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英雄 太行山上的“幕后英雄”
八路军129师和太行军区领导在新年团拜会上,自左至右为刘伯承、邓小平、蔡树藩、李达、王树声。(资料图片)
《参考消息》7月15日报道 (作者王宇红)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适逢父亲王树声诞辰110周年,本文截取他在太行山上的一些抗战往事,兼怀念父亲。
抗大来了一位“老首长”学员
1937年8月,陕北。骑马奔驰在延安城外的黄土地上,父亲从来没有这样踏实——过去9个月中,他与西路军将士在寒风彻骨的戈壁荒漠、在粒米难寻的祁连山里,与数倍于己的马家军周旋苦战。绝域中,正是凭着一定要跟着共产党为劳苦大众打天下这一坚定信念的支撑,他才九死一生,逃离磨难。
而今,延安就在眼前。但想到西路军的惨败,想到自己作为副总指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又自责内疚不已。
一天傍晚,抱着负荆请罪思想的父亲随接他的人来到凤凰山毛主席的住处。没想到,毛主席一见面就握住父亲的手,亲切地说:“树声同志,你吃了不少苦头,辛苦了!你回来就好了,人回来就好了!”
这几句话像一股暖流传遍父亲的全身,令他这位身经百战的硬汉百感交集。
毛主席向父亲介绍了全国的抗战形势,希望他放下包袱,在这场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再立新功,并介绍他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
抗大第三期于1937年8月1日开学,共招收学员1272人,编为三个大队:第一大队为军事大队,第二大队为政治大队,第三大队为知识青年大队。父亲被编在第二大队。
在抗大,父亲始终把自己看作一名普通的学员。同学们尊称他为“老首长”,并在各方面尽可能地给予照顾。他却一再强调,大家都是同学,并坚持让大家喊他“老王”。抗大学员每天早晨五点半就要起床出操,沿着山间小路和延河两岸跑步操练。
白天上课、自修,晚上点名、开学习讨论会。这种紧张艰苦的生活,对于那些从大城市来的知识青年来说,开始确实有些不适应。可对于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父亲来说,却感到新鲜而满足。能够安心地坐在课堂上学习革命理论和文化知识,这在过去只能是奢望。父亲格外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1938年3月,父亲从抗大第三期毕业。之后,父亲又到延安马列学院继续学习一段时间。
根据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形势的需要,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期间,马列学院第一班的学员陆续安排工作,走上抗日前线。毕业前夕,毛泽东、朱德都找父亲谈话,希望他能够到晋冀豫军区任副司令员,领导地方武装配合主力军作战,保卫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在红军时期作为红四方面军军事主官的父亲这次是到地方军区去工作,但只要是为打击日本侵略者,投入到抗日洪流中,父亲又是满怀豪情,1938年10月他告别延安,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默默无闻为主力部队“造血”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是坚持华北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及向冀鲁豫平原发展的前进基地。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命令八路军第129师深入太行山区,开辟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边地区。
第129师随即分兵到晋东南、冀西、冀南、豫北等各地发动群众,大刀阔斧地开展了创建根据地和扩大主力部队的工作。在各地组建的游击支队,由最初的数十人或一二百人,发展成为一两千人以上的基干支队,并在活动地区组建了党的组织。1938年4月,成立晋冀豫军区,对外称“129师后方司令部”,司令员倪志亮,政治委员黄镇,父亲任副司令员,下辖5个军分区。
从延安出发后,父亲渡过黄河,穿过同蒲路,经月余行程,于年底到达驻山西辽县(今左权县)芹泉镇的晋冀豫军区司令部。父亲上任后,把司令部工作稍作安排,即下到各军分区去巡视。
八路军所建各军区和军分区的任务主要有两项:一是发动群众,组建地方武装,为主力部队输送兵员;二是指挥地方武装独立作战或配合正规军作战。
为促进地方武装工作的广泛开展,父亲命令各军分区,力戒形式主义,切实做好基层武装的监理工作。在军区、各军分区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全区、县成立了专门领导地方武装的指挥部,很多地方组织起自卫队、基干自卫队和游击小组,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各县游击大队,逐渐发展成为补充主力和基干部队的蓄水池。到1939年底,晋冀豫军区及各军分区的基干武装达两万余人。
1940年上半年,第129师和晋冀豫军区、各军分区部队,普遍进行了整军。根据八路军总部和北方局指示,撤销了晋冀豫军区,分别成立太行军区和太岳军区。太行军区隶属第129师,由师部兼任军区领导机关,刘伯承兼司令员,邓小平兼政治委员,父亲任专职副司令员兼动员武装部部长,主持太行军区工作,主要负责地方武装的创建与发展。
在父亲领导太行区人民武装工作期间,全区民兵获得了迅速发展。到1941年9月,已发展到4.16万人,其中青年抗日先锋队1.97万人。
虽然身为太行军区第三号首长,可由于父亲主要职责是扩兵、整编地方武装与后勤保障工作,很少带兵打仗,所以,他在太行区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副司令员。父亲的警卫员齐吉树回忆起这段历史,感慨良多:“王树声主要负责人民武装发展这方面的工作,他这方面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当时到太行山区的129师主要是385旅和386旅。每新扩军一个旅,就给第129师增加了新的实力。因此,后来百团大战的胜利,跟王树声整编部队和扩大队伍的成绩是分不开的。
在这一点上,王树声功不可没。他在太行军区为何不出名?就我个人的看法,是因为他当时主要是专管人武工作,他把心血完全投入到整编和扩军工作上了。在这个时期,他很少指挥打仗,因此,他就不大出名。但是,他的工作是对129师作战的有力支持。一是扩大了129师的实力,二是不断地补充了战场上的减员。百团大战,当时385旅在战场上牺牲了很多人,都是他在那里扩军不断补充才使其保持原有的编制。”
由周恩来牵线喜结连理
1942年9月,父亲回到阔别近3年的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军事队学习,并任军事队队长。
党校学习期间,一次周末晚会,父亲被台上的一位面容清秀、身材修长的姑娘吸引住了——这位姑娘就是我的母亲杨炬,当时是中央门诊部的一位军医。
一天傍晚,父亲来到中央门诊部,等其他病人都看完了,父亲才坐在母亲面前。母亲同平时接待病人一样,询问哪儿不舒服。父亲指指脚后跟说裂开个口子。母亲一看,那口子才一点点大,便给他做了简单处理。这时,只听父亲问她是什么地方人,多大年纪,入伍几年,在哪里学的医,问着问着,语气越来越紧张,最后竟冒出:“杨医生,我对你的印象很好!”
母亲被这突如其来的表白弄得不知所措,白皙的脸庞刷地红了,扭头跑进隔壁的诊断室。父亲初战未捷。之后,父亲又接连几次到门诊部准备发起攻势,结果连母亲的影子都未见着。
母亲出身于湖北南漳县一个书香门第,自小父母为她定下一门娃娃亲。1937年在她中学毕业前夕,抗日战争爆发了。她在思想进步的历史教师易先生等人影响下,奔赴延安,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也彻底摆脱了包办婚姻的束缚。
到延安后,她学医毕业被分配到中央门诊部当医生。母亲心中抱定如果将来成家,一定要自由恋爱,找个自己满意的人。那天父亲贸然表白心迹后,母亲见他人很诚实、威武,但年龄较大,又像个“大老粗”,便决定采取躲避的办法来了结。
正当父亲感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周恩来暗中帮了他一把。周总理找当时的中央卫生处处长傅连暲,说你们卫生部门女同志多,给树声当当“红娘”嘛!不久,受周恩来委托的傅连暲把母亲叫到办公室,温和地对她说,希望她和父亲谈谈,互相了解了解。
恰在这时,母亲收到父亲的一封信。她拆开一看,那一手隽劲的毛笔字和真诚恳切的表达使她颇感意外:原来人家并不是“大老粗”,而是“粗外慧中”呢。她与父亲终于有了第一次约会。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和了解,父亲和母亲相爱了。
挺进中原开辟豫西根据地
1944年9月父亲和母亲结婚的当月,父亲便领受一项重要任务,开辟河南抗日根据地。两个月后,他告别新婚妻子,奔赴抗日战场。
河南地处中原,自古兵家必争之地。1944年,日军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全面陷入被动局面。为扭转局势,日军于4月中旬开始实施河南战役,试图打通陆上交通线。守卫河南的40万国民党部队,连续丢失郑州、洛阳等38座县城。为控制中原,中共中央作出进军河南的重大战略决策。
9月,中央在杨家岭做出重要决议,决定由王树声、戴季英等组建河南省委、河南人民抗日军和河南军区,挺进豫西抗日根据地。
临行前,毛主席对父亲说,预祝你们早日开辟中原根据地,这是插在蒋介石心上的一把钢刀。
八路军南下部队数千人过黄河的消息惊动了日军。创建豫西根据地,是要在日军刚从国民党手中抢占的地盘上筑起新的抗日堡垒,自然被日军视为心腹大患。4月中旬,日军集中临汝、郏县、禹县的日伪军1600余人,向日栗坪地区发动进攻,企图将河南军区机关逐出豫西。接到情报后,父亲果断下令4个支队在敌来犯路上,分路正面迎敌,两翼包抄,迅速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日军见小规模进攻无效,又于四五月间集结数千日伪军倾巢出动,对嵩山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父亲组织部队兵分两路,神不知鬼不觉跳出敌包围圈,向登封疾进。登封位于嵩山南麓,是河南日伪军大本营之一,父亲指挥部队乘守敌兵力空虚突然兵临城下,摆出攻城阵势。围剿嵩山的日军做梦也没想到,他们正欲一网打尽的八路军竟然围住了自己的老巢,立即星夜回师企图内外夹击,一举围歼城外八路军。
父亲将计就计,指挥部队连夜从敌军包围圈空隙中跳出,然后拉起一张大网,将敌军反包围。深夜,日军缩小包围圈,城内日军与回援日军不知中计相互火拼大半夜,元气大伤,父亲待敌疲惫下令全线进攻,打得日伪军狼狈四散,我军乘势攻占登封。
经数月与日伪军血战,豫西部队六个军分区共开辟了约2.1万平方公里的抗日根据地,全区部队发展到1万多人,光荣圆满完成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的任务,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小传】
王树声(1905~1974年),湖北麻城人。192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参加黄麻起义。1933年7月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1935年5月参加长征。1936年11月任西路军副总指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后兼第9军军长。1937年入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晋冀豫军区(后为晋冀豫边游击司令部)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太行军区副司令员。1942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10月任河南人民抗日军司令员。1945年初任河南军区司令员。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鄂豫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
【作者简介】
王宇红,王树声小女儿,1955年出生于湖北武昌,1969年11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76年12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1977年3月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担任外科医生。现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