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楼孟晖 孟晖:迷楼的联扇镜屏
另外,清人沈初《西清笔记》中记载:“懋勤殿向设一大镜屏,岁值铜价涌贵,上命撤以付钱局鼓铸。”可知,紫禁城内的懋勤殿曾经架设有一座很大的铜镜屏,但后来被乾隆帝下令送去铸钱了。
这两条资料清清楚楚地告诉后人,屏风一样大的铜镜在往昔确实存在,隆重的殿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豪华陈设,提示往来人等正衣冠、端仪容,如此的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到铜镜被进口玻璃镜取代为止。
留意文献就不难发现,类似在殿堂内设大铜镜的记载早已有之。《西京杂记》中即言,秦咸阳宫中有一面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其神奇之处在于,人至镜前,镜内的映像却为倒影。此外,《初学记》中录有《陆机与弟云书》曰:“仁寿殿前有大方铜镜,高五尺余,广三尺二寸。
暗著庭中,向之便写人形体。”最惊人的是,据张鷟《朝野佥载》,唐中宗曾经下令扬州铸造一面“方丈镜”,这面镜如此巨大,能够将骑在马上的中宗连同其坐骑一起映照在镜内:“中宗令扬州造方丈镜,铸铜为桂树,金花银叶。
帝每骑马自照,人马列并在镜中。”显然,“方丈镜”是说这面铜镜长宽都达一丈之广,是文献中记载的最巨大的一面镜子。这面大镜的背面特意铸出桂树纹的浮雕,桂花全部贴以金箔,桂叶部分则是用银箔贴成,于是一棵金花银叶的桂树伫立在镜背上,宛然一轮月影在人间的再现。
唐中宗喜欢在重大仪式上架设这座丈高巨镜,自己骑马立在镜前,连人带马全部映入镜中,显得特别威风。如此的传说也许过于夸张,不过,在中国历史上,宫廷乃至王公府邸内确实一向都有树立大铜镜的传统。
另外,从文献记载来看,相对大尺寸的“穿衣镜”绝对不限于在殿堂之上供君臣正衣冠,日常生活中,上层社会的男女往往会享受到对着此般大镜照影的快乐。《太平御览》中载录晋代《东宫旧事》就道是:“皇太子纳妃,有着衣大镜尺八寸,银花小镜尺二寸,漆匣盛盖。
”不过最意想不到的消息来自《金瓶梅词话》,这小说有个情节,潘金莲“于是使来安儿:‘你去我屋里,问你春梅姐讨我的照脸大镜子、两面小镜子儿,就把那大四方穿衣镜也带出来,教他好生磨磨。
’ ”“那来安儿去不多时,两只手提著大小八面镜子,怀里又抱着四方穿衣镜出来。”“玉楼道:‘我没见你这面大镜子,是那里的?’金莲道:‘是铺子人家当的,我爱他且是亮,安在屋里,早晚照照。’”可见,尺寸比较大的铜制穿衣镜属于奢侈品,一方面来说,远非人人都消费得起,但另一方面来说,在富贵人家中也并不罕见。
由此看来,《迷楼记》中所讲述的一则色情逸闻或许并非完全是虚构:有个善于谄媚天子的大臣上官时“铸乌铜屏数十面”,进献给隋炀帝,这些铜屏高五尺、阔三尺,用古代特有的“磨药法”将屏面磨成明镜,并且可以联在一起,环绕四合,架设在寝室内。
于是,昏君将这一组联扇长镜屏安置于迷楼,特意在其围绕中御幸妃嫔宫女,效果是交合之状“纤毫入于鉴中”,周围的镜屏实时地播放无声小电影,“帝大喜,曰:‘绘画得其象耳,此得人之真容也,胜绘图万倍矣。
”按这一说法,在隋代,曾经出现过一组由一扇又一扇长方形铜镜连成的折叠屏风,其中每扇铜镜屏高一米多、宽也将近一米(古尺的长度比今日市尺小一些)。由其尺寸大小来看,应该是被隋炀帝作为“床屏”,放置在御榻边缘,并且围合成一圈。晋唐的床屏一般为十二扇,如此说来,乌铜镜屏折叠屏风也至少该有十二面。
然而《迷楼记》中讲述的镜屏还不算惊人之最。文献显示,中国古代曾经有“镜殿”,乃是出现在北齐、隋与初唐时,也就是公元五至七世纪,在遥远的一千三百年前。
《北齐书》即记载,齐后主时,“其嫔嫱诸院中起镜殿、宝殿、玳瑁殿,丹青雕刻,妙极当时”——昏君高纬在后宫中修筑了三座特别豪华的宫殿,其中一座以明镜为主要装饰,可惜史书记述简略,后人无法了解北齐镜殿的具体形制。
《隋书》则对隋文帝之子、秦王杨俊所建的一座镜殿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又为水殿,香涂粉壁,玉砌金阶。梁柱楣栋之间,周以明镜,间以宝珠,极荣饰之美。每与宾客妓女弦歌于其上。”这是一座“水殿”,它可能是临水而立,也可能四面环水,所有构件都极尽豪华,最大的特点则是横梁、立柱、门楣、跨栋等一切木构件上全部贴满明镜,镜子与镜子之间还点缀有宝珠——依当时的技术条件来看,这些所谓“宝珠”应该是烧制出来的彩色玻璃珠(那时称为琉璃珠)。
也就是说,殿顶下的木构框架基本被镜面及玻璃彩珠满覆。推测起来,一座除门扇、窗扇之外所有表面都是平滑镜面的殿阁,如果是伫立在湖心当中,四面水波潋滟,晴阳一照,殿体想必璀璨生辉,映在湖面的倒影也该是熠熠明亮,并且水光与镜光互相折射,碎影烁目,且杂以玻璃珠的映彩,俨然便是海市蜃楼一样的幻境。
杨俊经常与宠爱的美人及属下们一起在这座水殿当中举行欢宴,歌舞齐发,千年之下,这场景似乎很难想象,但却也值得努力尝试着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