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露禅尽得陈长兴真传 太极宗师杨露禅为何要弟子谨记这条规矩

2018-11-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杨露禅的声名,在太极拳界.武术界乃至影视界都已广为人知.他是第一位将太极拳发扬光大的太极宗师,因为功夫一流,并能在卧虎藏龙的京城始终保持不败的战绩而被时任皇帝的老师称赞:"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亦称"杨无敌".杨露禅尽得陈长兴真传 太极宗师杨露禅为何要弟子谨记这条规矩我们很好奇,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到底有着怎样的绝技?由于他没有留下相关著作,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确切得知其拳艺奥妙,但从其留下的逸闻故事中,或可窥得一二.杨露禅在京城教拳多年,告老还乡时,弟子全

杨露禅的声名,在太极拳界、武术界乃至影视界都已广为人知。他是第一位将太极拳发扬光大的太极宗师,因为功夫一流,并能在卧虎藏龙的京城始终保持不败的战绩而被时任皇帝的老师称赞:“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亦称“杨无敌”。

杨露禅尽得陈长兴真传 太极宗师杨露禅为何要弟子谨记这条规矩

我们很好奇,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到底有着怎样的绝技?由于他没有留下相关著作,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确切得知其拳艺奥妙,但从其留下的逸闻故事中,或可窥得一二。

杨露禅在京城教拳多年,告老还乡时,弟子全佑尾随不舍。杨便下轿对他说:“我当天发誓,全部功夫都已教你,没有一招留起,总之你记着‘圈内打人,圈外推人’便是。”

杨露禅尽得陈长兴真传 太极宗师杨露禅为何要弟子谨记这条规矩

这个故事细细读来非常有意思。师徒惜别,肯定有不舍之情,但杨露禅却“下轿便说”功夫的事,可见他很懂弟子的心思。他也不拐弯抹角,下车来就直说了,杨露禅应该是个很干脆很直截了当的人吧?不过杨师说是说了,但只有一句话,具体的内容还得弟子去琢磨。弟子全佑到底琢磨得怎样?想必最后是通了,要不然也成不了吴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吧?遗憾的是,详情我们仍然不知。我们只能大胆揣测。

杨露禅尽得陈长兴真传 太极宗师杨露禅为何要弟子谨记这条规矩

杨露禅强调“圈内打人,圈外推人”,到底隐含了什么秘密?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一篇文章声称揭开了谜底,本文内容就得益于此。

所谓圈内,即盘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

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来化解人家来势的,它也可以发力打人,而力量的终极来源,常见的说法是腰肢发力,实则是盆骨。为什么说盆骨为发力之源?

从人体构造上看,人体最大块的骨头,是盆骨,相比于手握成的拳头,盆骨才是大拳头。由于处于人体上下肢的交界处,是发力的一个关键部位。

一个柔弱的女孩,只要懂得开胯,以盆骨的收束、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带动通身骨骼出击,那么纤纤玉手一掌出去也能给对手造成重伤,当然,这种打击必须是在“圈内”,也就是说,是处于骨盆能够维持重心掌握着平衡的打击范围内;一旦超出这个范围(所谓圈外),就应当立马将对方推出去。

为什么在圈外要推而不能再打,因为再打自身就会失去重心和平衡,容易陷入被动和挨打的局面。当然盘骨的发力,外表上几乎看不出来,所以对手通常被打得晕头转向,仍不知“神功”何来,也因此太极拳常被视为秘拳。

奥秘之所在,也是习练的难点。 成人的盆骨,尤其是男人,已经硬化,其构合缝隙间的软骨,也已钙化,连在一起,所以成年后学太极,不易开胯。两年而能开胯者,已经算快。学懂用盆骨发力,还同时要学脊骨的“节节用力,节节贯通”。

换言之,太极拳发力是由盆骨带动脊骨,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的。因此,太极拳刚开始特别需要慢练。不慢还不行,因为得“节节贯串”,身上每根骨头都要做到节节推进,在此过程中越少用肌肉力越好。练得不够慢,便无法体会每节脊骨、每节手骨是如何活动的。

慢是为了自我体会,以便尽快找对练拳的姿势。姿势对了,筋骨便顺,才能灵活自如地控制身体的运动,否则,身子便是一盘散沙,不听使唤。

循上所言,练太极拳不练肌肉,练出肌肉反而更不像太极拳。所以太极拳的名家大师们,看起来也多是文文静静的,不像拳击手或泰拳运动员看起来那么颟顸强壮。杨露禅看起来像文人雅士,孙禄堂廋廋小小,被称为“活猴”,他们都与五大三粗的汉子相去甚远。而两位宗师能有盖世之功夫,是否与骨盆发力大有关联呢?

当然,在那个时代,杨露禅对人体知识的掌握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便捷,所以就算他能驾轻就熟地运用,也未必能说不出其中的原理。这就是时代局限的体现吧!但我们的解释就必定正确?当然不是,只是说,骨盆发力一说,就算杨露禅宗师不是这样练的,我们也不妨自己揣摩揣摩,起码,总会加深我们学拳的心得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