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墓石雕群
陕西兴平县道常村西北,汉武帝茂陵的旁边,有一座土垒成的尖锥形陪葬墓——汉代名将霍去病墓。在墓上放置着大型的石雕群。它们凝聚着二千多年前反抗侵略的历史,历代都受到人民的敬仰。汉代石雕,最著名的是霍去墓石雕群。
在司马迁《史记》等史书中记载了霍去病将军的赫赫丰功。二千多年前,在祖国西北居住的游牧部匈奴,不断入侵汉朝疆域。汉武帝决心反击。经过一番励精图治,汉朝兵马强壮,武器锐利,一个装备着弓箭、刀剑的军士能抗击数名匈奴骑兵。
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大将卫青的外甥,年仅18岁就带兵出征,在这第一次战斗中就斩杀了匈奴的相国和一个王爷,被封为冠军侯。20岁时武帝封他为骠骑将军,带领万人大军,在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纵横驰骋,打败敌军。
他凯旋后武帝要为他建立府邸,他坚决推辞,留下千古豪言:"匈奴末灭,何以家为!"随后他又四次深入匈奴腹地,22岁时追击敌军直至今贝加尔湖畔,消灭了大量敌人,打通了通向西域的道路,建立不朽的功勋。
可惜他年仅24岁就不幸去世了。据学者何新考证,可能是匈奴人在马匹上入一些带有鼠疫病毒的虱子之类,故意让霍去病将军队缴获,使得他染鼠疫而死。对他的英年早逝,武帝十分痛惜,便在自己的茂陵旁边为他建造陵墓,"为冢像祁连山",把他的坟墓作为祁连山的象征,以纪念他在河西战役中的胜利。
霍去病墓地布置了大型花岗岩石雕群,有马踏匈奴、卧马、跃马、卧虎、卧牛、卧象、石蛙、石鱼、母牛舐犊、人搏熊、野猪、石蟾蜍经及题铭石。从题铭石上看,这些石雕是元狩六年(前117)所造,命少府属官"左司空"的匠师所雕刻,集中了国家级别的艺术家,所以直接反映了汉朝雕塑的最高水平。
经过鉴定,雕刻所用的石料是一种伟晶岩,和花岗岩一样坚硬,应该是从遥远的秦岭山脉运来,再用钢铁工具雕刻而成。这些石雕的配置是有完整的考虑的。石兽表现了山原丛莽的战场气氛;牦牛似代表着和平的生活;卧马和跃马是战马,是军人的亲密伙伴。
纪念石雕的主像是马踏匈奴,这匹骏马筋骨强健,四足如柱,高168厘米,昂首屹立,象征霍将军的威猛,也隐喻着汉朝强劲的军事力量。在艺术上,匠师们用洗炼的大刀阔斧雕刻出马匹的强壮之形,形神兼备。战马的腿下,死死压着一名匈奴侵略者将领,象征着伟大的胜利。
匈奴将领蓬发,满脸留长胡子,仰面朝天,左手握弓,右手持箭,仍企图作垂死挣扎,但是,骏马已经把侵略者踏在足下,永世不得翻身了!骏马的巨大体量和这将领的卑小也形成了强有力的对比,突出了胜利的主题。侵略者被填充在马的四肢之下,既能显示他的狼狈,又使马的四肢稳固。
关于这件雕塑的具体技法,梁思成先生说:"马颇宏大,其形极驯,腿部未雕空,故上部为整雕,而下部为浮雕,后腿之一微提,作休息状。马下有匈奴仰卧,面目狰狞,须长耳大,手持长弓,欲起不能。在雕刻艺术上似为不甚发达,筋肉有凹凸处,尚有用深刻线纹以表示之者。"今天的雕塑家吴为山先生则说:"线、面、体相融的造型,增加了写的意趣、情韵,直抒胸怀。"古拙的技法也并不是不好。
有一件卧马,表现的是骏马卧地休憩的神态。艺术家巧妙地把马匹分成几个大块面,显示出骏马强健的身躯、圆硕的肌肉,为了表现这些,雕刻时使用了比较圆润的刀法。尤其奇特的是,马的前肢被作了夸张,更为粗壮,虽说不合比例,却不会有人提出批评,因为这样的夸张更显得骏马的力量不凡。(图66)
一件跃马,高150厘米,是表现一匹正在跃起的卧马的姿态。它是在休息的时候,忽然听见了出征的号角?它的后肢仍然蜷曲,但已经屈起前肢,马头高昂,颈部前伸,就要一跃而起,飞奔于战场。它的眼睛炯炯,鼻孔似在咻咻地喷气,嘴唇也张开,发出嘶鸣。
由于前肢的昂起,它的全身肌肉也都随着突起。它的脑袋是圆雕,四肢则是在一块大石头上浮雕出来的,并不凿空,避免了繁琐的雕刻,但是在它身上没有一处不是活生生的,就如一个精彩的固定的立体速写一般,体现了艺术家对马匹精熟的观察。这是一匹烈马、战马、千里马!(图67)
一件石卧虎,艺术家巧妙地选取一块长条石,略加凿整,就雕成了饱满的身躯,又凹刻出一条条曲折的粗线条,就表现出了虎斑纹。紧闭的嘴巴、圆睁的双目也加以强调。虎的四肢粗壮屈曲,虎爪紧贴于地,尾巴紧绕在身上,既是为了雕塑的坚固,也突出了虎的威猛和狡黠。它是伏虎,但也虎虎生威。它伏在草丛中窥伺着猎物,一旦看见猎物经过,就会骤然膳跃而起。(图68)
还有一件牦牛,是选取了牛跪卧在地的姿态。它背负着鞍子,身子很壮,扭着脖子,微微张开特别宽的唇,深深的鼻孔似在翕动,显然是吃了草在慢慢地反刍。它的眼睛只是两个圆圈,却显得温驯可亲。这是祁连山中常能看见的牦牛,是老百姓家中的牛(学者阎文儒如是说),代表着和平的生活,霍去病连年征战不就是为了保护和平吗?也因此,茂陵附近的农民对这头牛是充满了深情的。(图69)
一件人搏熊,表现一名勇士和野熊搏斗。他体形肥胖,硕大的脑袋,长长的头发,凸额圆眼,左腿屈下,右腿跪在地上,腰间只系着一条宽带子。他有着如簸箕般宽大的双手,把一只黑熊死死箍住,集中了全部的力量和它搏斗,几乎和它贴在一起,连嘴巴也裂开了,仿佛在龇牙咧嘴地怒喊。勇士的身躯仅有大形,却粗犷,充满了令人惊心动魄的气力。(图70)
一件野猪,是选取了一件近似石头,雕作野猪伏地的模样,长嘴伸出,小耳朵,三角小眼睛,之外没有多余的雕饰,却显出了野猪蜷着脚、卧在地上的生动模样。(图71)
一只石蟾蜍,也是利用了石材的天然的特点:墨绿色,布满麻纹,本身的形状略以蟾蜍,所以只要在头部略雕刻一下,再刻出牙齿,就可以显出蟾蜍的样子。(图72)
一对石鱼,也是使用了近似鱼形的石材,只在一端用线条刻出鱼头,手法简洁。鱼嘴只是用了两根线条刻出来,却有呲牙而笑的感觉,加上由两个圆圈组成的大眼睛,显出一种稚气、单纯的美感,游人常在石鱼前发出会心的笑意。类似的还有一件石蛙,在大形似蛙的石头上线刻出眼睛和嘴巴,就成了别致的艺术品。
卧象,也是一件很好的雕刻,表现一只小象有点懒洋洋地卧于地上,长鼻子伸垂下来,搭在前腿上,小眼睛挖得很深,点出神采。作者抓住了小象的稚气、天真的气息。
怪兽吃羊,则是表现一只头上长了双角的怪兽,有着粗笨的身躯,长长的腿,张开大口,露出尖锐的牙齿,扑住了一只羊(王子云先生认为是有长耳朵的兔子),要把它吞噬下去。羊虽已落入巨口中,却仍在扭动挣扎。艺术家在一块巨石上略加凿整,再使用浮雕手法,加以劲利的线条,就表现出怪兽的凶猛体形,显示这一引人惊悸的场景。
祁连山上,毕竟不是只有牛、象之类温顺的兽,还有弱肉强食的可怕,这个石雕似乎就是要指出这一点,使人警醒!
还有一件石人,则是在石块上加浮雕线条,表现一个高达2米许的汉子,仰头向后,睁着大眼睛,露出牙齿,右手伸在胸膛前,有些软弱无力的样子,所以有人认为他是匈奴人的俘虏的形象中,不过这也难以确证。
这些祁连山的石雕动物和人物,都是因材施雕,充分利用石材体积庞大(高约两米上下)、能保存久远的物质,和它们的纪念碑性质符合,形状的表达使用了娴熟的圆雕手法,匠师们不作精雕细刻,而是依据石材的天然形状,巧妙加工出大形,略加夸大,也略有细巧的线条、浮雕等装饰,使表现对象的骨肉等某些细部显出,粗细互为对比,仍使人感到逼真。
一旦形状凸现,便不需要太多的起伏块面或线条等细节了。如有的石马,前肢和脖颈间的天然石块也不凿去,增强了马的力度。
卧马,整体上可见到巨大的三角形,愈加显得庄重雄伟。即使马耳等细部已经残缺风化,也无损其整体风韵。一股沛然的阳刚之气,洋溢在所有的石雕上,和石雕内涵契合,和汉代的雄视八方、气吞万里的社会精神契合。继承了战国秦、楚的雄风。像这样自然,这样如天生一样的石雕,世界上没有,只有中国有!(钱绍武先生所说)
霍去病墓石雕,是将军、也是中华民族不朽的永恒的纪念碑!
早在清末,霍去病墓石雕已经受到外国文化强盗的觊觎,只是它们实在太沉重,才免遭盗劫。如今它们已经成为国家级文物,已被迁入建筑中加以保护,人们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茂陵博物馆,使其成为著名的浏览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