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功胜级别 潘功胜:别忽视市场原则 别把小微企业送上不归路
【内容摘要】3月15日下午,潘功胜在参加某活动时谈到了普惠金融的几个认识误区:容易把普惠金融等同于政策性金融,过度强调社会性,忽视市场原则和可持续性。容易把普惠金融等同于过高的融资满意度,对风险相对忽视。银行过度降低信贷标准,实际上是把一些小微企业送上不归路。容易把普惠金融的供给等同于银行信贷,忽视供给的多样性。
市场上也存在一种过于政治化的观点——认为银行的经营者过于追逐利润,思想觉悟不高。
以下是潘功胜演讲全文:
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普惠金融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为社会各个阶层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平等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权利。基本的金融服务的权利,与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一样,都是人的基本的权利。
中央和国务院对发展普惠金融,尤其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和“三农”的金融服务非常重视。应该说这些年来也取得了一些不小的进步,但仍然是中国金融的薄弱环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期待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小微企业“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常常成为媒体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发展普惠金融,提升中国微型金融服务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是中国今后一段时期金融发展工作重点内容之一。
发展普惠金融,大家共识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怎样发展,如何发展,大家在这些问题上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一些认识论上的问题。我选几个问题谈一谈看法:
第一,容易把普惠金融等同于政策性金融,过度强调社会性,忽视市场原则和可持续性。从国际上看,上个世纪70年代普惠金融发展的早期,世界银行在亚非拉国家大量的“微贷项目”,有过资金使用低效浪费、腐败丛生的惨痛教训。
比如说印度以转赠和政府支持为主的开发性银行,由于过度强调政策性,一度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优惠利率贷款被村庄的存储人挪用,真正需要支持的贫困人群得不到贷款。早期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也经历过慈善金融的失败。大量的案例使国际社会形成共识,微型金融、普惠金融,要在政府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化操作,走保本微利的可持续发展制度。
第二,容易把普惠金融等同于过高的融资满意度,对风险相对忽视。事实上普惠金融也是金融,而且主要是针对风险承担能力较差的弱势群体,风险更大。不顾条件,追求政策宽松,降低信贷标准,甚至搞印度式普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出现了小额信贷危机,根本原因在于政府企图在短期内快速提升融资的满意度,盲目开展全民小贷行动计划,造成了危机。过高的融资满意度也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政策导向,导致企业盲目扩张,投机活动,也不利于银行防范道德风险。保持适度的融资环境可能对小微企业的发展是合适的。
金融危机以后,我们对金融机构的顺周期的一些行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当宏观经济增长速度非常快的时候,银行的风险偏好降低,融资条件宽松,甚至造成信贷的狂欢,过度宽松的融资条件,可能将小微企业送上不归路。经济周期一旦进入下行阶段,小微企业更加容易出现各种金融困难,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下降,企业应收帐款和坏账率上升。这些经营方面的问题最终归结为财务问题和资金问题。
小微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和经济下行时期不一样,经济下行时期从其他渠道获得的现金流会衰竭,这样进一步加大对于银行资金的需求,更加放大,但是这个时期银行风险偏好上升,融资条件收紧,造成小微企业融资供求矛盾进一步紧张。
我们今天反思一下,东部一些省份在金融危机以后所出现的一些金融风险方面的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2008、2009、 2010年,可以说是一个信贷的狂欢,东部沿海地区,一些过度融资的行为,银行过度降低信贷标准,小微企业过度融资的行为,实际上是把一些小微企业送上了不归路。
第三,衡量金融的普惠性,不仅仅是看融资需求是不是得到满足,也需要包括存储款、转帐、支付等等,贫困的人群和贫困的弱势群体能不能享受到一些现代的金融服务。容易把普惠金融的供给等同于银行信贷,忽视了供给的多样性。
不同的市场主体,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融资渠道和方式有差异很正常,农村家庭粗放型的企业在银行难以借款,更多是靠熟人借贷和民间融资,这在世界各地也是如此。农村家庭通过民间金融满足了需求,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同样也是普惠金融。世界银行20国集团在普惠金融中也十分强调供给的包容性和多样性,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传统金融和新金融,银行与非银行都是实践普惠金融的供给主体。
观察小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问题。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几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融资渠道应该有差异,初创期的企业可能只能拿自己的钱,朋友的钱,或者是风险投资,这个阶段向银行借贷比较困难。
随着企业走向成长期、成熟期债务融资比例可能会上升。上市发行股票。因此建立一个多样化的融资体系,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规范民间融资的发展,适应不同成长阶段企业融资的需要,对于小微企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