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诚末代皇帝 英达:我的父亲英若诚

2019-0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文摘自<水流云在> 英若诚 康开丽 著 张放 译 英达 译审中信出版社为自己父亲的自传写序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读这本自传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那已经永远离开了我的父亲又回来了.他仿佛又活了过来,用我再熟悉不过的口吻,把他的故事娓娓道来.而这些故事,有多少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这和读别人的传记可不太一样了.那些细节,那种感受,多少次将已经长大成人.自认为已经彻底遗忘那些经历的我,瞬间拉回到当年的情景,同时从父亲一侧,我再次观察同一事件的另一面,甚至审视他老人家观点迥异的内心.英若诚末代皇帝

本文摘自《水流云在》 英若诚 康开丽 著 张放 译 英达 译审中信出版社

为自己父亲的自传写序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

读这本自传更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那已经永远离开了我的父亲又回来了。他仿佛又活了过来,用我再熟悉不过的口吻,把他的故事娓娓道来。而这些故事,有多少是我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这和读别人的传记可不太一样了。那些细节,那种感受,多少次将已经长大成人、自认为已经彻底遗忘那些经历的我,瞬间拉回到当年的情景,同时从父亲一侧,我再次观察同一事件的另一面,甚至审视他老人家观点迥异的内心。

英若诚末代皇帝 英达:我的父亲英若诚

还有许多事,我虽不在现场,但伴父久了,一辈子茶余饭后,不知听他讲了多少次。

故事中的人物,从谆谆长者马相伯,到天桥混混四爷爷,从清末权贵庆亲王,到冀县狱吏“卢部长”,各色人等,上天入地,都是我从未谋面的老熟人。老来父亲病得糊涂,这些往事却越发记得清楚,我常伸出五指,告诉他这故事我已经听过多少遍了。

英若诚末代皇帝 英达:我的父亲英若诚

从小到大,我对“爸爸”这一重要历史人物经历了如下心路历程:他先是无比高大,无所不能,骑马定车,演戏绘画,泥瓦木工,抽烟喝酒,总之没他拿不起来的。这样一个爸比哪个同学的都拿得出手。后来他就失踪了,也不知是干了特务还是反革命,反正让人民政府给抓起来了。

英若诚末代皇帝 英达:我的父亲英若诚

当他的儿子就自认倒霉吧,是个人有个爸就比我强。老师、亲戚都教育我,必须跟你爸划清界限!我自己也早早立下革命志:就算他哪天出来了,我也不认他!等他真被放出来的时候,我又改变了主意:还是以帮助教育他为主,万一他能改造好呢?后来他还真越改越好,演戏出名,译著出版,最后还当上部长,老出国!

这爸爸可真是了不起啊,电影、话剧拿过来就演不说,还张嘴就练英语!试想见到个刚练好普通话的小歌星都尖叫的年轻人,有这样的爸意味着什么?崇拜!

粉丝!很多年我就是我爸的粉丝。可时间长了就不行了,总感觉生活在他老人家的阴影下,好好的学名没人叫,常年被人称为谁谁他儿子,烦不烦哪?况且我慢慢发现这老头儿也不是什么都行,不光拼力气比速度不是我的个儿,在很多新鲜事物、新观念上简直就是迟钝落伍嘛!

再往后自己真的成长起来了,也出名了,出的也不比他老人家名头小,很多过去爸爸教我的反过来我得把着他了,担心他露怯出丑,老得帮他罩着。

最后他病倒了,坍缩成一个病床上的瘦老头儿,一个无能为力的老小孩儿,我感慨地想:老爷子这一辈子忙什么了?既没有积蓄下丰厚的物质财产,也没有积累下丰富的精神财富,不能说碌碌无为,但起码也是全给别人干了。

人说每天生活在身边,再伟大的传奇人物也会显得平庸。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算得一个伟大人物,但他这一生有着太多传奇。他曾用这些传奇不断提醒我他绝不平庸。人都离开这个世界五年了,他用这本自传又一次做到了这一点。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又一次惊奇地发现了我的父亲,他的聪明,他的锋利,他的博学,他的幽默……敢情我到今天还没有超越他!

还被远远甩在后面!很可能永远追不上了!我发现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沿用着他的思维方式、他的哲学逻辑。

我认为独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念、自我剖析能力、幽默处世态度甚至憎恶喜好诸癖,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出处。我不仅仅是我自己,我原来是一群人集合中的一分子和延续。我身上的许多特点其实都不是我的发明创造,而是和这一群人共有的。

这一群人另一个共有的东西就是他们的家族姓氏——英。他们之中的优秀代表有英敛之、英千里和英若诚等人,他们幸运或不幸地把家族的命运和近代中国的命运结合在了一起,各自在属于自己的时代和舞台上演出了自己的华彩段落。现在火炬传到我的手里了,我不仅有责任把它高高举起,还有义务将它朝下一代传下去。

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刻,我代表我的父亲和英氏家族的每一个成员,由衷地感谢本书的作者——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康开丽。是她无数次往返中美之间,多少回守候在病榻之侧,录下一盘盘录音带,查访一位位当事人,以真正的学者特有的执著与专注,锱铢必较,集腋成裘,才使这本书的问世成为可能。没有她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匠心,英若诚的故事只是一位病患老友支离破碎的回忆,而不是这本回忆录。

我还应该代表父亲特别感谢本书的中文译者张放女士。想来父亲若天上有知,一生译著等身的他看到自己的最后作品竟要由别人来翻译一定是件十分有趣的事。本书时间跨越清朝、民国、抗战、“文革”等历史时期,又出入于王府、大学、剧院、监狱等特定环境,无不因其专有语言背景使得翻译工作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