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庆慈善 陈国庆:慈善事业要文化先行
在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上,慈善事业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捐建产业……各类慈善形式和慈善义举热火朝天,慈善之花竞相绽放。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国庆教授,则走出了一条"慈善事业,文化先行"的特色慈善之路。
学术的归宿
"我的学术生涯就在5年前找到了最美好的归宿,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的学术生涯不再漂泊。"回想起2011年西北大学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陈国庆激动地说。
陈国庆,西北大学历史学系毕业,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后来调入社科系工作,开始从事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和研究。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社会学研究的陈国庆,深深地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善的文化,几千年的文明发展,是善对恶不断抑制、摒弃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学术观点的积淀也越发浓郁。2011年,陕西省慈善协会在全国率先成立首家慈善文化研究中心似乎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则更是水到渠成。中心成立后,陈国庆担任中心主任。有感于某些学者在学术生涯后期无法找到自己的归宿,陈国庆在"接单"时,则显得愉快而自信。
三十多年的储备与涵养,慈善会和社会各界的殷殷期待与信任,终于让他有机会将操作性强的社会学与善的理念相结合。于是,他立下志愿:要把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建成中国慈善事业的智库,为慈善事业源源不断地提供智力支持。
走出象牙塔
传统文化研究,在许多人的理解中,就是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但是,陈国庆这些年跑遍了三秦大地的所有地市,亲眼目睹了许多触目惊心的场景:陕南某个小山村的一家七口中,有四人是有待照看的小孩,剩余的三口人是他们智障的爷爷和父亲,以及患癌的奶奶。四个孩子分别是被两位母亲撇下的。
秦巴山区的大山深处,家徒四壁的人们,用砖石堆起灶台,露天的烟熏火燎中,煮着或烤着令人难以下咽的食物,原始社会的即视感迎面而来。
十余岁的留守女孩,被在远方打工的父母托付给了40岁的光棍舅舅,舅舅家里太穷,两人睡在一张床上……
坐在西北大学安静的校园里,陈国庆的心又回到他亲历过的情境中,忧虑、同情和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尤其是那个七口之家的贫困与艰难,让陈国庆不断发问:在这样的情况下,爱的缺失已经不是关键,关键问题是这样的生活会在四个孩子的心理上留下什么样的阴影?陈国庆不敢想象。
"不走进大山,就不会了解到真正的贫穷是什么,以及它的震撼力。"语气一贯柔和的陈国庆坚定地说。
到慈善中去
把慈善文化的理论性、学术性,与慈善事业火热的现实实践性相连接,必然要"从学术中来,到慈善中去"。陈国庆的策略是围绕当下慈善工作的大环境、省慈善协会的相关工作等,具体展开相关的培训、宣传和调研等工作。
今年3月《慈善法》公布以来,陈国庆就立刻开始了在全省12个地市的轮番巡回宣讲,编辑了一百多道《慈善法》问答题,在全省慈善系统开展竞赛活动,为该法的宣传普及努力工作。不久的将来,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将出版《慈善法》解读一书。
今年开始,陕西省将在全省建立总投入1800万元的100个留守儿童之家,陈国庆作为这项事业实施者的重要成员,在为此进行辛勤的努力。此外,陈国庆及其研究中心的十五六位工作人员,每年都要对全省各设区市以及104个县级慈善会骨干进行两次培训,并对NGO、社会志愿者、大学生团体、社区工作者等进行相应培训。
陈国庆坐在幽静的庭院中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培训、组织的队伍已经在三秦大地的城市乡村积极地展开活动。
陈国庆在安康创立了"达德学院",学员由公务员、教师、企业老板等组成。他们将被培养成慈善文化讲师,再撒向秦巴山区各个社区村镇,去搞调研、摸底细、做对接、实施精准慈善救援。
"即便全国尚有7000万贫困人口,那么13亿人只要都能伸出援手,全面建成小康还会有什么问题吗?"陈国庆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