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父小德张 显赫一时清朝大太监小德张:至今仍是传说(组图)
如今的金林村4号,依旧是一幢民居,居住着张祥斋(小德张)的孙子张继和。与睦南道上处于显著位置的名人旧居不同,张祥斋的这所小楼稍显破旧,若不是院墙外悬挂的文保牌子,几乎让人无法与清末大太监小德张联系在一起。据张继和回忆,张祥斋寓居天津后,先后有过三处旧居,金林村这一处是1951年迁入的,张祥斋在这里生活了6年多,直到去世。
1912年,隆裕太后病逝,显赫一时的大太监小德张见大势已去,决定到天津做寓公。此时,他的儿子张彬茹已经在日租界的一幢小楼里居住了多年。来到天津的第一站,张祥斋先与儿子一家生活在一起。1917年,天津发大水,张祥斋萌生了建新楼的念头,于是选址重庆道,亲自绘图,精心构思,不惜工本,建造了一所中西合璧的宅院。
1923年,新居落成,张祥斋带着一家老小迁入重庆道旧居。五年之后(1928年),清庆王载振特意到天津恳请张祥斋出让重庆道这座楼,以作为他退居天津后的府第。这次协商,庆王以英租界郑州道8.25亩空地、旧城北马路门面房四座,附带27万元现金购得重庆道宅院,这所“张宅”遂更名为“庆王府”。
搬出重庆道旧居后,张祥斋便开始着手设计规划他在津的第二个宅院――郑州道旧居。这处宅院比先前的重庆道旧居更宽敞阔绰,院内有前后两个楼,由封闭式的天桥做通道。主楼(前楼)四层,二楼有演戏大厅,可容400人就座;主楼四周均有两层楼房环衬,北为客厅,东为书斋,南为佛堂,西为家祠。
大花园内荷花池、假山、凉亭一应俱全。楼顶面积宽阔,可以打网球、骑自行车、练武功等。1950年年底,天津市纺织局准备为纺织工人筹划一处疗养院,有关领导与张祥斋协商转让该楼。纺织局以240件棉布作为交换条件,张祥斋将整幢大楼转让,改为天津市第一工人疗养院。1976年地震后,该院落被拆除。
郑州道旧居转让给纺织局后,张祥斋在老友的帮助下,选购了睦南道金林村4号小楼,以34件棉布成交。搬进这第三所房子时,张祥斋已进入古稀之年。1957年,张祥斋午后在院内浇花,忽然觉得胸闷气短,因心脏病发作,病逝于家中。
爱听评书,给说书人讲书
张祥斋爱好听评书,对这种口头文学深感兴趣,百听不厌。张祥斋在宫内身居要职时年仅33岁,由于他文化水平低,闲暇时便请南书房的翰林院学士讲《通鉴集览》、《十三经集览》。每天中午约当时的评书泰斗双和平讲《稗史》,举人张稚兰讲《聊斋》、《三国演义》、《水浒》、《东周列国》、《说岳》、《隋唐演义》、《水庆升平》、《东西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