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思维的批判性的看法
批判性思维,是做学问难能可贵的思维品质。唯有思维带有批判性,才能发现前人现成结论的不妥,从而跳出窠臼,纠正谬误,弘扬真理。
孔子是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培养的。他明确提出了“当仁不让于师”的著名论断。这在2500年前,可谓惊天破石,振聋发聩。
孔子本人的思维就富有批判性。例如,有一首古诗云:
“唐棣之华,
偏其反而,
岂不尔思?
室是远而。”
这几句诗意思是:“唐棣树的花儿,在风中翩然摆动;难道我不思念你?只是两家相距遥远。”孔子读了这首诗便加以批判说:“还是没有真正的思念。否则,哪里还谈什么路途遥远呢?”
孔子的后学对他的批判性思维理论也心领神会。如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清人陈献章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古往今来,许多教育理论,可资我们批判的很多。例如:“授人以鱼不女口授人以渔”,这句话被当代学者奉为圭臬。其实,这句话“硬伤”很大。首先,以“鱼”喻“知识”,本身就不妥。因为“鱼”与“知识”没有相似点。你给人一条鱼,别人吃完了就没有了。但是,你教给别人~门知识,他会终身受益。这个人将来为人父或为人母,为人师或为人领导,他还会把知识信息再传递给别人。再说,我们的教育活动中,“鱼”与“渔”并非不相容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呢?其实,万丈高楼平地起,知识是基础。基础不牢,就会地动山摇。没有知识作基础,奢谈学习方法、能力培养,无异于痴人说梦。譬如一个人正在饿肚子,你是先给他鱼呢,还是先教给他钓鱼的方法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再如,人们常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细细思考,这个比喻也有缺陷。首先,学生与教师都不是静止的容器,而且也不是碗与桶的关系。教师应是江河,而学生应是海洋。江河源源流向大海,才能成就大海之大。教师教育学生,应使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且不说大学,就是中小学也不乏上万人的学校。这种做法,已经被许多领导和专家首肯,并美其名日:“放大优质资源。”可是,我们要问:“优质资源真的能够放大吗?”一碗千米饭加上一盆水,已经不再是干饭?而是“粥”了。放眼神州大地,学校合并、名校设立分校,一时间热热闹闹,结果是师资短缺,生源下降,管理跟不上,办学质量大滑坡!特别是有些分校,挂着名校的羊头,卖的是劣质教育的狗肉,结果只是把图虚名的家长的腰包中的钱攫为己有,至于学生的成绩、前途,那又另当别论了。其实,“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校不在大,质高就行。精品意识是名校的生命线。而打破了精品意识去肆意扩大办学规模,也是自己践踏自己啊!在这方面,西方人头脑似乎比我们清醒。美国敦育家鲍耶说:“最好的学校应该是学生数只有300人的学校,他们彼此都能叫出对方的名字。’’
我们想,哈佛大学没有分校,麻省理工学院没有改称大学的原因或许就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