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张君秋所有唱段 张君秋:发展京剧切忌丢、懒、散

2018-1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近来,戏曲界关于"京剧向何处去"的争论很热烈.这个争论使我联想到解放初期的情况,那时,京剧同现在差不多,不太景气,剧目贫乏,演员也有个后继乏人的问题,那时就有人提出京剧要消亡了.其实,京剧艺术不景气不是剧种出了问题,而是旧社会造成的.经过戏曲改革,京剧艺术不仅在国内出现了兴盛局面,而且在国外也享有崇高的声誉,这就证明,京剧这个剧种的生命还是很强的.京剧张君秋所有唱段 张君秋:发展京剧切忌丢.懒.散京剧存在问题,就象一个人有了病,有病就要看病,先不要忙着下结论,说他垂危了,快死了,这不是

近来,戏曲界关于“京剧向何处去”的争论很热烈。这个争论使我联想到解放初期的情况,那时,京剧同现在差不多,不太景气,剧目贫乏,演员也有个后继乏人的问题,那时就有人提出京剧要消亡了。其实,京剧艺术不景气不是剧种出了问题,而是旧社会造成的。经过戏曲改革,京剧艺术不仅在国内出现了兴盛局面,而且在国外也享有崇高的声誉,这就证明,京剧这个剧种的生命还是很强的。

京剧张君秋所有唱段 张君秋:发展京剧切忌丢、懒、散

京剧存在问题,就象一个人有了病,有病就要看病,先不要忙着下结论,说他垂危了,快死了,这不是对病人负责的态度。应该着手找出他的病患所在,然后对症下药。

1956年周恩来总理观看张君秋演出

如何改变当前京剧现状,我粗略地想了想,是否有以下三方面应该注意:

京剧张君秋所有唱段 张君秋:发展京剧切忌丢、懒、散

一是不能丢,不能把京剧的传统丢掉。十年内乱,耽误了一代人的培养,这不是小问题。剧种的兴亡看演员,没有演员,没有新一代的接续,京剧就无法兴旺。现在老演员不多了,许多宝贵的艺术遗产都在他们身上,应该抓紧时间抢救。

京剧张君秋所有唱段 张君秋:发展京剧切忌丢、懒、散

最近我在政协开会,写了一个提案,要求为学院添置录相设备,就是为了把他们的艺术尽快地录制下来,以便广泛地传绘下一代,以免造成“人走戏亡”的遗憾,京剧的遗产不仅包括老前辈的艺术,也包括建国以来推陈出新的成果。

抢救遗产不是为了把京剧恢复到建国初的水平上,而是要以建国后推陈出新的成果为起点,把京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我在解放初期主要演的是传统剧目,如《红鬃烈马》这个戏是我长期演出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渐渐感到类似这样的剧目不切合时代的需要,以后就开始排了《望江亭》、《状元媒》、《西厢记》这样的戏。

张君秋之《望江亭》

我恢复演出以来,首先恢复的是《望江亭》,而不是《红鬃烈马》,我认为这个戏不宜再演了,可以当做教学剧目。当然,优秀的传统剧目也应恢复,但要经过加工整理,新编剧目也要加工整理。时代在发展,艺术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恢复演出的《望江亭》、《西厢记》、《苏三起解》、《春秋配》等剧目都是经过加工整理的。有的同志对抢救遗产的理解有失全面,以为越老越好,演《玉堂春》把“嫖院”也恢复了,还有的抓噱头,搞些庸俗的东西,这不是传统的精华,十七年中已被我们淘汰了,如今再拿出来,就不是抢救了,而是倒退,这样做不利于京剧的恢复和发展。

二是不能懒,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现在演出的京剧剧目,除了传统戏,就是移植的剧目,很少有自己的创作,传统戏也是那么有限的几个剧目,这怎么能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呢?这起码是懒的一种表现。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他们都是在不断地创作新剧目当中发展自己的艺术的。

梅先生直到晚年还新编了《穆桂英挂帅》;马连良先生五十多岁还要排新戏《赵氏孤儿》,他最后排的新戏是同我合作的现代戏《年年有余》。没有新剧目,很难想象艺术会发展。

我们不能死抱着几出传统戏不放,或是靠移植,当然,兄弟剧种好的剧目不是不可以移植,但我们应立足于创自己的剧目,不要一个《春草闯堂》出来,一窝蜂都去闯堂,“别人打下的江山我来坐”,这种思想要不得。

梅兰芳之《穆桂英挂帅》

三是不能散,搞事业要靠大家齐心协力。现在有些京剧团体不够团结,有的同志互相瞧不起,还有的把艺术据为己有,自己演过的戏不愿叫别人演,少数青年演员在业务上不够努力,还埋怨领导不培养、观众不懂戏,等等。京剧的剧目贫乏以及艺术质量不高都是和上述现象有直接关系的,当然还有其它的原因。

这里,我想要强调的是演员自身。作为一名从事京剧事业的演员,应该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互不服气,懒散松垮,都是对事业不负责任的表现。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梅、程、荀、尚,风格各异,他们彼此之间都很尊重。我听他们谈别人都是谈优点,没听到过他们互相挖苦的话。

过去讲,同行是冤家,解放后改变了这种传统的陋习,过去的北京京剧团,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和我同在一个团里,这在旧社会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马、谭二位,都是老生名角,长期同处在一个团里,更是不可能。我们一起合作了许多戏,如《赵氏孤儿》、《秦香莲》、《状元媒》等,谭富英在《秦香莲》里演陈士美,他的戏不多,但他比自己主演《失、空、斩》还卖力气;马连良在《状元媒》里演吕蒙正,他的戏也不多,但他同样严肃认真,他唱的那两段【流水板】洒脱俏皮,为这出戏增色不少。

总之,在这些戏里,无论戏多戏少,没有争主角,互不服气,或是上台泡汤的,大家都抱定了一个目的——把戏演好。所以,这种严肃的通力合作的艺术创作态度对发展京剧事业是十分必要的。

我想的可能还不全面,希望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我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想方设法,拧成一股劲,把京剧事业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