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朝军垃圾 许朝军:“消化”建筑垃圾需要“特效药”
日前,《大河报》多次接到读者投诉,反映洛阳的建筑垃圾随意堆放问题严重,影响到行洪安全和居民出行。对此,记者历时近一个月,对市区建筑工地建筑垃圾的生产、运输、倾倒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由于没有建筑垃圾消纳场,这些垃圾被随意倾倒在了城区周围沟壑、工厂或者村头的闲置地,有人还专门向倾倒垃圾者收费。(《大河报洛阳新闻》7月9日)
如果按照当地负责人的说法,目前洛阳城市区大规模建设再有三至五年就尘埃落定了,加上洛阳市周边多沟壑,所以等到4个建筑垃圾消纳场建成后,建筑垃圾问题应该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但关键是,这样的"消化"建筑垃圾的做法,还仅仅是一种被动的应付而已。
实际上不光是洛阳面临建筑垃圾随处乱倒和难以消化矛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建筑垃圾已经成为各地都比较头疼的事情。据统计,每1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建筑垃圾500吨到600吨,而拆除1万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7000吨到1.
2万吨建筑垃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城乡建设中每年拆除老旧建筑,会产生建筑垃圾高达2亿吨。我国建筑垃圾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面对如此庞大的建筑垃圾,传统的处理方式大多是由环卫部门收集后统一露天堆放或建议填埋。
而个别地方屡见不鲜的随意倾倒填埋建筑垃圾行为,不仅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城市环境,而且随着建筑垃圾中污染因素的挥发和渗透等,也对地表水深层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建筑垃圾的"消化"不仅仅是一个目前亟需专业处理场所的问题,其到底如何处理才能实现科学无害化"消化",显然是建设几个消纳场和规范一下运输秩序无法解决的,而这些行为只能是头疼治头的被动治理,而绝非"消化"建筑垃圾的"特效药"。
事实上,在建筑垃圾处理方面,"特效药"并非没有,那就是二次利用。比如利用建筑垃圾填充路基和地基等;比如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利用科技粉碎方法将建筑垃圾进行粉碎处理,然后再作为原料进行二次加工进而成为新型的建筑材料,实现对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等等。
这样的科学处理,其实就是在对建筑垃圾进行就地"消化"变废为宝。很显然,这样的"消化"才是最科学,最绿色,而又最体现废物综合利用而又裨益多多之为。但关键是,最理想的"消化"手段却并没有得到根本普及,这除了对二次利用作为原料产生质量担忧等认识问题之外,更关键的是,建筑垃圾的二次科学利用,要远比运送到消纳场所和随意倾倒成本要高得多,而且专业进行建筑垃圾二次处理,也更面临着成本的压力。
因而,"消化"建筑垃圾虽然有"特效药",但关键还需现实中可行的"药引子"才能发挥效用。第一个"药引子"就是出台建筑垃圾科学利用法规,在统一监管、严格执法对建筑垃圾处理进行全程监督集中处置的前提下,要对非法处理建筑垃圾如非法营运、非法倾倒等进行从严究责,从保护环境、科学处置垃圾、维护城市管理质量的角度,从严监管建筑垃圾处理行为,禁止任何性质的擅自处理处置。
同时,从节能环保角度,大力推广环保型绿色建筑材料尤其是建筑垃圾二次利用后质量过关的建筑材料,禁止使用粘土砖等原始建筑材料,从源头上为科学"消化"建筑垃圾奠定基础。
第二个"药引子"就是对科学的"消化"建筑垃圾行为进行正方两方面的调节,首先是对生产制造建筑垃圾的对象,按照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征收建筑垃圾处理费,该费用一律充做科学处置建筑垃圾基金,其次是由财政出面对科学"消化"建筑垃圾并达到绿色环保二次利用的生产经营对象进行扶持,并将处理基金直接用于科学"消化""特效药"成本支出,这样从正反两方面,为科学、绿色妥善"消化"建筑垃圾实现二次综合利用的行为进行资金和政策扶持,这样自然效果可期,而保障建筑垃圾科学绿色"消化"的"特效药"也必然能发出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