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油画 名画欣赏:吴冠中巨幅油画《山东荣成龙须岛》
《山东荣成龙须岛》是吴冠中先生1976年在山东写生时所作。当时吴冠中先生留宿于荣成市龙须岛,在结束写生离开山东时,将此作留在了当地。数十年来,一直为当地美术工作者珍藏。
《山东荣成龙须岛》尺幅巨大,纯以油彩绘画,景色描绘与色彩地使用,自然地充满了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词心和逸气,显然是吴冠中70年代的典型风格。作品中的构图、用光、色彩、点线、意境处理,无处不透露着吴冠中对东西方文化精髓的充分吸收与消化后的独立探索。
此件拍品《山东荣成龙须岛》整体构图稳重大气且不乏灵动,用色单纯明朗,以线条造型。厚重的山体块面隐隐使用皴擦的手法绘制,肌理丰富,点线杂错,层层掩盖又互相显露。山体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和树石关系恰到好处,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独特韵味。
画面呈现即将远洋捕捞渔获的船只,有的形单影只、有的两两相依、有的密集停泊成一条浓重的直线,由近至远、由疏至密,静泊于海面上,令人不禁联想到渔夫们为明早的远航整装待发忙碌之景。
作品中的一些物形物象还原成点、线的基本形态,并让这些点、线率性地在画幅中生长,原有的结构正被打开,而在用笔用色的运行中自然地生成自在的画意,率性的点线,又是相凑相合的节奏,那长短相错的线,既是山体的转合,又是画幅的骨骼,这线与点相合,形成正在生长和延伸中的生命肌理。
在关注视觉要素的自律性中,通过色彩关系的整体对比系统化地展现出自然界的内在结构。运动中的线条不断地自我增殖,它们在颤动中互相跟随着,在空间中运动,产生了变动不居的形态,对现实与自然的提炼,转化为感觉的浓缩过程,通过结构形式的简化,实现了作品的内在平衡。
通过简化,实现个别特征的单纯化,或某些真实结构变成符号,与写实艺术追随自然形象所受到的局限性相比,这里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作品中的点、线、面与色彩作为自由元素的力量,色彩流淌出音乐的诗,线条渗透出构造的活力,画面显示出明净的广袤与辽阔。
50年代吴冠中的艺术成就主要在水彩;60~70年代,主要艺术成就在油画;到80年代,吴冠中的艺术生命得以全面释放,在油彩与墨彩两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就趋势看,水墨方面的成就显然占有优势;到90年代,吴冠中的艺术成就主要呈现在水墨方面,油画居于次位,但仍不断有经典作品问世。
从作为一个风景画家的艺术探索过程看,我们也可以将吴冠中的艺术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即50年代的形成时期、60~70年代的成熟时期和80~90年代的风格化时期。虽然就吴冠中50年代的水彩本身而言,已经画得相当精彩和完整,但就其作为一个风景画家而言,以水彩为主要媒介的50年代,仍是吴冠中风景画的探索和形成的时期。
因为吴冠中当初从法国归来想作的并不是风景画,画风景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所迫,不得已做出的选择。
因此在这个阶段,他的风景画创作还处在一个探索的过程之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风景画的创作理念。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在风景画创作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并独创和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风景画创作理论。
因此,60~70年代是其以油彩为主的风景画创作的成熟时期。80年代以后,吴冠中开始走出国门,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有条件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自由的心态,向着更加个性化、风格化的方向发展,作品也不再局限于中国的乡土风景,同时不再以直接写生为主,而主要是以速写为依据在室内完成,因此,在写实中融入了更多的表现性因素,也可说这一时期的油画是受到其自由挥洒的水墨的影响,从而使他对油彩的运用进入了一种更加自由的境界。
——贾方舟
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吴冠中(节选)
水天中
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吴冠中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他的艺术思想与艺术实践不仅在同时代中国画家中独树一帜,而且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不断在中国艺坛引发波澜,进而推动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变化和发展。
20世纪的中国文人和艺术家,都是在政治、文化动荡变革中形成自己的人文态度和艺术风格的。而“五四”和“文革”更是这种变革的集中表现,不同的人在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中有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反应,由此形成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艺术心态。
吴冠中是所谓“后五四”一代,他们在学艺之初,受惠于“五四”新文化潮流的激励。但战争和革命的风暴耽延了他们的成长,在理应大展宏图的时候,接踵而至的政治运动剥夺了他们的艺术年华,直到中晚年之际,才获得实现理想的机会。
与其前辈不同的是,在吴冠中这一代知识分子里,大多数不是主动地投身社会政治斗争,而是被动适应历史动荡。这一代知识分子对学术、艺术的关注,超过对社会变革的关注。因此他们不是在意识形态的意义上,而是从艺术和学术本身出发思考和解决艺术问题。
吴冠中没有前一代知识分子所热切关注的宏大文化策略,但在艺术本体的思考方面比前一代要深入得多,不但超出康有为、徐悲鸿、林风眠那一代,而且超出同时代的其它画家。他奉献于当代中国画坛的不是某一种“功夫”,而是未被扭曲的艺术个性。他曾说:“当人们掌握了技巧,技巧就让位于思考。”他的艺术历程不是追求某种艺术技巧、某种艺术“功夫”的历程,而是不停息地思考的历程。
他在绘画创作上超越了题材的地域性,不论是北方乡野、江南村镇,不论是巴黎街市、南洋风物,他描绘这些不同题材的油画,有浓厚的中国韵味和中国气派。从70年代水彩、油画质朴宁静的情调,到90年代绚烂深广的气度,反映着画家心境日益趋于自由。
这种创作心态与同时期画坛盛行的精雕细琢和借宗教、哲理的象征以自重,成为鲜明对照。吴冠中是以油画家的身份登上中国画坛的。作为一个个人主动选择以绘画为生活目标的人,他比许多同行显示出更突出的独立自主的禀赋。
在经历了长期、大量艰辛繁重的写生活动之后,吴冠中终于进入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他像中国画史上的画家那样在画室里回味、想象,放笔直写。吴冠中喜欢那些可以使他自由发挥点线的疏密和力度、韵律和节奏的景物。山峦的起伏、草木的枝杈、岩石的纹理、屋宇的错落……这一类东西最能引发他的画兴。
他对这些景物的处理与传统水墨画家遵循的范式大不相同。拿画山来看,古代画家强调山岳的伦理意味,他们以山岳为崇高、静穆、永恒的象征,所以他们或“得山之骨”,或“得山之质”。
吴冠中眼中的山岳,蕴含着无穷的生命律动,所以他可以说是“得山之韵律”。这种韵律并非自然界山岳所固有,而是山岳引发了画家通过黑白灰彩表现点线节奏的激情,作品是这种激情的记录。
这类似音乐创作——作曲家被某种事物感动,创作出以这一事物为标题的作品,但作品的核心并不是这一事物。感动我们的是作曲家想象、组织出来的音响、旋律和节奏。吴冠中的许多作品之吸引观众,并不是他在画面上再现了自然的客观形态,而是使观众感受到生命活力的痕迹。
他与许多老画家之间的差异,在于他要越过传统笔墨、传统图式去追求由中国文化精神自然生发的感情境界。他不认为离开前人技法经验会妨害中国艺术传统的延续,而且认为这将使这一传统为更多的现代人所接受。
他的水墨画作品证实,虽然在技巧、章法上远离传统绘画的形式,但在艺术精神上却是与历代水墨画大师们灵犀相通。如果我们不把伟大的水墨艺术只看作一种技艺、一种功夫,而看作一种精神性的创造活动,就不应该认为吴冠中抛弃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
吴冠中常常强调他是从形式结构角度观看、选择山水建筑和花木。但如果从他选择的总体来看,在形式之外,他还有关注的东西,他并没有背离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即伦理和比兴态度,以这种文化心态去观看和对待自然物象。山、水、松、荷,以及故乡……即使在他越来越接近抽象的时候,这种源于中国文化的心境,仍然是他艺术活动的基础。
画家简介
吴冠中(1919-2010),当代画家,美术教育家。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随苏沸尔学校学习西洋美术史。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等职。曾出版过《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东寻西找集》、《吴冠中散文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