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将刘忠的子女现状 刘忠:从泥瓦匠到开国中将

2018-07-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刘忠将军为后辈们讲解才溪革命斗争史.(资料图片)刘忠将军故居 赖志昌 摄刘忠将军1996年90岁时解放军画报社来家中所摄照片.(资料图片)闽西上杭,是著名的将军之乡.上杭才溪,"九军十八师"誉满八闽.蜚声全国,多少年来一直为后人所传颂.而在这如林的将星中,有一位从泥瓦匠成长为主力军长的传奇人物.他,便是开国中将刘忠.中将刘忠的子女现状 刘忠:从泥瓦匠到开国中将50多年戎马生涯,刘忠曾立下赫赫战功,也走过了他光辉而传奇的一生.刘伯承评价刘忠"长征,刘忠功不可没!",胡

刘忠将军为后辈们讲解才溪革命斗争史。(资料图片)

刘忠将军故居 赖志昌 摄

刘忠将军1996年90岁时解放军画报社来家中所摄照片。(资料图片)

闽西上杭,是著名的将军之乡。上杭才溪,“九军十八师”誉满八闽、蜚声全国,多少年来一直为后人所传颂。而在这如林的将星中,有一位从泥瓦匠成长为主力军长的传奇人物。他,便是开国中将刘忠。

中将刘忠的子女现状 刘忠:从泥瓦匠到开国中将

50多年戎马生涯,刘忠曾立下赫赫战功,也走过了他光辉而传奇的一生。刘伯承评价刘忠“长征,刘忠功不可没!”,胡耀邦则评价他是“有功之臣”。

生逢乱世,投身革命

才溪镇才溪村刘屋角一隅,修葺一新的石头围墙内,静静坐落着一处砖木结构的老房,这便是刘忠将军故居。炎炎夏日,偶有游客前来瞻仰。

1906年,刘忠出生在这户穷苦农民家庭,家人给他取名刘永灿,小名“太平”,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祈求他一生无灾无病,平平安安过日子”。或许,刘家人也未曾料想,这个家中的独生子,将来会成为声名赫赫的开国将军。

生逢乱世,儿时的刘忠过得并不太平。在伯父、舅父的资助下,他只念了三年私塾,由于家庭贫困,无奈中途辍学。为了生计,12岁的刘忠开始外出当起了泥瓦匠。

童年的刘忠饱尝生活的苦涩,他在回忆录《从闽西到京西》一书中写道:年年的过阴历年,地主就要来逼债还债,过着“富人过年,穷人过难”的日子。而做瓦匠学徒,被工头打骂也是家常便饭,受尽了欺压和屈辱。偶尔回家,母亲每每见到瘦骨嶙峋的儿子都心如刀绞,抱着他痛哭,说:“儿啊,我们家太穷了,只好让儿吃这种苦。娘相信,儿会有出头之日的。”

母亲期盼的这天终于来临。1927年,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途经上杭,刘忠目睹了起义部队把从地主那里没收的财产分给穷人。“对穿短破烂衫的穷人特别客气”,他真正意识到共产党是咱穷人的队伍,心中萌发了革命的激情。

1927年,才溪乡组织农民协会,刘忠毅然报名参加。回到家,父亲劝说刘忠:“这能行吗?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刘忠却说:“我家祖祖辈辈都受豪绅地主压迫得抬不起头来,现在共产党领导我们翻身,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坚定的信念,支撑刘忠在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1929年7月,经张赤男、林鹏介绍,刘忠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上杭早年加入党组织的成员之一。

《刘忠传奇》一书中生动地记录下了这一幕:一天晚上,刘忠到水茜坑党支部委员林应山家的阁楼上,由张赤男、林鹏两同志介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旗下,他与王奇才、王仲玉等四位泥水匠同时举起紧握的右拳向党旗宣誓。

是夜,刘忠激动得一整晚没合眼。他的革命生涯从此开启。

戎马生涯,长征尖兵

走进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在“九军十八师”展厅内,静静地矗立着一尊刘忠将军半身铜像,目光炯炯,神情肃穆。“刘忠将军一生立下赫赫战功,他是家乡人民永远的骄傲!”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副馆长王志灯说。

时光倒退回1930年,蒋介石开始针对中央苏区发动五次“围剿”,彼时的刘忠跟随革命队伍,参加了龙冈、东韶、水口等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战役,并逐渐成长为红军优秀指挥员。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决定实施战略大转移,开始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当年6月,刘忠接到命令,调任一军团司令部侦察科长。他深感责任重大,毅然服从了命令。长征中,作为先头部队,刘忠率领侦察部队深入敌占区,克服种种困难,探寻前进的道路,及时准确地获取种种情报,引导中央红军突破敌人道道封锁线。

值得一提的是,在湘江战役中,刘忠率先深入敌纵深,发现全州城尚无国民党正规部队把守,建议红五团先头部队迅速渡江,抢占全州,可是等到军团下令同意抢占全州时,为时已晚,先机已失。在湘江战役中,谁先抢占全州,谁就占据有利地位。直到晚年,他还为未能避免湘江战役中红军的重大牺牲而唏嘘不已。

参办军校,再续荣光

解放战争中,刘忠驰骋沙场,能征善战,已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声威远扬的虎将“十军长”之一。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仪式上,刘忠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50多年戎马生涯,刘忠功勋卓绝,而鲜有人知的是,当中有30多年,他投身于人民军队的教育工作。实际上,早在1936年12月,刘忠参加高中级干部培训班,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留校历任抗大三大队队长、四大队队长、六分校校长等职,为培养部队精英作出了贡献。

1950年,刘忠奉命到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报到,参与筹建军事学院的工作。刘伯承校长热情地握着刘忠的手,欢迎他的到来。刘忠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院务部长兼政治委员、解放军军事学院副教育长兼物质保障部部长。

1953年,刘忠开始参加高等军事学院筹建,担任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在此期间,他在刘伯承元帅的领导下直接参与了高等军事学院的选址、规划设计、建设乃至校园的植树绿化、教学保障、内务等工作。在他的指导下,院务部开展学院植树绿化、生产建设等,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有力保障了学院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1969年,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高等军事学院、南京军事学院和政治学院,合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

刘忠又参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的筹建工作,并担任第一副校长。

从1950年10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校起,至1972年2月,刘忠在人民军队教育事业上,开辟了人生另一处“战场”,续写了作为军人的荣光。

“父亲是一个不求名利,不争功的人。父母共生育了11个孩子,在战争年代失去了5个,但这些,他从来没有跟我们说过。”刘忠的四女儿刘蒨告诉记者,刘忠时常通过写回忆录、讲革命故事、以身作则等方式对后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时常告诫子女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1988年,刘忠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勋章。授衔之时,他感叹道:“我是一个幸存者,中国革命的胜利首先要归功于革命先烈和各战场流血牺牲的烈士。”

晚年生活,心系故乡

1979年,73岁的刘忠离休,步入晚年生活,然而迎接他的却是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父亲意志很坚强,一般人真是做不到。”刘忠的大女儿刘永生回忆说,1983年父亲被检查出患了肺癌,经过放疗、化疗,他硬是通过治疗和锻炼闯了过来,最终凭借顽强意志战胜肺癌,还被评为京津沪三市的“抗癌明星。”1985年中秋节,刘忠突发脑溢血,手术后深度昏迷整整16天,但这次他再次从死神手中挣脱。

晚年刘忠还完成了近20万字的长篇回忆录《从闽西到京西》和《闪光的足迹》。杨成武特意为该书写了序言,称赞其“能征善战,是一员战将”。

人怀故乡情,心有千千结。尽管身在千里之外的京城,但刘忠时常心系家乡建设。即便在三年困难时期,刘忠还惦念家乡父老乡亲的情况,专程回才溪调研,解决家乡百姓缺衣少食、生活困难等问题。时至今日,才溪乡的乡亲父老依然记得老将军的恩情。

“印象中他平易近人,很健谈,很关心家乡的事业。”回忆起刘忠将军,今年已73岁的才溪村原村支书刘育森仍记忆犹新。上世纪60年代,他第一次去北京,前往刘忠住处拜访这位堂叔公,两人聊了一下午,临走前刘忠还给了他十元钱作为回家的路费,并叮嘱我“要好好念书,为党和人民作贡献”。时隔20多年,有次刘忠回乡,已是才溪村村支书刘育森到宾馆见他,刘忠仍然嘱托他“好好把家乡建设好”。

2002年,刘忠在北京病逝。去世前夕,久卧病床的他仍旧惦念家乡的教育事业,嘱托女儿将存折上仅存的2万多元捐出来。“父亲得知才溪小学的孩子们没电脑,要用这笔钱给学校捐建一个电脑室。”刘永生仍记得,最后一次父亲回乡已是85岁高龄,但他仍不忘去看望才溪中学的教职工及乡亲们。

在《刘忠传奇》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片段:刘忠晚年有次回乡参观烈士陵,望着无字丰碑,他深情地对周边人说:“我百年以后,你们要把我的一半骨灰送到这里安葬,九泉之下,我也要和故乡的烈士们一起喜看家乡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