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和严复 严复没和伊藤博文同学过 担任北大校长仅8个月
此后严复常到使馆,可能是在郭嵩焘的建议下,严复去英国法庭旁听,回来赞叹说:“英国与诸欧之所以富强,公理日伸,其端在此一事。”郭嵩焘“深以为然”。郭称严复为“生平第一知己”,而当时严复才23岁。
郭嵩焘认为严复有当外交官的才华,多次向清廷保举。1879年,郭嵩焘被副手刘锡鸿中伤,黯然归国,接替他的是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
刚开始,严复视曾纪泽如郭嵩焘,将自己的文章交给曾看,曾在日记中写道:“宗光(指严复)才质甚美,颖悟好学,论事有识。然以郭筠丈(郭嵩焘)褒奖太过,颇长其狂傲矜张之气。近呈其所作文三篇……于中华文字,未甚通顺,而自负颇甚。余故据其疵弊而戒励之,爱其禀赋之美,欲玉之于成也。”
严复古文水平确实不佳,但郭嵩焘能平等交流,曾纪泽却居高临下、吹毛求疵,所以严复给郭写信说:“(曾纪泽)天分极低,又复偷懦惮事,于使事模棱而已,无裨益。”郭评注道:“所言亦殊切中。”
开罪于曾纪泽,严复毕业后当外交官的路被封死了,郭嵩焘特意致函英国海军大臣沙时斯百里,请“严宗光(即严复)一名拟令再留校学习半年”“俾于返国后担任教职”。
被“清流”“浊流”拒之门外
1879年,严复毕业回国,不久被调入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任职期间,培养出黎元洪、刘冠雄、谢葆璋等人。但给四弟信中,严复说:“兄北洋当差,味同嚼蜡。”
严复与李鸿章不睦,因而“不与机要”。
李鸿章是旧式官僚,任人唯亲,梁启超曾批评说:“数十年之久,习艺而归国者,何止千百人,此千百人中,岂无一学识可取者乎?鸿章皆弃而不用,而惟以亲属、淮籍及淮军系为用人之资。”李鸿章曾想让严复“执弟子礼”,却被严复拒绝。
严复不想当私臣,曾感叹道:“燕巢幕上,正不知何以自谋,沧海横流一萍梗,只能听其漂荡而已。”可他没科举出身,无法自立,他请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教自己写古文,但4次参加科举均失败,直到56岁时(1909年)才被清政府破例赐予进士出身。
严复深感苦恼,曾写诗说:“四十不官拥皋比,男儿怀抱谁人知?”
严复不愿党附李鸿章,因扶持他的沈葆桢、郭嵩焘均属“清流”,而李鸿章是“浊流”中坚,虽通洋务,却腐败不堪,张之洞(属“清流”)幕中辜鸿铭曾当面讽刺盛宣怀(属“浊流”)说:“而宫保(指盛宣怀)属僚,即一小翻译,亦皆身拥厚赀,富雄一方。”
严复曾想靠近张之洞,写《辟韩》攻击李鸿章,因李鸿章最喜韩愈,没想到张之洞“见而恶之,谓之洪水猛兽”,命手下人作《〈辟韩〉驳议》,由此断了严复回归“清流”的可能。
屡因失言铸大错
严复为李鸿章所恶,还有一层原因,即在李鸿章手下刚干几个月,正逢日本实际占有琉球,李鸿章以“联日防俄”为借口,主张息事宁人,严复不满,说:“不三十年,藩属且尽,轘(分裂)我如老牸(音自,雌)牛耳。”此论令李鸿章不快。
甲午战败后,严复先后发表了《原强》《救亡决论》等文,1898年6月,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正式发表,轰动一时。同年7月,孙家鼐拟请严复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却不了了之,因此时严复被疑为维新派。
9月时,据郑孝胥日记载:“闻又陵(指严复)言,将开懋勤殿,选才行兼著者十人入殿行走,专预新政。”开懋勤殿是“帝党”重要举措,严复能率先知道,可能是光绪皇帝亲自告诉他的,以拉他加入,严复仕途突现光明。
然而,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秋后算账,幸严复与康梁等人无来往,此外他在荣禄手下办事,加上军机大臣王文韶力救,方得免祸。
1905年,严复被清廷派到英国办事,孙中山前来拜访,严复再次言语失当,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之乙,泯于丙者将发之于乙。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孙中山回答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这段著名的对话将严复从此贴上“保守”、“落伍”的标签。
被轰下北大校长的宝座
1912年2月25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命严复出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严复终于可实践“教育救国”的梦想了,没想到8个月后就被轰出北大。
9月19日,北京《民立报》突发表《大学校大校长大鸦片鬼之丑剧》一文,称严复因私带大烟被天津步军统领衙门拘留,数家报纸转载并评论,一时满城风雨。
严复吸鸦片,熟人皆知,并无被拘之事,据尚小明先生考证,此事应为北大化学系学生彭绳祖、彭绍祖等人造谣,因严复主校后重文轻理,引理科生不满,此外二人都是湖南长沙人,与教育部长范源濂同乡。
范是留日生,清末时严复主抓留学生甄别工作,颇轻视留日生。严复到北大后,经费紧张,便利用私人关系,以北大在俄国道胜银行存款单为抵押,向该行贷款20万银元,而教育部此时也缺钱,连工资都发不出,要北大将存款单上交,想抵押给华比银行去贷款,严复当然不同意,双方发生激烈对抗。
可能章士钊也暗中参与该事件,章曾任《民立报》主笔,且教育部未给严复下免职令,便直接任命章士钊为北大校长。
严复名誉扫地,离职后与袁世凯走得更近。
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常到天津与严复聊天,当时有传闻称袁世凯将来要当皇帝,严复问袁,袁开玩笑说:“我做皇帝,必首杀你。”二人大笑。其实私下严复看不起袁,在分析甲午之败时,严曾说:“信任一武断独行之袁世凯,则起衅之由也。”
世间再无郭嵩焘
1915年,严复已63岁,杨度要他参加筹安会,严“颇不欲列名”,但杨度说:“此会宗旨,止于讨论国体宜否,不及其余。”严复碍于面子,不得不参加,因此身败名裂。
参加后,对于“筹安会开会,以至于请愿,继续劝进,庆贺”,严复“未尝一与其中”, 8月20日,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直斥袁世凯复辟,袁世凯给严复4万元支票,请他撰文反驳,严复坚拒。后袁世凯派人让严复撰文劝进,严复亦拒绝。
然而,6月28日袁世凯归葬时,严复却写《哭项城旧梓》三首哀悼。
1921年,严复因病去世。时人评价严复缺乏“勇德”,做事瞻前顾后,意志力又差,年轻时耽于赌博,一次赚了上万元,称可以辞职回乡了,他年轻时即吸鸦片,李鸿章曾劝过他,严复也未能戒断。
严复人格独立,喜自主判断,在当时的大环境中,严复式的独立很难被人接受,严复主张适者生存,可他自己却没成为“适者”。
郭嵩焘曾在日记中写道:“又陵(指严复)才分吾甚爱之,而气性太涉狂易。”郭知道严复的缺点,却予以包容,郭曾提醒严复:“今负气太盛者,其终必无成,即古人亦皆然也。”可能郭也没想到,自己竟说中了严复的一生。
郭嵩焘去世时,严复撰联称“平生蒙国士之知”、“惟公负独醒之累”,其言沉痛,这恐怕不仅是在哀悼郭,更是在哀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