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为何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清朝洋务运动破产
公元1894年,大清光绪二十年,位于朝鲜丰岛海域,日本海军在此袭击中国舰船,双方随即猛烈交火。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的结果,不仅直接关系中日两国后来半个世纪的命运起伏,更直接改变了整个东亚的格局。
无论是战争的哪一方,都清楚此战的重要。双方都投入最精锐力量。清朝将海军舰队悉数投入战场,日本也派出主力舰船参与战争。
确切的说,没有人可以知晓战争的最终结果。日本虽然自明治维新后,有极大变革,但清朝也不差。几十年洋务运动的努力,在海军上,北洋海军有25艘军舰,四千名官兵。陆地上又有大沽口、威海卫、旅顺三大基地,以及数量众多的陆军。
可是,战争还是败了。原因很复杂。带来的结果也很复杂。对于以后来说,清朝要为此高昂的代价,割地赔款在所难免。对于过去而言,甲午战争意味着努力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时间回到19世纪中叶。当时清朝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局。对外,列强的坚船利炮已经多次击败占有主场优势的清军。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手入侵中国,咸丰皇帝仓皇奔逃,圆明园被毁,清朝依然以割地赔款只能割地赔款,进一步开放通商口岸。
对内,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朝廷财力枯竭,东南半壁江山也被起义军占领。八旗、绿营无力再战。无奈,只好起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组建的地方团练,跟太平天国对抗的局势,才逐渐稳定下来。
但是,无论对内,或者对外。西方枪炮的出现,都给清朝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跟西方枪炮相比,清军使用的,都是些几个世纪前的老旧武器。情况好一些的,还能配备枪炮。
但也都是沿袭明朝使用的鸟铳、红衣大炮。情况差的,就只有刀枪棍棒这些冷兵器。而且,即便是冷兵器,也常因为年久失修,腐朽不堪。
所以,清朝内部就有一些人认为,应当学习西方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在中枢上,以恭亲王为代表,地方上以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力推。所以,就有“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
他们喊出“自强”的口号,发展军事工业。也就是枪炮舰船等武器。因为当时清军使用的武器过于落后。这既是为了借助发展军事工业,彻底镇压太平天国。而且,这个做法,也符合洋务运动的理念。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北洋海军都是在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
为了保证有祖国的人才供给,清朝还筹备很多相关学堂,帮忙培训人才,补充力量。作为洋务运动的最高成绩之一,北洋海军投入的人才、财力极多。
不过,在军事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清朝也意识到一个问题。发展军事工业太费钱了。而且,需要相关的配套开发。比如煤炭、钢铁。
于是,在清朝后期,洋务派大臣又喊出“求富”的口号。开始发展很多民用工业。就是民间可以使用,能够赚钱的行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一年可为朝廷赚取上千万两白银。这些都是洋务运动取得的成绩。
但是,当甲午战争失败后,那些洋务派大臣开始受到猛烈的批评和抨击,李鸿章更是被直接拔去三眼花翎。很大程度上,这已经证明,洋务运动过去走的那条路是行不通的。
而洋务派内部,也有很深的反思。甲午战争后,接替李鸿章的,也是久历洋务的张之洞。他就曾主动上书,寻求变法。
天津海关道盛宣怀,亦官亦商,多年跟随李鸿章,充当幕僚。他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就给直隶总督王文韶、户部尚书翁同龢,大学士李鸿章写信,直接提出了变法的问题。
就连李鸿章本人,也上书光绪,力陈“变法求才”。可见,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是代表洋务运动最高成就之一的北洋海军覆灭,更是曾经走过的路线宣告结束。
当然,甲午战争的失败,当年随着洋务运动创办的一些实业,并没有完全结束。相反,有一部分是被保留下来。也算是洋务运动最后留下的一点遗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