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峰退出上海越剧院 宁乡"第一书记"张宇峰 不负杨林风与月
唯美系网为您整理了关于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杨林,宁乡市委书记,宁乡市委书记周辉,宁乡政法委副书记,周里冰宁乡县委书记,宁乡市玉潭镇党委书记,张宇峰,张宇峰退出上海越剧院,张宇峰和舒悦有孩子吗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宁乡网—今日宁乡讯(文/图 记者 范婷)
“天气太热了,你一定要细心,注意观察猪仔的动态,防止它们生病,回头你撒点石灰或者消毒水……”5月15日,午后的阳光毒辣辣,花明楼镇杨林桥村,市项目办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张宇峰带着满满一车的猪仔,对照着手中的“养猪报名表”,挨家挨户送上门。刚帮瘦弱的齐跃光把四只小猪仔安顿好,便汗湿了后背。忙着去下一个贫困户齐强家的他仍是不放心,话本不多的他这一天却像个“话唠”,临走又跟进猪圈仔仔细细叮嘱齐跃光。
“‘第一书记’四个字,太重大了,责任重,压力大。来驻村,我就做好了准备,不是来享福的,不是来镀金的,因为组织把这个村的脱贫工作交给了我,村里一百多个贫困户也把脱贫的希望寄托在了我身上。”运动鞋,T恤衫,短寸头,黝黑的脸庞上挂满汗珠,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张宇峰从“白面书生”成了“地道农夫”,也将“脱贫攻坚”从头武装到了脚,一心一意要做好杨林桥村“第一书记”,要做好114户贫困户的脱贫引路人。
杨林桥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宇峰为贫困户送猪仔。
找准思路
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方向
“脱贫不脱贫全看带头人”。今年3月,组织选派张宇峰到杨林桥村担任第一书记。入村以后,张宇峰第一件事就是走访农户,摸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全村群众尤其是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他白天走村入户和村民拉家常,晚上结合每户实际情况思考发展方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劳务输出、庭院经济……
一个月时间,他遍访了全村114户贫困户,对贫困户家庭劳动力、就业、产业发展等情况基本了然于胸,杨林桥村村脱贫致富的思路逐渐在他的头脑中清晰起来。“我发现大家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意愿很强烈,但全村却仅有18户贫困户发展了养殖、种植产业,这说明在这一块我们大有可为。”
4月18日,张宇峰组织全村贫困户开动员大会,动员村民们发展家庭养殖。会议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当场便有30余户贫困户报名养猪、养鸡,经统计,大伙儿将养殖72头猪、1300多只鸡。张宇峰喜在心中,核准了人数和所需的猪仔、鸡苗,便立即与后盾单位——市项目办汇报工作,争取资金支持。在扶贫工作上,市项目办没有二话,立即表示“大力支持”。
“这四头猪是免费的,家里有几亩地,粮食是现成的,这样我肯定有赚!”家住杨林桥村毛塘组的齐跃光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他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他早年间养过猪,后来因为没有本钱一直没再养。这次有了机会,他不但能“重操旧业”,还要大展身手,准备再买两头猪来养,这样不但能增加卖猪的收入,还能享受“滴管式”扶贫政策奖励,这对于他家来说可是不少的一笔收入。
用心用情
用真诚与贫困户相交
“好人啊,才来一个多月,就来过我家好多次了,问得细致,答得真诚,为我送米送油,为我想方设法,是个好书记。”已近古稀之年的黄万胜,是大家口中的“造孽人”:88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妻子患尿毒症12年靠药物支撑,两个女儿连逢变故家境凄凉,儿子为了养家常年在外打工,一对孙儿留守在家靠黄万胜照顾……为这“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所逼迫,黄万胜不得不在村里谋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以贴补家用。
不料,今年4月,黄万胜突发中风,好在救治及时才没有致瘫痪,但也留下了口齿不清、行动不便的后遗症。在他破碎的言语里,无一不是对政策、对扶贫干部的感谢。
当张宇峰亲自把四头猪仔送到黄家,黄万胜紧紧拉住了张宇峰的手,连连道谢。而张宇峰则倾耳细听着黄万胜的话,又问起了他接下来的治疗问题。
“帮扶工作具体来看是‘三年攻坚,两年巩固’,我们村的三年任务就是,除了低保户、特殊困难户,今年要实现全部脱贫,接下来的两年主要是攻坚和巩固,防止返贫。”在张宇峰的心里,未来三年,是他工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三年。
而在支村两委、后盾单位的同心协力下,他的工作已经成效初显:除了新增三十多户家庭养殖户,还有50多人参加了在镇政府组织的招聘会,不少人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还有6个贫困劳动力在村里走上了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
在采访中,张宇峰深情地告诉记者,在驻村帮扶脱贫的第一线,他每天都为驻村工作队员的无私奉献感动着,也为贫困群众的自强不息激励着,“我担负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信任,决不能辜负上级党委政府的信任与乡亲们期盼的目光,更不能辜负杨林桥村如诗如画的美好山河,让村美、人美、生活更美。”
【延伸阅读】
像张宇峰这样的驻村第一书记不是个例。记者自市扶贫办获悉,自3月26日正式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至今,215位驻村第一书记分赴驻点村(社区),全脱产率达98%,驻村天数达到20天以上。随着工作的推进,一大批优秀驻村第一书记涌现,他们沉下心、俯下身、挑起重担,与驻村工作队一起,积极开展入户走访,并结合本村实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三年驻村帮扶工作计划,为驻点村(社区)办实事,赢得了驻点村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