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子女 赵朴初:释迦门里的勇者——专访赵朴初遗孀陈邦织
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五月二十一日示寂六年,他参与筹建的中国佛教协会本月三十日迎来成立五十三周年。赵朴老遗孀、八十九岁的陈邦织老人在北京家里介绍赵朴老在淞沪战争爆发后收容难民的情形。 中新社发 徐长安 摄
自释迦牟尼开佛门一派千百年来,万千红尘弟子受佛法普渡生生不息。赵朴初便是其中之一。
五月对于赵朴老来说,有几个日子值得纪念:二十一日,赵朴老示寂(逝世)六周年;三十日,赵朴老曾经参与筹备的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五十三周年。为此,记者走访了赵朴老遗孀陈邦织老人。
与佛有缘
“赵朴初二十岁时生了肺病,就从东吴大学到上海的表舅关絅之那里休养。”八十九岁的陈邦织老人回忆起往事,记忆犹新。
关絅之在中国现代佛教史上地位重要,曾于一九二二年发起成立全国第一个居士团体——佛教居士林,并于同年创办净业社。
净业社是上海佛教联合会的下属组织,常有大批佛教上层人士往来其间。经表舅介绍,来到上海的赵朴老在净业社做秘书,耳濡目染,佛学造诣与日精进。。
介绍赵朴老皈依佛门的是上海圆明讲堂的圆瑛法师。一九三五年,圆瑛法师介绍赵朴老成为在家居士。在中国,居士一般指隐居不仕之士、佛教居家修行人士、所有非出家的学佛人士。赵朴老属居家修行人士。
淞沪炮弹下收容难民五十万
淞沪会战是赵朴老人生中一个节点。回忆这段岁月,颇有些惊心动魄。
“一九三七年,时任上海佛教护国和平会秘书的赵朴初和国民党的救济部门社会局都在上海仁济堂办公。‘八?一三’淞沪战争时,上海大世界落下一颗炸弹。许多人膀子、腿都炸飞了。赵朴初就赶紧下楼看伤员。就在下楼后,办公室的天花板掉下来了,正好砸在他的办公桌上。”
陈老回忆说:“他走到楼下的时候,仁济堂前的路上已满是难民,社会局停在附近的十辆救济车,司机全吓跑了。在街上,赵朴初碰到好朋友吴大琨,两个人就手拿小红旗,一前一后,带着难民,从上海西藏路往北边的宁波同乡会走。”
“当时流弹就从他们头上呜呜地飞”,陈老说,当时的宁波同乡会已经没有人了,门锁着,一个巡捕被他们的义举感动,翻门而入,打开门,难民才得以避难。
据陈老说,“后来还成立了很多难民收容所,前后几年总共收容难民五十多万”。
“周总理调他到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为振兴佛教,一批佛教人士齐聚北京,于一九五二年十月在北京商讨成立全国性佛教组织。
赵朴老在当时已是赫赫有名的宗教人士。为发挥专才,周恩来总理曾经亲自调他到北京。
“当时总理告诉赵朴初,有两个工作可以选:一是做救济,二是做佛教工作。赵朴初觉得自己对佛教熟悉,就选择了佛教”,陈老说。
一九五三年五月三十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西四阜内大街的广济寺举行。汉、藏、蒙、傣、满、苗、裕固七个民族的法师、活佛、喇嘛、居士代表共一百四十一人出席成立大会。大会选举圆瑛法师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任副会长兼秘书长。MZD主席在阅读协会章程草案时,亲笔加注“发扬佛教优良传统”。
当政协副主席有“三不要”
在随后的日子里,赵朴老历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在当政协副主席的时候,他给自己定下“三不要”。
“中央给他配警卫员,他不要;换红旗车,他不要;换大房子,他也不要。” 陈老介绍说,赵朴老有三个考虑:“有了警卫员,我到那些穷朋友家里去,人家还要给警卫安排房子;换了红旗车,耀武扬威的,怕把人家吓着;我们的房子够住,不用换大的。”
在这个位于北京绒线胡同附近的院子里,赵朴老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依旧保持老北京民居的特色,不大的院子里,中央种一些花草,东北角的一间厢房已被分成两间,里间是赵朴老生前佛堂。佛堂香烟依然袅袅。
外间已是赵朴老灵堂。本月二十一日,赵朴老示寂六周年,前来祭拜的人已经不多,灵堂中央赵朴老的遗像着便装、面带笑容。一段白纨上“邦织挽”三字当能看出两位老人阴阳两隔的眷眷深情。
记者以一束洁白的百合花向老人家致敬。(中新社北京五月三十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