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课文解析 《包身工》课文精讲

2019-03-1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发表在<光明>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包身工课文解析 <包身工>课文精讲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会活跃.日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发表在《光明》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

包身工课文解析 《包身工》课文精讲

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会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包身工课文解析 《包身工》课文精讲

二、了解《包身工》的篇章结构。

课文可分为三大段。

第一大段(从开头到“在这里也由这些工资不及男工三分之一的包身工们担负下来”)记叙包身工悲惨的日常生活和包身工制度形成的社会原因。

第一层,写包身工清晨起身的情景,恶劣的住宿条件。

包身工课文解析 《包身工》课文精讲

第二层,写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被诱骗的农村少女,老板赚钱的“机器”。

第三层,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恶劣的饮食条件。

第四层,写帝国主义所以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并通过“芦柴棒”被污辱的一段描写,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第二大段(从“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声响了”到“替厂家和带工头二重服务的包身工总在二万四千人以上”)描述包身工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劳动的情况和受工头毒打的非人生活,并用具体材料和精确的数字说明帝国主义工厂对于中国工人的残酷剥削。

第一层,写包身工上班劳动的情景,作者指出包身工在劳动时不仅有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还有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三大危险,尤其是殴打,几乎是随时随地都可遇到的事情。

第二层,说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正面点明了包身工制度是帝国主义对生产落后国家一种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归结出本文的主题。

第三大段(从“两粥一饭”到结尾)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必将到来。

第一层,以“芦柴棒”为例说明包身工的悲惨遭遇。

第二层,以墨鸭作比喻,揭露、控诉野蛮残酷的包身工制度。

第三层,指出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定会到来。

三、学习《包身工》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包身工》一文成功地综合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这几种表达方式。从各部分情况看,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和住宿的环境,运用的是叙述和描写;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则是以说明为主,穿插进少量议论;包身工吃粥时的情景,又是用叙述和描写;接着写包身工制度发展的三大原因,则以说明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包身工上工时受到三大威胁的情景和极差的劳动条件,又是用叙述、描写;包身工制度发展的情况,则是以说明为主,同时使用精彩的议论和深切的抒情;下工时,包身工受到的虐待,是叙述和描写结合;而最后抨击包身工制度,则是说明、议论、抒情恰当结合。

如果只有叙述而无描写,那将大大减弱其生动性、形象性;只有描写而无叙述则又不能让人具体、清楚地了解事件的发展经过和基本情况。

包身工制度的介绍最好的方式是说明,前因后果,性质关系,一清二楚,系统而又完整,这是用叙述、描写不容易达到的。如果只有叙述、描写、说明,那又势必成为一堆材料的罗列和情况的介绍,而结合恰当的议论和抒情,会使这些材料有个“归宿”,使主旨得到深化,使文章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和感染力量。可见,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对文章取得好的表达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学习《包身工》的场面描写与细节描写。

本文主要写了三个场面:一是包身工“清晨四点一刻”起床时的紧张、慌乱场面,写了三种气味,七种动作,从居住条件的恶劣表现包身工的非人生活;二是吃早饭时的争抢场面,主要从饮食的粗劣表现包身工的非人生活;三是苦役般的劳动场面,从劳动环境的危险和“拿摩温”、“荡管”对包身工的虐待与迫害方面,表现包身工的非人生活。

这三个场面,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包身工所受的剥削和迫害。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分则使读者具体地看到了包身工的悲惨境遇,合则全面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残暴。这对突出本文主题作用很大。

在本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打杂的一手抓住‘芦柴棒’的头发,狠命地把她提起来往地上一摔。‘芦柴棒’手脚着地,打杂的上去就是一脚,踢在她的腿上,照例又是第二、第三脚。可是打杂的很快就停止了,据说那是因为‘芦柴棒’那突出的腿骨,碰痛了他的脚趾……”这个细节描写,十分传神。

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打杂的”究凶极恶,残暴不仁的性格特点,写出了“芦柴棒”在非人的迫害下,枯瘦如柴、奄奄一息的形象。而这些都体现在“打杂的”狠命的一脚、两脚、三脚……和突然的一停这个细节上。嘲讽绝妙,揭露至深。

五、学习《包身工》列举数字的说明方法。

文章中列举数字是“说明”表现手法中的一种,为了清楚、准确地说明某一事物的特点,记叙文和议论文也往往需要运用列举数字的说明手法。本文为了说明包身工生活条件的艰苦,就举了数字:“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做“猪猡的人”。“象鸽笼一般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是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宿三十多个人。”

为了说明包身工受到的残酷剥削,文中也列举了数字:带工老板给“芦柴棒”的包身费是二十元,两年来却从她身上收入二百三十元;包身工干着男工的活,但工资却不及男工的三分之一;一九○二年日本大财阀三井系的资本家纱厂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已经有二十万个锭子,一千二百万元资本,等等。

这些数字的运用都是经过实际调查研究的,很详实,精确,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对中心思想的理解更加具体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