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电影 好歌印记——顽强不屈的响亮回声《在太行山上》

2019-06-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太行山上>这首抗战歌曲,是为在山西境内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军民而创作,陵川县是歌曲的创作诞生地.今年,是<在太行山上>创作80周年,让我们再次唱响这首充满抗日革命激情的歌曲吧,一同回到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太行山上电影 好歌印记--顽强不屈的响亮回声<在太行山上>陵川是<在太行山上>这首抗战歌曲的创作诞生地.忆往昔,炮火硝烟的战争年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音乐是时代的脉搏,歌曲是人民的心声.<在太行山上>之所以为历史和人民留下永恒的记忆

《在太行山上》这首抗战歌曲,是为在山西境内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军民而创作,陵川县是歌曲的创作诞生地。

今年,是《在太行山上》创作80周年,让我们再次唱响这首充满抗日革命激情的歌曲吧,一同回到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

太行山上电影 好歌印记——顽强不屈的响亮回声《在太行山上》

陵川是《在太行山上》这首抗战歌曲的创作诞生地。

忆往昔,炮火硝烟的战争年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音乐是时代的脉搏,歌曲是人民的心声。

《在太行山上》之所以为历史和人民留下永恒的记忆,久唱不衰,根源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太行山地区军民昂扬的精神面貌和酷似一把钢刀直插侵略者心脏的战斗姿态,它是一种战斗精神和一个不变的灵魂!“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太行山上电影 好歌印记——顽强不屈的响亮回声《在太行山上》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太行山根据地群众一致抗战的热烈场面让人心潮澎湃;“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震撼人心的发自肺腑的怒吼,铸就了典型的时代强音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奠定了抗日歌曲特有的凝聚苦难与力量的雄浑风格。

1 穿梭抗战烽火最前线 积累太行山创作元素

还原《在太行山上》的诞生过程,当年的历史背景和桂涛声在太行山地区的工作经历,是不可不讲的话题。

桂涛声,1901年出生于沾益县菱角乡卡郎村一回族家庭。15岁那年考入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读初中。由于他有音体美的特长,在该校仅读了4年,于1923年8月破格进入云南省立美术专科学校就读。

1928年4月,桂涛声到广东韶关中国国民革命军第16军参谋处担任上尉书记。1928年5月,在湖南省郴州城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4月,他借16军军官团转广州与广州军官团合并之机,离开广东。后经香港辗转到上海接受新的任务。

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四面八方的爱国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抗日救亡宣传运动。桂涛声与柳提、周巍峙等人,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的带领下,于8月21日奔赴华北抗日前线,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同年9月,桂涛声在李公朴创办的全民通讯社(由八路军驻晋办事处负责)担任战地记者,向国内外发了大量战地新闻、通讯,各地报纸都刊登有全民通讯社的稿子。

从9月中旬开始,我国军队和日本军队都在忻口一带重兵集结,大战一触即发,山西的形势骤然变得严重起来。李公朴带桂涛声等人先到临汾,就民族革命大学创办的有关问题与阎锡山进一步协商,并开始了选取校址、组建队部和招收学员等前期的筹备工作。

在这段期间,桂涛声与八路军有了较多的接触,对八路军高级将领的的印象也极为深刻。也就是这次在山西抗日前线的所见所闻让桂涛声萌生了写几篇反映民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文艺作品。

临汾短暂停留之后,桂涛声随李公朴又从长治、晋城等地南下太行山,从郑州到徐州,再到连云港,1937年12月,桂涛声到达武汉,开始了抗战宣传和歌曲创作事宜。

2 震撼心灵的抗战歌词 桂涛声完成于陵川县

1938年1月1日桂涛声到达陵川。4月初,日军3万余人分9路进攻八路军总部,企图摧毁太行山根据地。八路军贯彻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粉碎了敌人9路围攻,歼敌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进一步奠定了以太行山为中心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基础。

在太行山穿行的4个多月里,跟随游击队转战陵川等地,桂涛声亲眼目睹了太行山王莽岭的“千山万壑”,亲身感受到抗日军民才是真正的“铜壁铁墙”。同时也被群众踊跃报名参军打日寇的火热场面所感动,再加上当时抗日儿童文工团演出的剧目《四杯茶》中,儿子要参军到抗日前线去,向父、母、妻、妹等4人一一敬茶的离别场面,让桂涛声触景生情,很快就修订完成了原来的初稿,一首鼓舞民众抗日救国的作品由此问世。

当时的名称叫《太行山上打日寇》,歌词是: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1938年5月,桂涛声离开山西晋城,回到国民政府的临时办公地武昌,把修订好的《在太行山上》歌词送给了冼星海谱曲。

3 演剧队聚集武汉三镇 孩子剧团练唱“太行山”

1938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抗日救亡演剧队,同北平、天津等地的抗日的爱国宣传团体在武汉会师,同年8月,在武昌昙花林宣布成立10个抗敌演剧队(简称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和1个孩子剧团。

当时冼星海参加了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二队,并随队于1937年10月初辗转来到武汉后,接受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邀请,离开了上海演剧二队,担任第三厅第六处第一科音乐方面的主任科员。他和张曙、林路等人,指导武汉整个抗战音乐工作的开展。

吴莆生在《新文化史料》(1994年第5期)上发表的《冼星海创作<太行山上>的时间地点》一文,介绍了冼星海教小演员练唱《在太行山上》的所见所闻,“前些时候听到一条广播,说冼星海在延安创作了《太行山上》。我知道的一段往事却与此相反。虽然已过去30多年了,但主要情况还是清晰的,就特意写出来供研究参考。”

冼星海谱好《在太行上山》后,首先学唱的是“孩子剧团”。那是1938年农历4月初,冼星海找到同在三厅居住的吴新稼(吴莆生,当时的孩子剧团团长),向他借用一间房子试唱他刚刚谱好的一首歌曲。

因练唱的房间小,冼星海先带着张曙、林路和几个孩子移到门前空地上练唱。冼星海神情贯注地指挥,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在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上,《在太行山上》首次公开演唱。

当时正为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群众歌咏大会做准备工作的周恩来和郭沫若,得知桂涛声和冼星海创作了《在太行山上》,便前往冼星海的住处。周恩来配合试唱了歌曲的第二声部,并当场拍板,确定这首歌在歌咏大会上演唱。此后,冼星海首先将作品拿到“星海歌咏队”试唱,又对个别曲谱进行了修改。

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人在武汉歌咏大会上演唱后,迅速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广泛传开,鼓舞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抗日民众奔赴战场。朱德总司令听到后,亲自抄录歌词随身携带学唱,并要求战士们也要会唱《在太行山上》。

4 八路军太行山剧团 唱响抗战精彩韵律

在中国现代文艺史上,有一个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文艺团体,那就是1938年5月创建于晋城的八路军太行山剧团,全名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晋冀豫边区太行山剧团”。抗战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就是由这个剧团在太行山根据地唱响的。

1938年10月,太行山剧团沿太行山主峰,进行保卫抗日根据地的大流动演出。《在太行山上》此首名曲,是在大流动演出出发前两天,桂涛声寄来的。这首名曲便成为这次大流动的主旋律,震撼太行山,音符镌刻在太行山上。

从1937年10月至1938年10月冼星海在武汉的这一年,一共创作100多首歌曲。这些歌曲多是为了抗战的需要,反映了抗战时期的方方面面。他曾先后组织了数十个抗日救亡歌咏团体,领导、组织并参与了几乎所有的歌咏游行和歌咏大会,举办了个人作品歌咏大会。

《在太行山上》这首二部合唱曲为复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由两个乐段构成。前段抒情宽广,虽是小调色彩,又不乏明朗朝气的情绪。第二声部回声式的短句,仿佛歌声在山谷中回荡,营造出此起彼伏,一呼百应的气氛。后段转入平行大调,豪迈的气势中又融入深情温柔的诉说,表过了军民间的鱼水之情。

第二部分为进行曲风格,铿锵有力的旋律、鲜明而富于弹性的节奏,生动地刻画了游击队员出没高山密林、誓死消灭敌人的英雄形象。第二乐段高音区的切分节奏果敢有力,给人以紧迫感,随着调向上推进,逐渐形成商潮。歌曲最后结束在小调上,使作品前后呼应、完整统一。

回顾历史,在硝烟弥漫的岁月里,太行山是八路军坚持抗战的坚强堡垒,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等抗日根据地;太行山区是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区域;太行山是八路军开辟华北敌后游击战场,英勇杀敌,书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构成了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中国抗日战争和革命走向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反映1937年到1940年间,八路军在华北地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战斗历程的电影《太行山上》,名字就取之《在太行山上》这首歌名。

随着201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进一步展开,以及红色旅游文化的兴起,歌曲《在太行山上》的韵律将再度精彩绽放。影视、报刊书籍、网络上大篇幅地陈述着《在太行山上》创作传唱的各种故事。在各类抗战纪念活动和文艺晚会上,此歌曲也成为众多歌唱家的保留曲目,并衍生出大量的演唱版本同时,时代赋予了这首歌新的内涵。

2015年6月初,“歌声中的抗战传奇”采风组在山西采访期间,登门拜访了传唱这首歌的见证者——陵川县92岁退休教师武文德老师和曾任《陵川县志》主编的张振山老师等人。采风组还攀登到太行山脉的佛山顶上去感悟当年的创作环境,重温当年太行山人民为抗日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正如这首歌诞生地——陵川县当时的县委书记石云峰所说:“《在太行山上》就是为那些在太行山保家卫国、抗击日本侵略者而创作的民族超强音。”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