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黄帝内经全集 《黄帝内经》中之见
《黄帝内经》虽为医学理论经典,然其根本于阴阳。中国的星算、历法、医学.......皆源自于阴阳;道家、儒家、兵家、法家......的思想皆始于阴阳。
黄石公兵法《三略》有云【故曰:莫不贪强,鲜能守微;若能守微,乃保其生。圣人存之,动应事机。舒之弥四海,卷之不盈怀;居之不以室宅,守之不以城郭;藏之胸臆,而敌国服】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对于阴阳的应用,实际上是在运动过程中抓住机会,所以称动应事机,而机会永远在事物变化中产生。
《黄帝内经》也有一句话【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
虽然这两部经典著作并非同一领域,但是所阐述的意思大抵相近,而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绝不是理论上的,更不是实验性质的,而是实证感悟,同时也需要融汇贯通。那么,对黄帝内经运气的学习,就需要对中国最基础的阴阳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再进行学习,相对来说就容易很多了。
今天我们来讨论中之见。在《黄帝内经 六微旨大论篇》有这样一段话【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在讨论【中气】之前,我们还要回到阴阳角度来谈。
天为阳,地为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天有六气,寒暑燥湿风火,也称六元。地有六位,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六气和六位相应,是为天地相合。所以《天元纪大论》有云【鬼臾区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所以现在理解这句话就很容易了,三阴三阳是为六位,在地,上应天之寒暑燥湿风火。而这就形成了我们所谓的五运六气之中的六气客运图。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歧伯和黄帝的一段对话:【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什么是六节气位?三阴三阳的位置。地理之应六节气位,实际上就是地之六步气(君火、相火、土气、金气、水气、木气)与三阴三阳之位的对应关系。
我们先抛除【显明之右】和【退行一步】,来看后面的经文。【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这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圆圈,始于君火,终于君火,相火——土气——金气——水气——木气——君火,君火退行一步到了相火,这实际上就是一个逆时针运行的一张图,而这段经文的实际意思就是【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退行一步,土气治之;退行一步,金气治之;退行一步,水气治之;退行一步,木气治之;退行一步,君火治之。
】复在古文中,本有【再、又】的意思,所以这里实际上就是强调地理之应六节之气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运,即不变化的六气。
所以《天元纪大论》有这样一句话:【应地之气,静而守位】,也就是六气之中的主气是不变化的。
同时在《五运行大论》歧伯有句话【天地动静,五行迁复,虽鬼臾区其上候而巳,犹不能遍明。夫变化之用,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
而地在下,位于太虚之中,大气举之,所以才有了【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地理之应六节气位图
我们看一下这张图,也就是地之六气不变化之时,三阴三阳的位置是这样的,如果厥阴在下,则少阳在上;少阴在下,则阳明在上;如果太阴在下,则太阳在上。这样我们在这个图的基础上,再加一列内容。
三阴三阳的的排列顺序实际上就是《六微旨大论》下面的这段话【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也就是最上边的一列为气之标也,也就是鬼臾区所说的【少阴,所谓标也】这个标实际上是气之标。也就是气之最下。
这样我们把开始提到的内容加入进来【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就形成了下面这个图。
鬼臾区所言其上候而已,到这里就可以完全理解了。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也就形成了气位对应的关系,即所谓的空间因素。同样,我们在运转这个模型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主客气之间的加临关系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