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和平父亲 朱和平:父爱绵长 此生难忘

2018-10-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7年7月1日,父亲即将走到生命的终点,那晚我陪护.前两天父亲就开始便血,而且次数越来越多,那天晚上我不停地为父亲擦拭.换护垫.后半夜叫醒妹夫和我一起弄,往往是刚刚擦拭干净又便了,我很揪心,试想人身上有多少血?何况一个重症患者,经得起这样?实在不忍心看父亲的惨状,我含着泪小声地祈求:"老爸,您就安心地上路吧,子女们已经将后事安排妥当!朱和平父亲 朱和平:父爱绵长 此生难忘"可是老爸哪里听得见,他的眼睛早已失了神,给他喂水也不会主动吞咽,喂2.3小勺,由于重力的作用"咕嘟&

2017年7月1日,父亲即将走到生命的终点,那晚我陪护。前两天父亲就开始便血,而且次数越来越多,那天晚上我不停地为父亲擦拭、换护垫。后半夜叫醒妹夫和我一起弄,往往是刚刚擦拭干净又便了,我很揪心,试想人身上有多少血?何况一个重症患者,经得起这样?实在不忍心看父亲的惨状,我含着泪小声地祈求:“老爸,您就安心地上路吧,子女们已经将后事安排妥当!

朱和平父亲 朱和平:父爱绵长 此生难忘

”可是老爸哪里听得见,他的眼睛早已失了神,给他喂水也不会主动吞咽,喂2、3小勺,由于重力的作用“咕嘟”一声咽下去,这就是所谓“弥留之际”。

天亮时,母亲和姐姐起床了,让我睡一会儿,我稍微打了个盹。知道生离死别的时刻就要到来,我回家准备一些东西,让妻子立即过去,9:03分,妻打来电话,父亲走了!郁积多日的情绪瞬间爆发,我痛哭失声。我冒雨骑车赶过去,母亲和姐姐、妹妹哭成一团,弟弟、妹夫也潸然泪下,我长跪在父亲的病榻前,看着被病痛折磨得形销骨立的父亲,心中默念:这就是赋予我生命、养育并陪伴我半个世纪的父亲;这就是我那身材魁梧、善良正直、一生倔强从不低头的父亲……泪水止不住长流。

朱和平父亲 朱和平:父爱绵长 此生难忘

仿佛天人感应,室外下起了滂沱大雨,是老天也为一个善良的灵魂落泪吗?

1936年农历9月的某一天,一条小生命降生在和县一个小村庄,这就是我的父亲。或许是命中注定,父亲一生坎坷!父亲六岁丧母,记忆中父亲很少谈及他的童年,“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或许父亲的童年是灰色的。少年的父亲踏上外出求学的路,先是在县城读初中,然后考取“合肥农业机械化学校”(中专)去了省城。

朱和平父亲 朱和平:父爱绵长 此生难忘

按那时的政策,读初中就转城镇户口,高中生就可以分配工作。父亲本来可以顺利完成学业,取得中专文凭,当个国家干部,最不济也可以进城当工人。

可是命运跟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因为国家粮食紧张,学生的粮食定量一减再减,处于半饥饿状态,学校动员学生提前就业,国家包分配,一部分耐不住饥饿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其中就有我的父亲。

父亲分配在芜湖“江南汽车修理厂”,该厂生产汽车、拖拉机零部件并经营汽车、拖拉机维修业务,父亲操起扳手、老虎钳、钢锉当了一名钳工。整天与机械、油污打交道,父亲心里很失落。工资每月18元,但物价很低,生活没问题,但父亲却鬼使神差的辞职回了老家。

后来我和父亲几次谈到他这段经历,问他为什么放弃了这份工作,他说自己一直想考大学,工厂里的情景让他看不到希望。或许是天性散漫的父亲受不了厂纪的约束,或许是怀念农村的广阔天地,或许是认为自己身强力壮能够胜任繁重的农活……但不管怎样,父亲犯了人生中最大的错误,走了人生中最大的“弯路”。

在城乡二元制的背景下,弃城返乡、弃工务农是极不明智的,我替父亲感到惋惜!想深造是好事,但回到农村,结婚生子有了家庭的拖累,离理想只会越来越远,岂不是南辕北辙?我不知道父亲是怎么想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奇缺,父亲凭他的学识完全可以在公社谋个差事,最不济也可以当个大队干部什么的。可我的父亲性情耿直,骨子里有着文人的清高,不屑于求人,更不会吹牛拍马、见风使舵,所以他直接把自己打到社会的最底层,当了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是他人生中犯的第二次错误。

其实农村的人际关系并不简单,除个人能力外,家族势力很重要,我家在村里单门孤姓无依无靠,加上父亲的清高和心直口快容易得罪人,所以父亲的农民当得并不顺心,但总算平平安安。

父亲曾当过23年民办教师,这是他一生最引以为骄傲的,弟子中不乏秀士英才,可谓桃李遍桑梓。我本人就是父亲的学生,父亲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初二,小学阶段父亲是全科教师,带复式班,初中阶段父亲教语文。那时学校条件十分简陋,但父亲教我们唱歌、图画、和学生一起踢足球,初中时带我们去春游、看电影、种试验田,父亲干得可带劲了!

父亲挥洒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家乡的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办教师待遇低下,那时父亲最大的愿望就是“转正”,这也是我们全家最大的期盼。

七、八十年代,民师转正极难,猴年马月才有一次考试机会,考初中内容,而且指标极少。(影片《凤凰琴》有过真实的记载)记得有一年,父亲把自己关在防震棚里整整一个寒假复习备考,考试过了,但上面要求“连续教龄20年”,父亲因间断过,所以转正无望。

第二次转正考试,我已经读高中,父亲那一年教小学《数学》,所以只能以《数学》科目报考,总分远远超过分数线,但数学单科差几分没及格,再次与转正失之交臂。

后来谈及此事,我责怪父亲为什么不以《语文》科目报考,因为语文是他的强项,他说上面有规定,教什么报什么。这就是我的父亲,太实诚,傻得可爱,一点不懂得圆滑变通!不过话说回来,在那种僧多粥少、你争我夺的情势下,父亲报考语文没准就被举报。

两次挫折让父亲心灰意冷,再加上其他种种不如意,父亲于1987年辞职,此时他已年过五十。我正读大三,家里条件有所改善,国家已喊出了“尊师重教”的口号,似乎就要看到希望的曙光,照说父亲不该此时辞职,可父亲就是这样,他认准的事情别人很难说服。

事实证明父亲再次错了,同他资历差不多的民师只要坚持下来的多数转正了,少数按“退养”处理也可以享受一份数额可观的养老金。后来每念及此事,我都替父亲惋惜,也很自责当时没能看清国家形势,没能说服他。

我能责怪父亲学识不够吗?我不能!半教半农,家庭拖累,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复习备考?我能埋怨父亲目光短浅、意志不够坚定吗?也不能!民师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信息闭塞,怎么看清国家政策走向?也许,这就是命,或者说“性格即命运”!

父亲辞职赶上“下海”潮,去上海做点小买卖谋生,断断续续干了近十年,至2000年回家休息。粗枝大叶、忠实厚道的父亲哪里适合做生意?吃尽千辛万苦也就糊口而已,区区三、四万元积蓄,好在将我弟弟、姐夫领上了道,使他们的家境有了较大的改观。

后来我常设想:如果父亲读完中专取得文凭会怎么样?如果他在工厂不回来又会怎样?如果他回乡后当个干部会怎样?如果他将民师坚持到底又会怎样?如果……可是人生不能假设,没有回头路可走!

话说回来,如果当干部或留在城市,凭父亲那种疾恶如仇、心直口快、大大咧咧的性格,十有八九逃不过历次政治运动,被整死也不一定!如果民师转正,也未必是好结果。邻村有个年青的民师,转正了,四十几岁就因脑溢血英年早逝;父亲同校的一位老师熬到快退休转正了,但因嗜酒无度患肝病而亡。

父亲虽历尽挫折,却平平安安活到82岁,75岁前身体还算硬朗,80岁生活完全自理,这就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命运无常,谁说得清呢?

父亲一世清贫,却从不蝇营狗苟;出生低微,却鄙视奴颜媚骨。公正地说,父亲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同情弱者,仗义执言。记得小时候,父亲常教导我们“火要空心,人要忠心”;长大后,父亲常在耳边念叨“恶人不必怕,善人不可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一直胃口好、睡眠好,这或许与他的心无杂念、胸怀坦荡、与人为善的性格有关。父亲识文断字,又写得一手规范的楷书,所以乡邻们有写信、写春联、写申诉材料或婚丧嫁娶记账的事少不得请他帮忙,父亲从不推辞。

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左邻右舍送来红纸,父亲问清楚几扇门,裁纸、书写、标记用途,没有润笔还要贴上笔、墨,人家一声“麻烦”而已!我自己家的春联总是最后写,天擦黑才有空贴。

父亲一世清白,从无害人之心,不占任何人的便宜,相反因为轻信别人借出去一万多块钱无法收回成为烂账。父亲不愿给儿女添麻烦,买养老保险时大姐赞助了6000元,但父亲一直记在心里,多次表示要还钱,我没当回事。

父亲去世后,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母亲发现了一张6000元的存折夹在书里,我们知道怎么回事了,当即将钱给了大姐,了却父亲的遗愿。在父亲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我用一副挽联概括了父亲的一生和人格,那就是“一世清贫亦教亦农,一生耿介唯信唯忠。”

父亲是一个粗枝大叶,不善经营生活的人,一生没有为家庭为子女创造多少财富,但父爱深沉,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温馨而美好的记忆。记得父亲循循善诱指导我们作文和算术,下班后带我们欢呼雀跃去捕鱼,假期里教我们农活,哼着小曲背着弟弟上学校,为我的毕业分配而奔波,为姐妹的婚事而操心。

回忆父亲,许多生活细节至今历历在目:上初三时,父亲给我送米,见我冷得发抖,脱下身上的卫生衣给我,转过身去他却是泪湿眼眶;每次吃饭,父亲总是将好菜推到子女面前,而我们总责怪他多此一举;有一年妹妹病了,母亲带着她去含山看病,回来晚了没赶上车,只得步行回家,黑暗中父亲仿佛从天而降,那高大的身影驱散了母女俩心头的恐惧;1999年姐夫去上海谋生,被当作盲流遣送,父亲领着姐姐冒着严寒去苏北大丰农场探视……哦,父亲是爱我们的,这种爱深深铭刻在儿女的心中!

父亲一生节俭,不嗜烟酒,买什么都挑最便宜的,鞋子补了又补,给他钱让他搓背,他搓了两次就不搓了,说人家“糊”,还不如自己洗,我总笑他“抠”。晚年时,父母的户口随迁入城,买了养老保险,每月都有固定收入,而且逐年递增,子女逢年过节孝敬一些,其实生活比较宽裕,却从来舍不得旅游一趟,直到2015年夏天我陪他们玩了一趟西塘、乌镇,这是唯一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旅游。

每想到这里,我都心痛不已,“子欲孝而亲不待”,我暗下决心在母亲有生之年陪她多玩几个地方。

不容讳言,父亲也有缺点,比如脾气暴躁,不拘小节,一度迷恋麻将。父亲还是一个矛盾和纠结的人,在他身上自负和自卑互现,精明和糊涂并存,还有点儿刚愎自用,这也造就了他悲剧的一生。晚年有病不治,一来舍不得花钱,二来不相信医院,自己每天钻研《华佗妙方》,凭着一知半解竟然也解决了自己及家人的一些小毛病。

75岁后,父亲的身体状况就大不如前,经常说头晕,我带他去医院做过CT检查,说是脑萎缩,挂了一个星期的水就回家了。

我错误地认为老年人器官老化、机能减退很正常,只是劝他节制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愉快的情绪,这是我的疏忽。后来才知道那就是脑梗的前兆,轻则偏瘫,重则丧命,十分凶险!父亲不愿接受系统的治疗,以“血塞通”缓解症状,后来发展到长年与“血塞通”为伴,一天也离不开。

父亲也知道过量服用“血塞通”伤胃,但不吃不行。头晕的同时还伴随着频繁腹泻(他一直没说便血),父亲仍然是采取“偏方”应对,时好时坏,一直没有消停。想想父亲在最后五年里,像“神农尝百草”一样孤立无援地同病魔抗争,我就深深地自责。

2016年4月,父亲的病情明显加重,食量大减,精神萎靡,体力不支。11月,在我的强烈建议下,父亲住进了县医院,胃镜检查和病理分析报告出来——胃癌,还好CT和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没有扩散迹象。但医生告诉我父亲年纪大了,肿瘤在贲门下,手术预后不好,建议保守治疗。

一周后,我和弟弟领父亲去了江苏省中医院,本意想通过中医治疗抑制肿瘤,可医生简单看了病历直接推到肿瘤外科,年轻的外科主任力主手术,并为父亲办了住院手续。

我很纠结,因为关于癌症患者手术的负面新闻太多了,好多人做了手术,又是化疗、放疗,受尽折磨最后还是死,落得个人财两空;少数病例手术后死得更快。回想那个周末,我一直处在在矛盾和煎熬中,一边陪父亲做各种术前检查,一边犹豫不决,又不能在父亲面前流露,我真的很无助!

我想像父亲手术后浑身插满管子推进ICU的情景,又想到手术后可能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还想到术后漫长而痛苦的化疗……不,我不能让父亲冒这么大的风险!

于是在周日晚上,我和母亲、弟弟经过长达十几分钟的电话沟通后作出决定,放弃手术。接下来和父亲沟通,其实父亲已经明白,他读了一张《健康报》(估计是“药贩子”放在床上的)上一位患癌医生的自述,就打定主意:与其生不如死、没有尊严地活,不如体面地死。

父亲坦然地说:“人活百年,终有一死。你治好我这个病,说不定其他病也会要了我的命。你们做儿女的很孝顺,我很知足。父亲一生没有给你们创造什么财富,临终也不能给你们留下债务!”我背过身去,任泪水恣意横流……

我写到这儿,不是为自己开脱,客观地说我是有责任的,作为父亲唯一在城市工作的儿子,我对父亲的健康关心不够!我只是要提醒大家,第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父亲的一直喜欢吃滚烫的食物、喝滚烫的茶水,不愿运动;第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切勿等到病入膏肓,彼时“马临悬崖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第三、相信医学,有病一定要全面检查、系统治疗,切不可主观臆断!

放弃了手术,父亲采用中药治疗,同时口服化疗药物,似乎控制很不错。没想到2017年5月1日,父亲突然中风,大面积脑梗,神志不清,失语。中风加上胃肿瘤(巨大溃疡),注定是一道无解方程,因为脑梗就要采取活血化瘀治疗,但用药就会出现胃出血。

果然父亲在挂水5天后就出现“柏油便”,那就是胃大出血了,于是停药、止血。矛盾的父亲生了这么个纠结的病,医生也束手无策,家人能给予的也只有临终关怀罢了!两个月后父亲走了,回头想想也许父亲是幸运的,正因为中风,感知觉变得迟钝,比起那些清醒的癌症患者临死前的痛苦万状、生不如死,少了许多痛苦不是吗?天可怜见,阿弥陀佛!

父亲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足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的是家人安康、子孙贤良。作为长子我一定照顾好母亲,让她老人家安享晚年;作为长兄,我一定扶助弟妹,提携子侄,促进家族和睦。愿父亲大人在天堂里平安、健康、快乐!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周国平经典散文作品集)

作者:周国平

朱和平

网名“仗剑天涯”,安徽和县人,1968年生,中学高级教师;爱好阅读、旅行、书法、音乐等,读圣贤书,习兰亭字,饮太白酒,行霞客路;个性签名:“诗酒言志,笔墨抒怀!”

《同步悦读》是一个面向全球发布的新时代微媒体。每日更新,主推原创,分享精品;不唯纯文学,只重悦读性;读好文字,听好声音,欣赏有魅力的音乐。2017年6月2日被搜狐网站正式列入合作伙伴,发表在同步的作品,除微刊阅读外,同时拥有众多的网站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