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邓世昌 邓世昌与北洋水师“致远”舰

2019-02-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图为邓世昌(二排左四)和舰上洋员.官兵合影2015年10月8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新闻发布会.经过最近两个月水下考古调查,结合打捞出水的60余种.120多件文物,"丹东一号"水下调查项目的性质已经指向晚清北洋水师"致远"舰,"致远"舰打捞一时成为舆论热点.北洋水师邓世昌 邓世昌与北洋水师"致远"舰脱颖而出的管带"致远"舰与邓世昌是联系在一起的.邓世昌,字正卿,1849年10月4

图为邓世昌(二排左四)和舰上洋员、官兵合影

2015年10月8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新闻发布会。经过最近两个月水下考古调查,结合打捞出水的60余种、120多件文物,“丹东一号”水下调查项目的性质已经指向晚清北洋水师“致远”舰,“致远”舰打捞一时成为舆论热点。

北洋水师邓世昌 邓世昌与北洋水师“致远”舰

脱颖而出的管带

“致远”舰与邓世昌是联系在一起的。邓世昌,字正卿,1849年10月4日出生于广东省番禹县(今广州市海珠区)。自幼跟随专营茶叶生意的父亲邓焕庄客居上海,少年时进入教会学校学习英语、算术等,聪慧过人。邓家父子后来又往返香港与上海之间,为其他商人协助办理海关的出入关手续,家境殷实。

北洋水师邓世昌 邓世昌与北洋水师“致远”舰

1867年的一天,邓世昌在香港得知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正在招募第一期学生,立即禀告父亲,获准报考。原来船政学堂只打算招收本省学员,但一方面因为生源不足,另一方面也想在粤港两地招收一些具有英语基础的外省子弟,所以招生告示贴到了羊城和香江街头。

北洋水师邓世昌 邓世昌与北洋水师“致远”舰

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分为前学堂制造班和后学堂驾驶管轮班,邓世昌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考入后学堂学习驾驶技术,与刘步蟾、林泰曾等闽籍青年成为同学。由于学堂设在福建,且闽省又地处沿海,得风气之先的缘故,报名制造班的几乎全是福建人。即使在驾驶班,福建人也占据多数,像邓世昌这样的非闽籍学生少之又少。发展到后来,福建人遍布北洋和民国海军上下,形成小圈子,排斥非闽系人士。

1874年3月,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保荐邓世昌为“琛航”舰大副。时值日本借口琉球事件侵入宝岛台湾,邓世昌在巡护澎湖、台湾防务过程中十分出色,被授予五品军功。他的优秀表现还引起了奔走福州前线的李鸿章重要幕僚马建忠的注意。

此后,邓世昌在福建船政水师历任“海东云”、“振威”、“扬武”舰管带(等同于现代军队的海军舰长)。遗憾的是,尽管邓世昌很拼,却未能获得前往英国海军舰上实习或进入格林尼治海军学校深造的机会。这笔出洋费用当时全部由闽省负担,他的闽籍同学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等均在其列。

1879年春,北洋大臣李鸿章开始筹划水师,“闻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特别将其调至北洋,管带新购的蚊子船“飞霆”号,旋又改任“镇南”舰管带。翌年夏天,“镇南”舰在一次巡弋途中发生触礁事故,邓世昌措置得当,很快抢救舰只出险,不过事后仍然受到革职的严厉处罚。

李鸿章毕竟心里有数,几个月后决定重新起用这位水师良将,任务是赴英国接收新购的撞击巡洋舰“扬威”号。1881年4月,满怀感激之情的邓世昌作为副管带抵达英国,参与监督“扬威”舰的各项性能测试。

8月中旬,“超勇”、“扬威”姊妹舰同时离开英国。丁汝昌、林泰曾、邓世昌等人沿途排除种种艰难,历时近两个月,终于驶入祖国怀抱。李鸿章闻讯赶到天津大沽口检阅新舰、慰问将士,升任邓世昌为“扬威”舰管带。

“致远”号穹甲巡洋舰

中法战争结束之后,清廷为巩固台湾海峡防务,展开了新一轮外购军舰的热潮。李鸿章原先打算依照德国伏尔铿造船厂的“济远”号巡洋舰,在英、德两国各再订造两艘。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与中国驻英公使曾纪泽多有接触,舰船设计师怀特不失时机地提交了一种全新的穹甲巡洋舰设计方案。

曾纪泽颇为识货,反复向李鸿章强调“穹甲”的长处,不久即与阿姆斯特朗公司签订合同,订造两艘新舰,包括部分火炮及鱼雷、探照灯在内,总价合计364110英镑。李鸿章后来将这两艘英式穹甲巡洋舰分别命名为“致远”、“靖远”。

“致远”号排水量2300吨,全长267英尺,动力系统由4台圆式燃煤锅炉和两座卧式三胀往复蒸汽机组成,航速18节,使之成为北洋舰队中航速最快的大型军舰。所谓穹甲就是相对于单纯的平面甲板,中间部分采用穹顶状突起,高于水线之上,两边呈坡面状,斜落至水线下面。

怀特的设计确有精妙之处,对比穹甲甲板全部低于水线的“济远”舰,“致远”舰如果水线处破损进水,洞穿不大,无需担心海水快速淹没水线上面的穹顶。反观“济远”舰,倘若船边有水处被弹击穿,海水进入船内穹甲之上,即便穹甲未损,但船只极有可能面临倾覆。

按照李鸿章的指示,“致远”、“靖远”舰的主炮采用德国克虏伯210毫米后膛钢箍炮,分首尾布置,其中舰首2门安装在双联炮台上,火炮转动及弹药提升均由水压动力系统完成。

舰尾1门完全依靠人力,不过炮架底板上设计有隔层,可以预先储备一些炮弹。怀特的设计尚有一项“画龙点睛”之处,主炮虽然采用德国克虏伯,但炮架却是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杰作,带有复进机的最新设计大大提升了主炮的射速,每2分半钟1发。

“致远”号中间两侧各有一处突出舰体的耳台,各装备1门6英寸口径的阿姆斯特朗旧式速射炮,有效射程6500米。根据驻英使馆官员余思诒的《航海琐记》,“致远”舰上这5门大口径火炮可以用特殊的电发装置实行齐射,操作非常简便,司令塔内的军官只需按下按钮即可。

此外,“致远”舰还装备8门57毫米口径哈乞开司速射炮、6门37毫米口径哈乞开司速射炮、6门格林“连珠炮”、4具鱼雷。

1887年春,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制造的“经远”、“来远”相继竣工,李鸿章派出大规模接舰团前往欧洲接收新舰,海军顾问英国人琅威理领队,邓世昌、叶祖珪等率领官兵400余人随行。临行之前,李鸿章特别交代,文报、银钱统由邓世昌经理。7月,阿姆斯特朗公司的“靖远”、“致远”姊妹舰亦通过航试,于是,4艘新舰外加1艘鱼雷艇一起抵达英国朴茨茅斯军港会合,旋即开启了回国的远航。

鏖战大东沟

1888年12月,北洋水师正式在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成立,邓世昌担任“致远”舰管带,不久因功官至“提督衔中军副将记名总兵”,实际地位不亚于左翼总兵林泰曾和右翼总兵刘步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出身淮军,为人忠厚,日子久了压不住刘步蟾为首的闽籍军官集团,管带们纷纷离舰上岸居住,军纪慢慢变得很坏。

尤其是“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在多个港口城市置办房产,甚至还娶了几房小妾。邓世昌算是北洋水师管带中的“另类”,他从不饮酒赌钱,从不上岸参加“文娱”活动,常年以舰为家,陪伴左右的唯有一条名为“太阳”的爱犬。

据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先生研究,邓世昌军旅生涯27年,仅仅回过三趟番禺老家,最长的一次也不过一个星期。中法战争期间,邓世昌的父亲去世,考虑到局势紧张,他移孝作忠,默默地在舱里一遍遍手书“不孝”二字。一些闽籍军官觉得邓世昌标新立异爱表现,对其排挤憎视,往往还夹带着几分嫉妒。

1894年春,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中日两国围绕朝鲜半岛问题争执不下。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偷袭北洋水师“济远”等舰,揭开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序幕。9月17日中午,护送陆军前往鸭绿江大东沟登陆的北洋水师主力,遭遇正在寻求海上决战的日本联合舰队,打响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蒸汽铁甲舰队之战。

丁汝昌立即下令“起锚”、“站炮位”,又令舰队由犄角鱼贯阵变换为犄角雁行阵,“致远”舰位于整个阵型的左翼,与“经远”舰同为第三队。

12时50分,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上的305毫米主炮首先开火,不幸的是,丁汝昌开战未久即被日舰击伤。混战至15时10分,“定远”舰舰首中弹起火,“致远”舰毅然从侧翼驶近,与“镇远”舰一起挺身而出,掩护“定远”舰扑灭大火。

邓世昌的英勇举动使旗舰转危为安,“致远”舰却因此遭来敌人密集炮火打击,水手们想尽一切办法堵漏排水,终于还是挡不住海水从洞穿处汹涌灌入,舰体渐渐向右倾斜至可怕的30度。这一刻,邓世昌没有选择退缩,他大声疾呼:“倭船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

”英国朴茨茅斯军港上崭新的舰影突然闪过邓世昌的脑海,自己亲手接来的爱舰怎能如此无谓的沉没,就是撞也要撞沉他一艘。“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不过就是一死!我辈虽死,而海军声威不致坠落,这就是报国呀!”邓世昌登上飞桥,手持军刀发出最后的怒吼。

“致远”舰采用强压通风,以超过20节的航速冲向“吉野”。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调转炮口,海面上顿时弹雨如注。迎着弥漫硝烟,“致远”舰上的将士此刻只有一个信念:鼓足马力,撞沉吉野!

“有公足壮海军威”

历史的指针走到1894年9月17日15时20分,伴随着一声轰然巨响,“致远”舰舰体中部发生爆炸,一个巨大的火球腾空升起……詹姆斯·艾伦是美国“哥伦比亚”号商船船员,他在海岸边的高山上观战,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关于“致远”舰的悲壮记录:“它显然是在长时间内遭遇到困难,不断用抽水机奋力抽水,因为我们看到水从该舰的两侧倾流入海。

它英勇战斗,得不到援助;它甲板上的大炮和舰首的大炮不停地射击,直到它沉没为止。最后,它的船首完全淹没在海水中,船尾在海面上高高翘起,露出那转动的螺旋桨,渐渐地沉没在海中。”

“致远”舰沉没的原因,传统的说法是被日本军舰发射的鱼雷击沉。后来结合西方和日方的史料,又逐渐形成两种新的推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舱中弹,鱼雷引爆军舰沉没;日本军舰大口径炮弹击中锅炉舱引发大爆炸所致。陈悦先生认为,“相比第一种传统说法,后两种解释的可能性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陈悦先生和他的团队近年还通过兵棋推演和文献考证,发现“致远”舰撞击的不是“吉野”,而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本队。不管真相究竟如何,“致远”舰冲向日舰那一段征程永远是中国海军史上最壮烈的一页。

邓世昌落入海中,亲兵刘忠递过一个救生圈,他推而不用,附近的鱼雷艇赶来救援,他还是拒绝营救。北洋水师水兵陈学海晚年回忆说:“邓船主(邓世昌)是自己投海的,他养的一条狗叫太阳犬,想救主人,跳进水里咬住邓船主的发辫,邓船主看船都沉了,就按住太阳犬一起沉到水里了。”根据史料记载,“致远”舰沉没时,舰上共有官兵252名,结果只有7人幸存,包括英籍洋员余锡尔在内的绝大多数人永远长眠在黄海海底。

17时45分,日本联合舰队收队,首先撤离战场。经此一役,北洋水师损失“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四舰,另有一艘“广甲”舰触礁自毁。邓世昌英勇殉国,光绪皇帝闻知深为哀痛,谥封邓世昌为“壮节”,并题写对联以作哀荣——“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