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女相帝王之相 “男生女相”到底触动了谁的神经

2019-05-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央视的<开学第一课>,由于安排了四位气质柔弱.长相俊美的男艺人,一度使关于一些男性越来越"女性化"的争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凶猛".有观点认为,这是种"娘炮风",其散发着颓废的"泛娱乐化"的气息,正在侵蚀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后果不可估量.男生女相帝王之相 "男生女相"到底触动了谁的神经也有观点认为,用"娘炮"等带有侮辱性的词汇去界定一个人的性别气质或审美选择,是极端

今年央视的《开学第一课》,由于安排了四位气质柔弱、长相俊美的男艺人,一度使关于一些男性越来越“女性化”的争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凶猛”。有观点认为,这是种“娘炮风”,其散发着颓废的“泛娱乐化”的气息,正在侵蚀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少年,后果不可估量。

男生女相帝王之相 “男生女相”到底触动了谁的神经

也有观点认为,用“娘炮”等带有侮辱性的词汇去界定一个人的性别气质或审美选择,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应当尊重人们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可是,为何有的男性会越来越女性化?谁对此最为焦虑和厌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种趋势的影响呢?

男生女相帝王之相 “男生女相”到底触动了谁的神经

本期三人谈嘉宾:

白乙辰 常州大学瞿秋白管理学院教师、社会学博士

陆 成 常州市青少年心理协会会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主持人:车玉

访谈时间:9月8日

特别鸣谢场地提供:

常州近园风龙宝鉴茶舍

男生女相帝王之相 “男生女相”到底触动了谁的神经

竟然是女性在“同化”男性?

主持人:近年来,关于“娘炮”与“硬汉”的争论从未间断,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你如何看待这些争论?

白乙辰:在这些争论中,往往没有澄清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男性才算是“娘炮”。描眼线、涂口红、穿着中性的男性就是“娘炮”吗?先看典型,如《水浒传》中的英雄好汉,他们也有簪花的习惯。那是唐宋时期的审美表现,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他们能算是“娘炮”吗?再看明星,如张国荣,他气质阴柔、长相俊美,为什么被人们称为“哥哥”,而不是“娘炮”呢?也有人说,矫揉造作、没有担当的男人才是“娘炮”。那么,情感细腻、优柔寡断的男人又是不是“娘炮”呢?判断“娘炮”与否,到底该看外在,还是该看内在呢?每个人的判断标准几乎从未统一,那么,相关争论也只会在不同维度持续下去。

主持人:其实,人们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些男性越来越“女性化”的趋势上。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趋势?有观点认为,这是受“泛娱乐化”影响,被资本助推所致。你又是否认同?

白乙辰:与其将这个趋势看成受“泛娱乐化”的影响,不如将之看成是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当今社会,尤其是娱乐圈和时尚圈的消费主力已经是女性。她们拥有了曾经没有的选择权和主导权。她们无需再被动接受男性的标准,可以通过自己的审美标准和情感需求影响市场的供给。

因此,当有的女性喜欢外观精致、品位柔雅、情感细腻的风格,市场就为其打造这样的时尚产品、娱乐节目,甚至男性艺人。也许,我们可以将一些男性越来越“女性化”趋势看成是,一些男性为了迎合女性的审美标准和情感需求而不断改变的趋势。从这一角度看,这些所谓的“娘炮”,就是女性塑造出来的男性形象。

陆成:资本天然只会涌向人们已经关注或内心需要的领域或项目,并不会成为这个趋势的主导因素。虽然,资本也会起到助推的作用,但是,资本的流向更容易受到这个趋势的影响。资本的聚集更像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其实,影响社会性别文化和个体性别表现的因素很多,关键仍在于个体选择。

如今,正当太平盛世,平和之风已日渐成为主流。越来越多的男性无需再通过展现阳刚、好斗、保护欲来获得生殖优势或生存能力。而且,当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尤其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女性更在乎精神层面的需求。

她们更需要可以排解寂寞、善解人意的情感社交体验。仅仅具有硬朗、阳刚气质的男性,往往不具备这样的情绪价值。男性越来越需要兼具温情、细腻的柔性气质。当女性逐渐掌握了社会审美的主导权,这样的气质很容易被过度放大。这也就自然会被人们看成是“女性化”的趋势。

为何是男性攻击“女性化”?

主持人:“娘炮”,是一个贬义词,是用于形容一类被某些人厌恶的男性形象。这种形象往往只出现在“丑角”身上。我们依旧需要清楚地认识到,“男生女相”与“娘炮”形象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可是,在舆论圈中,究竟是谁把“男生女相”的人一概当成是“娘炮”而进行攻击呢?他们又为何如此厌恶这样的形象?

白乙辰:多数女性往往会尊重和支持男性的多元化选择。可是,一些男性往往对这个话题比较激动和愤慨,不理解为什么女性会喜欢那样的男人,表现出对“女性化”形象的各种厌恶和批判。尤其是一些活得不够精致、难以获得女性亲睐的大男子主义者,表现得格外激烈。女性对于男性的需求本就多元。刚毅硬朗的男性固然有女性喜欢,而今,温柔精致的男性更受对情感体验要求高的女性欢迎。这让很多男性感到了威胁。

此外,不能接受男性的多样化,也是维护男权的表现。其实,受男权主义的影响,男性也是受害者。男权主义者认为,男人的形象就应该阳刚粗犷。如果出现了一个阴柔精致的男性,他们会觉得自己缔造的行为秩序和关系模式受到了挑战。更何况,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那样的男性比自己更受欢迎,更容易获得资源和关注,他们必然为此而深感焦虑。

陆成:对于一些男性越来越“女性化”的趋势,最焦虑的人往往是男性。这未必是受大男子主义的影响。他们的焦虑源自冲突。这是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能适当控制心理能量冲突的结果。我们可以分析,曾经的一些男孩,在潜意识层面的欲望(本我),本就渴望具有“女性化”的气质,不过,这与父母与社会的教导(超我)完全不符。

而且,他们在表现出这种气质后,都会被训斥甚至嘲讽,只能逐渐压抑本我的冲动,成了现在的男子汉(自我)。随着家长和社会越来越宽容,现在的一些男孩,其超我的力量不再像以往那样压制“女性化”的气质,“女性化”的他们不仅没有遭到严厉的训斥,还赢得了关注和肯定。

这使曾经的那些男孩的本我与自我发生了剧烈的冲突,产生了强烈的焦虑。

他们只能通过心理投射,将潜意识中不能直接表达的欲望和冲动,通过截然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即用“娘炮”这样的词,极力嘲讽那些“女性化”的男性。冲突越大,焦虑越重。可是,焦虑是欲望的化身。那些最容易引起自己焦虑的事物,往往也恰好是人们所怀抱渴望的事物。

或许,最反感“女性化”的人,就是最期望“女性化”的人。而且,由于孩子是个体自我的延续,这些男性更不能允许这样的形象“污染”自己的孩子,进而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深深的焦虑。

其实是家长在“绑架”孩子?

主持人:在越来越多的娱乐节目中表现出一些男性越来越“女性化”的趋势,对青少年存在怎样的影响?家长又需要如何应对呢?

白乙辰:当“娘炮”这个词被频繁使用时,一些男性越来越“女性化”的问题也正在被“妖魔化”。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一直是最容易引起家长焦虑的点。一些家长,尤其是一些男性家长,由于自己厌恶“娘炮”,仅仅看到一些人精致的外表,还没有深入了解他们,就觉得这些人“娘”得不行,会“毒害”自己的孩子。

这些家长似乎患上了“被害妄想症”,总把外界对孩子的影响想象得异常严重。还有一些家长表示,个性群体应该被尊重,但他们只能在个人空间活动,不可以公开展示,尤其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看到,从而影响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观点很值得推敲。难道那些爱打扮的男人就只能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打扮,永无天日了吗?

如果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被负面信息影响,最好的方式或许并不是将这些负面信息完全隔断于孩子,而是应该把多重角度、多种方面的信息展示给孩子,帮助他们甄别,引导他们选择。只有“独裁”的家长才会对孩子的言行及思想进行单一化的灌输。

舆论圈往往存在这样一群人,认为自己占据了人群的多数,就是主流,其他与自己观点和行为相左的人就是“异类”。他们要求这些“异类”,要么服从,要么禁言。这是典型的片面强调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而导致的“多数人的暴政”。我们应当关注和尊重“少数派”多元化选择的权利,更要保障他们展现和表达自我的机会。

陆成:孩子的确喜欢模仿。那么,是不是看到什么就模仿什么呢?会不会只要模仿就一定成为那样的人呢?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这类人或节目对孩子的影响,然后贸然做出必然的判断。曾经有一系列关于“古惑仔”的电影,是不是看了这些电影的孩子都会在街头打架斗殴呢?他们或许有本我的冲动,但是总有超我的声音会阻止他们。

我们可以审视,真正受此影响而走上不归路的孩子,他们的家庭就没有问题吗?他们的父母真正关心他们吗?难道其他综合因素就不该被考虑吗?

一个人的性格,绝非一个偶像、一部电影、一台节目就可以轻易影响的。我们要相信孩子,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可以做出自己想要的选择。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他们或许天生就柔弱,看到了同样的形象,选择了那样的形象,未必是一件坏事。

如果他们天生就阳刚,经常看到不同的形象,也不会影响他们的选择,反而会让他们更包容。如果家长格外焦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反而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家长只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并不愿意看到孩子个性的发展。如此看来,不是娱乐节目“绑架”了孩子,而是家长。

主持人:一些男性越来越“女性化”的趋势,与长久以来形成的性别文化和性别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与这个话题相关的争论,不会终止,我们该当何去何从呢?其实面对一些变化,无论好与坏,人们都会慢慢习惯、慢慢适应,也会慢慢麻木,所谓“习惯了美好,就不再美好”。

正如《娱乐至死》中所说:“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因此,我们始终要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运用理性的观察去伪存真,把实实虚虚的世界看得更清楚,避免麻木,并且将反省的结果影响现实中的自我,重拾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