介做事情一板一眼,自己很累,看别人做不好也担心。“他想得多,总是很忧心,不像我,做不好也就不遗憾了。”妻子乐黛云说。
汤一介知识很广博,却几乎没什么其他爱好。不抽烟,不喝酒,不爱应酬,喜欢听的歌也是那几首,喜欢看的就是几部好莱坞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知心朋友也就是几个。“他是个恋旧的人。”乐黛云评价。
在很多人眼中,汤一介的性格内向,乐黛云说:“他其实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很爱小孩,也很喜欢你们年轻人,但是他不是很表现出来。和他聊久了,他会把掏心窝的话都说出来。”
同事、学生眼中的他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印象最深的是,每次拜访之后汤先生都会送到门口,感觉那一代学者很儒雅,说话的声音不大,可以用温润而高洁的玉来形容。因为汤先生本身有家学渊源,可以说融合了儒释道思想,是站在中国文明的高度来思考的。
其学生、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先生刚毅木讷,温而厉。学术研究上可以用“严厉”来形容,一丝不苟,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待人接物非常温和,不管谁有需求,汤先生总是尽力满足。
本报综合新华社、《法制晚报》、《北京晚报》等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