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年谱 张旭、车树昇、龚任界编著《陈宝琛年谱》

2019-06-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要]以年谱长编的形式,对近现代闽籍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及诗文著述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考订,似尚未有人做过,这是本丛书体例之创新处.作者简介:张旭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福建工程学院兼职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兴趣兼及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陈宝琛年谱 张旭.车树昇.龚任界编著<陈宝琛年谱>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基金项目1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项,

【摘要】以年谱长编的形式,对近现代闽籍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及诗文著述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考订,似尚未有人做过,这是本丛书体例之创新处。

作者简介:

张旭

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福建工程学院兼职教授,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兴趣兼及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

陈宝琛年谱 张旭、车树昇、龚任界编著《陈宝琛年谱》

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社会基金项目1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8项。国际合作丛书《通天塔丛书》主编。个人学术专著有《近代湖南翻译史论》(2014)、《中国英诗汉译史论》(2012)、《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翻译家卷》(2011)、《跨越边界: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2010)、《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2008)等;合著有《越界与融通——跨文化视野中的文学跨学科研究》(2012)、《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2003)等,编著有:《林纾年谱长编》(2014)、《风筝不断线——张佩瑶教授译学研究纪念集》(2014)等;译著有《一门学科之死》(2014)、《印度的世纪》(2011)、《翻译学导论)(合译,2009)等。

陈宝琛年谱 张旭、车树昇、龚任界编著《陈宝琛年谱》

另有学术论文80余篇散见在海内外学术期刊上。2007年获“香港翻译学会狮球教育基金会翻译翻译研究奖学金”;2013、2015年分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2015年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陈宝琛年谱 张旭、车树昇、龚任界编著《陈宝琛年谱》

车树昇

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曾执教于长沙铁道学院、中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现任教于广西民族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研究、文学。曾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项。参编《林纾年谱长编》(2014)。有学术论文10余篇。

龚任界

福建工程学院副教授,福建地方文化资源中心书画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国书画研究、福建乡贤文化研究。长期从事书画艺术创作,先后于北京、福建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主持福建社科重点项目一项,参与省级项目4项。主编《林纾书画集》,绘编诗画集《没有着色的意象》,个人专著《画意千金——林纾书画艺术研究》,并由学术论文10余篇散见各学术期刊。

“闽人年谱丛书”编委

总主编:吴仁华蒋新华

执行主编:张旭

编委:(按姓氏拼音)

戴光荣龚鹏程龚任界蒋新华刘小新

卢仁龙罗选民陆建德童昕王东风

吴仁华查明建张旭赵健朱志瑜

《闽人年谱丛书》总序

福建近现代史上,文化名人辈出,其尤著者如陈宝琛、林纾、严复、陈衍、林语堂等。他们或从政兴学、或赋诗为文、或研经论道、或译书新民,不仅显名于当时,更被泽于后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之影响与永久之意义。对于这些文化名人的研究,除了整理刊布其著作文稿、探讨其思想学问之外,以年谱长编之形式对其生平事迹及诗文著述作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考订,也是一项资料性与学术性兼备的重要工作。

在这方面,由胡颂平先生编著的多达十册数百万字的煌然巨著《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堪称典范。

2010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年谱长编系列”由中华书局出版,而在此前后,中华书局还出版了其他一系列文化名人的年谱长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近年也打造了“晚清人物年谱长编”系列,作为该社重点的出版工程。

可见,年谱长编这种形式的著作在学术研究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近现代闽籍文化名人年谱长编丛书”虽对象有别,但旨趣无异,而通过丛书的编写以弘扬福建地方文化,亦是题中应有之义。

本丛书以近现代闽籍文化名人为对象,特别选取尚未有过年谱或已有年谱但内容简略、资料过旧者,初步拟订的对象有陈宝琛、林纾、沈葆桢、陈璧、陈衍、谢章铤、陈寿祺、陈乔枞、林昌彝、林语堂、朱谦之等;本丛书以年谱长编为形式,资料务求翔实,编排必求妥当,全面展现谱主生平事迹、社会交往与著述活动,以期知人论世,为学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资料与线索。

丛书在广泛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已刊著述及未刊文稿)的基础上,对这些资料进行严格考辨、细致梳理、合理剪裁、逐年编排,以此展现谱主之生平事迹与著述活动,并在书后附录谱主著作目录、出版情况及各类索引等,以便学人检索及利用。

年谱长编之作,首重资料翔实。举凡与谱主有关之已刊论著、未刊文稿、档案、日记、书信等资料,都在搜求范围之内。这些著作或藏于国内外各图书馆、档案馆,或藏于私人之手,寻访颇为不易。而且文化名人社会交往广泛,除了他们自己所留下来的著述之外,他人著述及日记书信中也往往多有记载,想要将如此众多的资料搜罗殆尽,俾无遗漏,诚非易事,但尽可能搜寻甚至发现新资料,乃是本丛书编写的重中之重。

在全面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学界已有研究的成果,再对相关资料加以钩沉、考证与抉择,力图勾勒出谱主的轮廓面貌,并尽可能对谱主一生思想发展脉络作出清晰梳理,也是本丛书编写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在福建地方文献整理中,较为常见的形式是对闽人著作的点校刊布,如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八闽文献丛刊”。而以年谱长编的形式,对近现代闽籍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及诗文著述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考订,似尚未有人做过,这是本丛书体例之创新处。

在内容上,本丛书首求资料之新,不仅充分利用已刊著述,而且更要广搜各种未刊文稿、档案、日记、书信等一手资料,努力发掘新史料,得出新结论。在对谱主生平事迹、诗文著述的考订和梳理上,本丛书也将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续求新知。通过本丛书,为学界研究这些文化名人提供权威资料,同时也展现福建地方文化的多彩面貌和辉煌成就。

序言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一字潜史,号弢庵、陶庵,亦作弢葊、弢盦、陀庵,又号橘叟或橘隐、伯泉、敬嘉。晚号沧趣、沧趣老人、铁石道人、听水翁、听水斋主人、御赐琼林人瑞、赐书楼下支离叟等,室名海螺庵、澂秋馆、沧趣楼、听水斋、海天阁、偕寒阁、发寒楼、还读楼、听水第二斋等。

陈宝琛出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一个世代簪缨家庭。十三岁成县学秀才,十八岁中举,二十一岁登同治戊辰(1868年)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编修,又三年,擢翰林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旭都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筹建铁路,卓有成效。辛亥革命期间出任山西巡抚,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1911年任毓庆宫授读,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特谥及“太师”觐赠。

仔细检视陈宝琛的人生轨迹,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至同治六年(1867年)为少年期,同治七年(1868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为青年居宦期,光绪十一年(188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为居家赋闲期,宣统元年(1909年)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末代皇帝师傅期,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为前清遗老期。

在他八十八岁的生命历程中,陈宝琛这位传统的封建士大夫和政治家历经曲折,先后经历诸如“清流建议”、兴修铁路、开发台湾、中法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废科举办新学、辛亥革命、袁世凯、张勋复辟、军阀混战、“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建立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前后其在政坛上活跃二十五年,贬官二十五年,期间做出了自己历史的和人生的回答,由此演绎出其特殊而复杂的文化个性和人生历程。

作为诗人,陈宝琛早年常作诗钟会,后入超社、春社、灯社、冰社等诗社。他的后人说他是边学边做,主要学陶渊明、韩愈和苏东坡,穷而后工,成为近代名诗家。同光年间,与郑孝胥、陈衍、陈三立诸家并称同光体闽赣派诗家领袖。

受遣家居期间,筑沧趣楼、听水斋,与陈书酬唱往来,无间晨夕,而诗日益工。其创作尤多集中于宣统逊位之后。其时,他抚时感事,一托于诗,作品多收入《沧趣楼诗集》和《听水斋词》。其诗不用僻典,不避熟语,善于以不俗为雅,且“必改而后成”。

陈氏尤长于五古,潜气内转,真理外融,肆力于韩愈、王安石,出入于苏轼、黄庭坚,比物达情,幽思峭笔,略与同时代的郑孝胥相似。陈衍尝曰:弢庵“肆力于昌黎、荆公,出入于眉山、双开”。

又说他“兴趣但在荆公、白傅间”而“较近荆公”,还说“吾闽诗学,至清而衰,先生清诗人之最后劲也。”黄浚的《花随人圣庵摭忆》亦称:“弢庵生平所为诗,珍吝千万,不惜百遍改窜。《沧趣楼诗》,谨严精密,属词使事,罔不铢两悉称。

其《感春》及《落花》诗,尤驰诵一时。然先生尝语余其得力实在陆务观,此恐为谦词。”陈三立则称弢庵“所为诗终始不失温柔敦厚之教,感物造端,蕴藉绵邈,风度绝世,后山所称韵出百家上者,庶几遍之。

然而其纯忠苦志,幽忧隐痛,类涵溢语言文字之表,百世之下,低徊讽诵,犹可冥接遐契于孤悬天壤之一人也。”汪国垣说“弢庵诗,初学黄陈,后喜临川,体虽出于临川,实则兼有杜、韩、苏、黄之胜。”陈宝琛对陈衍说自己“予初学诗于郑仲濂丈,谢丈枚如导之学高、岑,吴丈圭庵,引之学杜,而君兄弟(指陈书、陈衍)则称其类荆公、木庵且欲进之以山谷。

”又说:“(弢庵)晚以久更世变,深醇简远,不务奇险而绝非庸言,不事生造而决无浅语,至于抚时感事,比物达情,神理智超,趣味隽永,余尝以和平中正质之,弢庵为首肯者再,以为伯严、节庵所未道也。

”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中有“陈太傅独步诗坛四十年”的评语,他的诗名的确是曾受到长期推重。

作为书画家和收藏大家,陈宝琛擅书法,善写行书、楷书,主承欧柳,上溯二王,下取宋意,师古而不泥古,正、行书结体瘦硬遒劲。其险劲与结构严密取法欧阳询,刚健含婀娜与柳公神似,点划沉蓄畅快、结构舒展大度如山谷。

修神而离迹,颇显其清骨嶙峋、倔傲不逊的性格,在清末民初的书坛自成一家,有“伯潜体”之称。早年书法范式严整,字体偏肥方正,点划变化极少,明显受馆阁体书风影响;中期书风变得劲挺道健,笔画骨力沉雄,笔笔中锋,点划圆满,一扫馆阁体的习气;晚年书法炉火纯青,其正行书瘦硬道劲,内蕴深邃,清新儒雅而不失灵动。

故黄濬称其字“早学山谷,晚参诚悬、小欧,六七十所作最精,八十五岁后,则有老态。”王森然评陈氏“书法直追汉唐,海内之士,以得片纸只字为荣。

”陈宝琛又善画松,其画风格典雅秀逸,雍容平和。郑逸梅称其画作“苍劲有致”,但不肯轻易为人作,故传世绝少。另外,他也是一个大收藏家,金石、字画和古玩是汗牛充栋;喜藏古印,“于秦汉印章嗜之尤深。

尝于公余之暇搜讨质证,几无虚日,且往往与子侄辈参商审定,秉烛研攻,不知其倦。”辑有《澄秋馆印存》和《澄秋馆藏古封泥》等。陈宝琛闲居福州时建有“赐书楼”和“还读楼”,陈宝琛故居中藏古籍善本的数量多达10余万卷,“清末陈氏私家藏书之多,冠于全闽。”

作为教育家,陈宝琛赋闲期间,“倡办学务,达二十余年。福建知名之事,多出其门下。”他除了担任过鳌峰书院山长外,还参与创办众多的新式学堂——苍霞精舍、东文学堂、全闽师范学堂、螺洲两等学堂、福州蚕桑公学、福州教育讲习科、福建官立商业中等学堂、福建职业学堂、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全闽公学等,培养了一批批莘莘学子。

1905年,闽省学会宣告成立,陈宝琛被推为会长。学会成立后,福建掀起了兴办小学堂的小高潮,为近代福建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09年,当陈宝琛返京官复原职时,福建城乡已建立起一个初级的现代教育体系,仅小学就有30余所,新式教育基本形成。偏居一隅的福建新式教育水平在当时居于全国第一方阵。年六十一,陈宝琛北上入京,任溥仪师傅。辛亥革命后,仍在津为溥仪教书多年,直至伪满洲国成立而后已。

陈宝琛交游面甚广,政坛中有溥仪、张之洞、张佩纶、吴大澂、李鸿藻、李鸿章、翁同龢、盛昱、庄士敦、陆润庠、伊克坦、朱益藩、朱益濬、江春霖、宝廷、邓承修、黄体芳、李端棻、邓庆麟、张楷、邵积斌、瞿鸿禨、张作霖、刘铭传、徐延旭、唐炯、萨镇冰、陈宝箴、康有为、张勋、陈曾寿、胡嗣瑷、文廷式、黄绍箕、丁立钧、劳乃宣、杜锡珪、郑宝菁、张观凖、吴大徵、刘恩溥、何金康、吴可读等;同乡学人中有谢章铤、王仁堪、林旭、陈璧、林绍年,林纾、陈衍、李寿田、卓孝复、郭曾炘、李宗言、叶芾堂、林孝恂、力钧、郑孝胥、沈瑜庆、李宣龚、严复、王云皙、高而谦、高凤岐、柯鸿年、何振岱、黄濬、梁鸿志等;其他学人中有成多禄、梁鼎芬、陈三立、冒广生、易鼎顺、姚永概、沈曾植、张元济、汪康年、樊增祥、王仁东、吴士鑑、吴庆坻、罗悙曧、缪荃孙、丘逢甲、罗振玉、王国维、许宝蘅等名士;实业界中有孙葆瑨、张謇、丁振兴、钟麟祥等人;这些与陈宝琛有过交往的人,大都是在北京固守、弘扬传统文化的著名文人学者,至于其宿敌崇厚、荣禄、曾国荃等更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朝廷大员。

在与这些人的交往中,留下众多有关谱主生平事迹和活动场景的记录文字,为本年谱编纂提供了互文线索。同时,近年来这些人的事迹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在这方面,年谱又提供了许多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