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奉献歌曲原唱 致敬40年·1989|唱出《爱的奉献》 《开国大典》上映
1989年,诸多港台歌手的作品进入内地开始流行,大街小巷都唱着《我只在乎你》《我想有个家》,韦唯演唱的《爱的奉献》更是因舒缓温暖的旋律和高尚大气的主题而迅速被大众传唱。这一年,影片《开国大典》震撼上映,成为文艺创作的一部扛鼎之作,同时文学写作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写实小说”逐渐产生影响力,一部部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抒写了当下时代与人的变化。
《爱的奉献》
商品大潮中呼唤温暖人性
《爱的奉献》的词作者是黄奇石,曲作者是刘诗召,艺术创作的现实源头则是聂卫平一家和北京市民捐款救治安徽小保姆小霞的故事。17岁的小霞在聂卫平家中做保姆时,不幸得了脊柱巨骨瘤,返回安徽老家艰难求医时,得到聂家帮助返京治病。但1988年2万多的巨额治疗费难住了所有人。经媒体报道,北京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凑齐手术费,帮助小霞顺利完成了手术。被市民义举感动的黄奇石和刘诗召很快创作完成了《爱的奉献》。
198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倪萍深情地讲述了这个温暖人心的故事,此时韦唯演唱了《爱的奉献》。故事与歌曲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举国上下爱心荡漾,人间大爱浸润人心。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再没有心的沙漠/再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幸福之花处处开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自就这样,《爱的奉献》迅速成为公益歌曲标志性作品。近30年来,每当有灾害、灾难发生,每当有人奉献爱心帮助他人时,这首歌的旋律总会响起,它已成为最感动中国人的歌曲之一。
《爱的奉献》的广为传唱,有其时代的背景与需求。在上世纪80年代末,商品大潮汹涌澎湃之际,社会与人心的价值取向也在经受着时代考验,物质追求被释放,一些人忽略了爱心与奉献,此时社会渴望一首能唤起温暖人性回归的歌曲,以抵抗拜金主义。而《爱的奉献》呼唤人与人之间的珍爱,呼唤美好世界的到来,可以说它应时而生,这首歌所传达的奉献精神到现在仍是主旋律:社会、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的爱心与奉献,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
《开国大典》
主旋律电影的扛鼎之作
1989年上映的革命历史主旋律影片《开国大典》,用独特的静场处理拍摄方式,将“开国大典”这一重要历史时刻呈现得广阔、深远、崇高又凝重,在这部影片面前,在这一刻面前,无数观众生抒发无尽感慨与澎湃激动。
《开国大典》以雄伟恢宏、波澜壮阔的气势,全景式地概括了特定历史阶段中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军事事件,如三大战役的胜利、苏联特使米高扬秘访西柏坡、北平和谈、蒋介石隐退溪口、百万雄师强渡长江等,最终真实而又艺术地再现了1949年的光辉历史瞬间,影片无论从题材分量,还是呈现的人物事件重要性上,在中国电影史上都是空前的。
影片的一大艺术突破是,展现了重要历史人物的不同侧面。影片中的毛泽东是卓越的政治家,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同时他还与苏联特使开玩笑,也因儿子与女友婚事而与儿子“相视以仇”,还“开小差”逛京城……呈现了伟人生活中的常人个性与可爱可亲。影片中的重要历史人物不再无所不能,他们也有生活中的烦恼和焦虑,痛苦和喜悦,也有常人的愤怒与激情,不同的是他们有坚定的信仰、高瞻远瞩的志向和大无畏的精神。
影片因对“建国叙事”的成功表达,以及求真务实的拍摄方式,再加上古月、孙飞虎等大批特型演员演员功底深厚的表演,一举囊括了“金鸡奖”“百花奖”等多项大奖,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史诗级作品。《开国大典》对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的细节化处理手法,为此后的主旋律影视剧开拓了方向。
这部影片在当时有着特殊意义。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电影中的出现了“媚俗、庸俗和粗制滥造”的倾向,一些电影中频频出现的“裸、露”等商业元素引起观众不满。为了扭转这种倾向,1989年开始了“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影视创作方向,随后献礼片、伟人片掀起了主旋律电影的热潮,影视创作的一个新时期开始了。
《上海的早晨》
勾勒一段民族的集体记忆
电视剧《上海的早晨》根据作家周而复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张戈导演,李媛媛、严翔主演,全景展现了解放头7年上海的社会生活画卷,深刻描写了建国初期上海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
剧中的主人公徐义德是一位精明儒雅的资本家,他身上既有知书达理的书卷气,又有商场磨炼出来的机警,人物的两面性复杂地纠葛在一起。在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初期,他犹豫、彷徨、对抗,他收买人心、向税务员行贿以获取经济情报,还将一部分业务转入香港,展示的是资本家精明、大胆、贪婪的性格特色。
剧中他的三个太太也从侧面凸显和印证了他的矛盾心态。大太太糊涂没主见,二太太喜欢挑拨是非,三太太温婉可人,抓住机会劝他服从改造,向人民靠拢。在徐义德的思想转变中,三位太太的戏提供了十足的看点和矛盾冲突。
在逐渐深入了解了社会主义改造后,徐义德思想转变,将一手创下的纱厂交给了国家,没想到国家却任命他为工厂总经理,他真正地体会到了上海的早晨是多么的美好……这部剧的人物刻画非常成功,把握住了处在历史大潮中人物的复杂心态和矛盾纠结,十分具有说服力。
电视剧播出后,影响非常大,它让曾经身临其境的老一辈人回忆起1956年走过的那段难忘岁月,也给年轻人补上了生动的一课。作为建国40周年的献礼剧,《上海的早晨》详细勾勒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这一侧切面,这是民族的集体记忆,也是无法忘记的记忆。
周而复从构思到执笔写完小说经历了27个春秋,小说结构庞大、各色人物众多,显示了那一代作家驾驭伟大历史变迁主题的写作能力。剧版《上海的早晨》同样不俗,不仅水准没有下滑,而且把握住了电视剧特有的审美规律,突出了故事的戏剧性,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具有深刻的历史寓意和较强的艺术观赏性。该剧能同时将金鹰奖、飞天奖等多项电视剧大奖,可见当时作品在艺术性、专业性和题材开拓性上,赢得了广大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认可。
《烦恼人生》
新写实小说反映“日常生活”
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三部曲,因对“日常生活”的写实,在1989年引发文坛极大关注和研究热潮。
《烦恼人生》中的印家厚是普通工人,他起床挤公车上班,然后再回家,生活中充满困窘与烦恼,作为丈夫、父亲、儿子,他负担家庭的、社会的、伦理的重担。他欲表孝心却囊中羞涩,想保护家室却只有蜗居,他面对生活诚惶诚恐。“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就意味着一切。”
“宏大叙事”是整个80年代社会和文化的主题,也是小说写作的主流趋势,《烦恼人生》的都市生活、世俗话语则没有宏大的叙事相,其实,这就是评论界称作“新写实主义”的新写作手法。作品的出发点是为普通市民“立言”,它们是“市民作品”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市井故事”。池莉认为这类写作就是要抛弃传统文人化的市井故事,创作出当下普通市民的作品。
几乎与池莉的《烦恼人生》三部曲同时,刘震云的《塔铺》《新兵连》、方方的《风景》《行云流水》、刘恒的《狗日的粮食》《伏曦伏曦》等写实作品也相继出版,并得引发文坛关注,这些小说被评论界称为“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写实主义”小说在当时风靡的“现代派”“改革文学”“伤痕文学”中杀出一条新路,以此送别文学热潮汹涌澎湃的1980年代。
它们不写过去的伤痕,不写改革的大潮头,不写时代英雄,不写卑鄙小人,而是写匮乏的粮食,写城乡中发生的隐秘的人性故事,写新兵连里发生的价值观冲突与矛盾,写的是“私人”的欲望、烦恼、心态,是都市人的日常琐碎,崇高理想和浪漫情调被搁置一边。这些作品通过点点滴滴来反映生活的真实性,记录了当时的一些社会心态。让生活成为艺术的源头,这也是此类小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