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的花鸟画作品有 清初四僧 石涛作品欣赏(二)
题识:菊寒秋尽晓烟开,结伴相寻草色媒。红树千林藏幕府,白云一带护琴台。西南溪接龙门隐,东北峰连马渡来。不向大观奇处索,却于此地把诗催。泾川明府邓又清招余及诸同人登水西幕山大观亭。命余为首唱七律二首之一。季硕道翁见而喜之属写其意并书博教。丙辰岁清湘石涛济双幢。
题跋:桐柏青青忆旧游,明霞扑面转生愁。念年不渡赏溪水,图尽中看一小舟。赏溪一纸向余宛中所作。今十有八年矣。吾友竺山先生携之金门复归邗上得观再书数字。苦瓜和尚济。钤印:石涛
山水图轴 1676年作
题识:苍寮拂石瘦烟霞,雨洗苔斑点赤花。此间好着空亭子,野鹿归来更有家。丙辰客赏溪之大安寺戏题并画,敬老道翁博教,清湘济山僧石涛。 钤印:清湘石涛(白文) 丙辰为康熙十五年(1676),石涛时年三十五岁。
此幅画山崖绝壁,当门而立,溪泉穿过山洞流出,远峯插天。山石用横向和斜向一致的綫条表示纹理,以澹墨渲染出阴阳向背,笔法粗犷。结构上看似简单,而实具奇特险劲的效果,当从实景写生中来,透露出石涛不拘一格的山水画创作的个性。
西陇藏云 立轴 设色纸本 乙卯(1675年)作
隔岸归帆 立轴 1679年作
溪山渔隐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或云成戈字多用病笔,又云腕着而笔,卧故口秀而右枯,是画家渴笔,侧笔说也。西施捧心而频病处。但不顾邻家效之。大涤子石涛。钤印:苦瓜和尚、清湘老人
宣城时期(1660—1680),石涛结识了梅清等画家,他的画意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幅《溪山渔隐图》提款上没写年号但不难看出应是宣城时期所作,其作品直接受到了梅清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新安画派的特点,即构景颇简练,以渴笔,渴墨画出。
此幅作品中石涛的提款也是渴笔,侧笔说也,更说明此幅作品是石涛的代表笔法所作。画中石涛最擅长的水墨晕染,出人意外的设色也体现得淋淋尽致。茅草的房屋建立在溪边的树荫之中,溪边小船上茅草屋的主人正在游赏着山间的美景,其写人物萧然挺秀,用笔殊途同归。此幅《溪山渔隐图》不论从山石或树木还有人物无一不着重石涛的代表用墨用笔法。
横塘渔艇 立轴纸本
深谷风雨过 立轴
群峰苍润 镜心 水墨纸本 1684年作
款识:重阳无雨懒登高,笔写苍(山)兴自豪。笑煞当时梅道者,敢将浓墨榻古焦。甲子九日。清湘石涛济道人漫设于青溪。钤印:老涛、四百峰中箬笠翁图书、藏之名山 石涛山水自成一家,早年居安徽宣城,与梅清交善,受其影响,山水多用方折线条和虬结的皴法,景色奇秀,苍浑。后又遍学前代各家画法,博采众长,主张借古以开今,所作山水苍劲恣肆,生意盎然,笔情恣肆,淋漓洒脱,豪放郁勃。
《群峰苍润》采用平远法,作品骨体清健,雄中有秀,笔墨滋润,用色淡雅,画面表现自然的氤氲变幻、一派秋深素朴气象。近景丛树环绕,屋宇隐落,山体轮廓及前后层次分明。林中掩隐屋舍,一高士独坐,溪水野舍、晓烟秋声。
用笔苍劲有力,丛叶多以混点、竖点、夹叶,干湿并用,或再加焦墨。中景写沙陀平坡,几家茅舍半隐半现,隔水对岸层云缭绕,林木含烟,坡石林舍互为映蔽。山石淡墨勾染,树木用墨略重,苍茫含混。远景群峰起伏,云烟出没,远水、遥山,约略点染,水墨交融。
山脚下丛树苍茫朦胧,一任自然,疏密有致。远山浓淡墨相间,意境深远。石涛着力表现自然中的烟雨、明晦和对真山真水的自我感受。整幅画面,峰峦雾霭,生机流荡,用笔灵活多变,注重墨色的浓淡关系,温润雄秀又蕴藏着沉郁苍茫之气。
给人一种可游可居,身临其境的感受。石涛长期生活在江南,其山水画大都描绘江南景色。石涛登山临水,从自然山水中领悟四时朝暮,阴晴变幻。主张绘画要“曲尽物态”,写出山水的真性情。
《群峰苍润》不但表现出其高超的艺术技巧,也流露了他绘画以内心观照的方式,既超越古法又脱胎于形迹,“与予神遇而迹化”,创造出自由驰骋的精神空间。石涛书画,重在写意。而意境正是中国书画艺术最精灿的古典美学精髓所在。
石涛惯以新奇为绘画的意象之本。无论是黄山云烟,江南水墨,还是悬崖峭壁,枯树寒鸦,或平远、深远、高远之景,都力求布局新奇,意境翻新。石涛作画是遵循着意境界里的“三远”之境而独树一格的。
石涛此件《群峰苍润》图,在绘画结构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于变化中求和谐,于墨色局限中求完美,石涛山水中的点,是构成画面气势和韵律的关键。石涛所谓:“无法之法,乃为至法”,说的就是那万点恶墨皆情随笔走,落墨不多而心魄抒意,浓墨深墨,潜伏于山脉,行走于松间,让水墨知天地,让笔墨不孤行。
《群峰苍润》正是这种神韵境界的代表之作,郭熙有言:“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色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可见石涛的《群峰苍润》无论从意境还是技法,都是极其少有的神妙之笔。
松壑听泉图 立轴 纸本 1684年作
款识:吴道子始见张僧繇画,曰:浪得名耳。已而坐卧其下,三日不能去。欧公云:古画画意不画形,忘形得意,知者寡。数行墨迹,灪灪芊芊,学问文章之气,当不令聋子抹煞。甲子新秋,清湘瞎尊者济识于秦淮枝下。铃印:瞎尊者、前而龙眠济、老涛、保养太和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满怀才情的石涛得到康熙皇帝召见而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这幅上方盖有他接驾时蒙恩赐给的“保养太和”印的巨幅杰作正是画于此时。 此图以浓墨勾皴山石后用淡墨积染而成。山石嶙峋耸立,直插云霄。近处山头更有古松几株,有直有曲,皆作盘虬铁盖之状。
一条溪流蜿蜒曲折出于岩后,至画面左下角化为一瀑,飞流直下,激起水雾氤氲。溪上岸石上,一老翁临渊俯视,凝神侧耳,似听水声潺湲,极尽高旷之志。周山杂木茂密,相拥而簇。后景山峰由绵亘而至峭拔,云海弥漫,皆只见峰头森列。全图构思奇诡,笔墨于浑然苍茫中透露俏丽清新。
溪岸幽居 水墨纸本
霜林扶杖图 立轴 水墨纸本
策杖烟云中 立轴 水墨纸本 丙寅(1686年)作
款识:1.林下有高士,策杖在烽烟。契合五湖水,闲依千岁松。霞扉云高闲丹壑,非苍如雪吹微蒙。清湘老人石涛济,时丙寅七月既望作此也。2.灵岩直对雅宜山,穹林巨石临苍湾,若翁与崔在其麓,白云仙树春阑班。丁卯过竹西之梅花轩复题一首。粤山僧。钤印:石涛、零丁老人、苦瓜和尚、石涛、小乘客、石涛山僧画
在中国绘画史上,像石涛这样具有杰出艺术才华,并为后人大力推崇的画家如凤毛麟角,石涛之所以在三百年后得此殊荣,其主要原因是他主张对绘画技法的变革和创新;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却不受传统精神束缚,反对墨守成规,敢于破除陈法,因而他的艺术见解,不仅高出于同时代许多画家之上,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出类拔萃、屈指可数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石涛不仅画艺高超,还有高深的理论著作问世,一部《石涛画语录》深刻地总结了这位画坛奇才的绘画艺术观和美学思想。
石涛的山水画独具风格,景致构图大胆新颖,笔墨运用多变,是清代早期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策杖烟云图》是目前所能见到石涛署年款最晚的作品之一,与石涛的其它山水画作品不同,本作所用笔墨极为干涩、劲力,尤如其自号“苦瓜和尚”寓意之深远。
此画面为:临山的浩淼烟水中,两间茅草屋伫立在江边;一老者身着长袍,手持杖藜正面对一只仙鹤喃喃自语,仿佛在与仙鹤交流着人间的亲疏冷暖之情……江边周围四株古松仅有一株尚存几团松针,其它三株皆针干枝落,萧条万分;画面气氛的渲染看似恬静优美,实为焦急紧张,就连傲视霜雪的苍松都枯谢了,松针所剩无几,从侧面上寓意自己辛劳、奔波、困苦、矛盾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