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谈王小波 高晓松:王小波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图)
高晓松:王小波于我是神一样的存在(图)
翟翊
高晓松不是那种草根出身的音乐人,在大众看来他生下来就是有优越感的,很多人望尘莫及的北京四中和清华大学,对高晓松来说只是一段在家属院玩耍的经历。高晓松之所以在《万物生》之后很少写歌,是因为他觉得相对于音乐人的身份,自己更是一个“读书人”,至少是“音乐人里的读书人”,“因为老了嘛,过了40岁了,年轻时肯定要狂一些叛逆一些,跟生活比划两下,但最终还是被生活改变,毕竟老疯子也不多。
而读书就是我老疯子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乐此不疲。”
爷爷高景德是清华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电机工程学家;外公张维是深圳大学创办者、中国工程院、科学院两院院士;母亲是著名建筑学家……这样的家庭环境令高晓松从小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甚至在狱中时还翻译了马尔克斯的著作,顺便又通读《大英百科全书》,把本是退休后的愿望提前实现了。
高晓松说,如果生在古代,他的最大理想就是做某位志向远大的公子的门客;在人们为生活奔波、无暇阅读的当下,他愿意通过《晓说》《晓松奇谈》等节目分享他的阅读心得。
说起最喜欢的作家,高晓松提到了王小波,“说他,我有千言万语,但是真到了要讲他的时候,又不知从何说起。以我有限的阅读量,王小波在我读过的白话文作家中绝对排第一,并且甩开第二名非常远,他在我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
我个人热爱写作,热爱做音乐,也热爱拍电影。每当看到伟大的作品,我经常扪心自问自己能不能做到那样。大部分音乐如果努力,我是能做到的;有些电影我做不到,但我能感觉到差距有多大;唯独读王小波的时候,我完全没办法拿自己去做比较。很多人说他是中国的卡夫卡,我看不懂卡夫卡原版,但从翻译作品中还是能感觉到卡夫卡头脑中具有很多突破性的臆想。王小波是可以和卡夫卡媲美的。”
在高晓松看来,王小波营造的是一个世界,你明明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但是你又并没有把它当成寓言或者童话去看待,“每次读王小波都觉得心在飘浮,每次读《万寿寺》都发自内心地充满喜悦——白话文原来可以营造出这样的世界和氛围,还有这样的节奏感。
我读其他人的文字时一边看一边揪心:怎么突然就绷不住了?怎么突然落地上了?怎么突然又控制不住飞到天上去了?但是王小波的作品始终让人特别放心。他一定能保持在离地不高不低的地方,既不接地气,不会成为现实主义,但是也不至于神经兮兮,他始终保持着漂亮的速度和轨迹。”新报记者 翟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