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书法何文君 大连书法家王峰:做个低调的手艺人就很好了
王峰字子璞,网名老反。1982年生于大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大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金州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擅长行草,兼篆刻、国画,尤工写兰。
一早上班时间,办公楼下的小摊子上正做煎饼果子,男男女女排队等着买。摊主从容不迫一个一个做煎饼果子,手法娴熟,动作准确,而且带出几分表演的韵致,如果不是按照老子“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说法去做,但就欣赏摊主的手法,这也是一种美。然而这永远只是技术,熟能生巧的技术而已。
我想,包括艺术在内的其他门类也大都如此,书画篆刻的起初阶段就是一门技术,可这门技术的终极却与太多的艺术门类,包括哲学联系在了一起,难,也就难在了终极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大抵心灵手巧的人练练书画篆刻就能做的不错,但要做的稍微好些,就会挺难。
要到更高层次,即用原始的点线面构成图形并要赋予它思想情怀或作哲理层面的思考,进而上升到表达个体生命状态的高度,那就是一个课题,或者说是一门学问,需要太多的要素了,包括天赋、功夫、见识、智慧,当然绝对少不了机缘。
我能喜欢上书画篆刻,也真是机缘。
1982年的初秋,我生在金州三十里堡一个名字活色生香的村子——红果村。家族中没有人喜欢艺术,我至今也不知道为什么单单我会如此着迷于书画篆刻。我的童年是在涂涂抹抹中度过的,村中没有老师教我写字作画,拥有老师是我所热切渴望的事情。我16岁的时候在金州读书,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宋世全先生,也许是宋先生觉得我还值得栽培,教我打下基本功,把我由“写字”引向了“书法”的道路。
在书画篆刻的基础阶段来说,路子走对非常重要。艺术创作本来没有方向,但是有法度和高度,没有基本的审美标准,就会功亏一篑,落入俗套难以自拔。路子对了,剩下的就是自己的努力了。朋友时常说,我是一个不大懂生活情趣的人,生活中的大多数时间都用来研习书画篆刻。确实如此,不是因为我多么努力,而是我除此以外没有别的爱好,也只能“从吾所好”了。书画篆刻真是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来锤炼的,这和做煎饼果子无异,都是熟能生巧。
大学毕业后,我在大连工作,天赐机缘,我有机会师从于彭过春先生,使我获益良多。假如没有宋先生、彭先生两位恩师,我或许还在摸索中探寻书画篆刻的门径,不得其法。有人开玩笑说,自学书画篆刻好比是想自杀。这个说法有些夸张,可是很有道理。
我还没到三十岁的时候,尝试着向国家级展览赛事投稿,幸运地入选两次,够了参加中国书法家协会的资格,之后就很少再投稿了。我不喜欢跟着流行风走,我还足够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需求与本事,我想多些积累沉淀,笔下写自家生涯。
艺术不能盲从,需要高度的清醒与自信。做人做事要低调,为艺之难,难在不求虚名,且能自信自省,我始终坚信在心态上可大张王者之帜,在生活中还是谨言慎行的好,多向前辈和师友请益,这些都是必须坚持的。
书画篆刻不是单一学科的学问,需要持久而全方位的滋养浸润。国画、篆刻会在另一个角度帮助我审视书法,读书更能增加笔墨的信息量,这几个要素都不可偏废。这些都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也是我生活的全部。我身边有一些很好的师友,能经常切磋,真是幸事,我心存感激,也不能忘怀这些师友们帮助。
杨绛先生说:“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这句话的道理用在书画篆刻上也一样好用,多动笔,勤思考,让书画篆刻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能做个手艺人就是很好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