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活了多少岁 揭秘:周武王到底活了多少岁
关于周武王活了多少岁,一直是历史学界的一个疑问,笔者论证如下:
①根据《今本古本竹书纪年》和《史记》有关内容,笔者作如下考证:
周武王克殷之后,"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为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鸿满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维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以至今。
我未定天保,何暇寐?"也就是自"天不飨殷"时周武王出生至灭商时不足60年,这是一个信息:就是周武王的年岁应该在60岁左右,不会低于50岁;克殷后即天子位,有二年说,有六年说,按照《今本竹书纪年》,6年说,最多应该不会超过66岁,周武王姬发为商诸侯11年,这是没有疑问的,关于武王即天子位有2年和6年说。
②然后考量周文王的寿数:
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即位,完全是因为儿子姬昌,所以姬昌出生一定在古公亶父在世,而季历尚未即位之时,根据《今本竹书纪年》和笔者《〈今本竹书纪年〉年代研究》季历在位25年,此时文王姬昌应该在25岁以上,文王在位52年,所以文王死时77岁以上;这是完全根据《史记》和《今本竹书纪年》计算的结果。
③根据曾经注释过《竹书纪年》的大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沈约的《宋书符瑞志》记载,"季历之十年,飞龙盈于殷之牧野,此盖圣人在下位将起之符也。季历之妃曰太任,梦长人感己,溲于豕牢而生昌,是为周文王。龙颜虎肩,身长十尺,胸有四乳。
太王曰:"吾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季历之兄曰太伯,知天命在昌,适越,终身不反,弟仲雍从之,故季历为嗣以及昌。昌为西伯,作邑于丰。" 文王出生时,太王还活着,根据笔者考证太王死于武乙二十一年,公元前1139年,季历在位25年,也就是文王即位时至少25岁,在位52年,死时至少77岁与上文相合。
④根据古代虚龄20岁及冠,文王应该是在20岁之后结婚生子,周武王为其第二个儿子,就是文王20岁结婚,当年妻子怀孕生子,根据怀胎十月的生理学因素,第一个儿子伯邑考应该在文王20—21岁或之后出生,女人生育之后三个月一般不能行房,也就是周武王至少应该在1年后方能出生,也就是在文王21-22岁或之后,根据上述两种记载,文王死时,周武王年龄应该在55岁以下。
⑤武王兄弟十人,老大伯邑考,老二周武王,老三管叔鲜,老四周公旦,老五蔡叔度,老六曹叔振铎,老七成叔武,老八霍叔处,老九康叔封,老小冉季载,武王克商后,霍叔处已经成年所以受封;康叔封和冉季载因为年少皆不得封,所以其年龄应该在20岁以下,根据上述推理同母兄弟年龄差至少在一年以上;武王克殷时霍叔处至少已经20岁,则武王的年龄不得低于26岁;即位11年,也就是文王死时武王至少15岁;根据记载武王即位时已经成年,所以其年龄应该在20岁以上,为商诸侯11年,应该在31岁之上,也就是武王在克商时年龄在31-66岁之间;根据武王在天子位2年或6年说,武王驾崩年龄在32-38岁——68—72岁之间; 也就武王驾崩年龄在45岁和54岁都可能。
⑥但是根据《史记》"自发未生于今六十年",推测周武王年龄当时不会低于50岁,在60岁左右,所以武王的年龄应该在50——66岁之间;而且考虑到《史记》可能因为周初史料短缺造成克殷后的年代混乱,无法确定武王克殷后的言论的具体年代,所以只能定于武王驾崩时年龄不低于50岁,所以周武王54岁比较合理!
小说、影视剧中的姜子牙是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的座下弟子,后奉命下山,扶周灭商,其间历经种种磨难,最终消灭殷商,成就封神大业。但这毕竟文学艺术作品,那么在历史真实的中姜子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姜子牙是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也称为吕尚、吕望,别号飞熊。他复杂的姓氏和他的先祖有关,他的先祖本姓姜氏,曾是"四岳"(部落首领)之一,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在舜、禹之际被封于吕,因此从其封姓。关于姜子牙的具体故里还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山东省东部的日照、莒县一带。
姜子牙虽然出身显赫,但到商朝末年时家道早已没落。据相关文献记载,姜子牙曾做过屠夫、小商贩,曾"屠牛朝歌,卖食棘津",还有的说他是"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姜子牙曾经是赘入妇家的女婿,后因不善生计不妻子逐出家门,这在小说、影视剧中也有体现。
还有一些文献中记载,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曾经在商朝中担任过低级官职,后来因不满商纣王的暴虐无道而弃职,游说天下诸侯,但"无所遇",于是便隐居在渭水河畔。一次西伯姬昌在出猎前进行占卜,卜辞上说:"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三国志》中有有趣的记载:姜维等随天水太守马遵外出巡行,马遵听说蜀军已至而诸县应蜀,就怀疑姜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单独夜奔上邽。姜维等追至上邽,城门已闭,不纳,无奈只得投降诸葛亮。
姜维当时是被迫投蜀的,却谁也不料后来对蜀汉最忠心的竟然是这个降将!姜维初投诸葛亮,诸葛亮即高度评价了他“其人,凉州上士也”,辟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27。巧合的是,他俩都是27岁出山助蜀。粮谷是军之最要,这个任命足见姜维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和期望。姜维后迅速迁中监军、征西将军,可谓少年得志。与在魏国受到的冷遇和猜忌相比,诸葛亮如此厚待,怎么不叫姜维肝脑涂地?
诸葛亮很重视锻炼姜维,几度出兵,都把他带在身边言传身教,教授平生所学,使姜维深切感受到了诸葛亮公忠体国、鞠躬尽瘁的高贵品质,也使他的能力迅速提高。可以说,诸葛亮之待姜维,有师生之谊,也有父子之情——即使是亲生儿子诸葛瞻,虽诸葛亮去世时才八岁,但也未享受到这种待遇。
姜维是幸运的,遇上了“天下智绝”诸葛亮的青睐,历史给予了他广阔的舞台让他得以尽情挥洒一名智勇双全的将领的才情,最终青史留名;姜维又是不幸的——只为这如泰山般的相托遗言,北伐的重任渐渐压上了他的肩膀,致使他和武侯一样呕心沥血,把整个后半生义无反顾的交付给完成诸葛亮收复中原的夙愿上去了,死犹未已,让后人扼腕。
《三国演义》中说他是“九进中原”,实际姜维参与北伐,共计有十一次以上。他最大成绩是第七次,即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魏国毋丘俭、文钦反叛,司马师病死的那一次。姜维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王经众死者数万人。在诸葛亮手中,最好的也不过曾经是斩首数千人。但是,蜀军也受到了不小损失,硬碰硬的战法对国小民寡的蜀国是不利的。
次年的第八次北伐,是姜维迁大将军后的第一次,这时他已经54岁了,最宝贵的青春早已经逝去,而他却依然壮心不已。这次他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会于上邽。但胡济失期不至,姜维被魏国大将邓艾破于段谷,死者甚众。姜维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的第十次北伐,姜维率众出汉、侯和,为以逸待劳的邓艾所破,只得还住沓中。此时,蜀军多次徒劳无功,实力削减;而且宦官黄皓弄权,姜维只得在外屯兵,形势转为战略防御。但姜维的北伐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而且决战于魏地,蜀汉未受侵扰,就蜀汉弱小的综合国力而言,成绩也是优秀的。但对姜维的北伐,历来贬多褒少,直让人扼腕痛惜。
三路攻蜀。蜀国一旦停止进攻,魏军就不请自来了。蜀国四周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更加上魏军虽众,但多年以来从司马懿开始就有畏蜀如虎的“光荣传统”,一直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说灭蜀似乎是痴人说梦。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早欲仿效曹操当周文王,只是功业不显,所以计划灭蜀。但此时,唯独没有和蜀军交过手,不知道蜀军厉害的司隶校尉钟会赞成攻蜀。司马昭大怒,派主薄师纂威胁和蜀军打了多年交道的征西将军邓艾,不愿去的邓艾无奈才不得不奉命。
于是司马昭派十八万大军,其中邓艾率兵三万自狄道攻沓中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兵三万到武街绝姜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十万多自骆谷袭汉中,同时还虚张声势,假装做出造船欲攻东吴的模样。大军出发时,还有将军邓敦说蜀不可讨,被司马昭杀了祭军。
此时蜀国全国只有十万人马,在前线的不过五万左右。姜维得知消息后,上表刘禅诸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及阴平桥头,以防患于未然。但刘禅误听黄皓的胡言根本没有防御。
钟会自己率领大军直扑汉中阳安关,守将是傅佥和蒋舒,蒋舒本为武兴督,在位无功,被派去助傅佥守关,因此怀恨在心,见到魏军前来,就出城投降。胡烈乘虚袭城,傅佥战死。
姜维一听说钟会大军进入汉中,就率全军向汉中转移。诸葛绪的三万魏军早占据咽喉要道——阴平桥头,姜维归路被断。不料姜维不愧是诸葛亮的高足,他使用调虎离山之计,做出一副抄魏军后路的样子。诸葛绪果然上当,后退三十里。其实姜维只入北道三十余里,一闻诸葛绪北上,就立刻还军穿越阴平桥头。等到诸葛绪知道上当,还师阻截,蜀汉已经通过阴平桥头一天了。
姜维等退保剑阁,据险而守。此时魏军发生了第一次内讧,诸葛绪不愿听邓艾指挥而靠近钟会,不料正中钟会下怀,借口他畏懦不前用囚车送回,还兼并其军。钟会劝降姜维不成,就猛攻天险剑阁,但无法攻克,而粮食将尽,士卒疲惫,只好准备“高兴而来,败兴而归”打退堂鼓了。
不战而降。但是,邓艾偷度阴平景谷道成功!他自阴平道走无人之地七百多里,其地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邓艾带头以氈裹着自己滚下山谷,将士鱼贯而进。此时江油关守将马邈主动投降,蜀国令代理都护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之子)拒敌,可他不是占据险要拒守,而是与得到休养的魏军硬战,先胜后败,伏尸数万,诸葛瞻等战死沙场,其子诸葛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飞马冲入敌阵战死。
邓艾又一鼓作气攻陷雒县,“黑虎掏心”威胁成都,蜀国无险可守,刘禅在谯周等主降派劝导下决定请降,北地王刘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可贪生怕死的刘禅不纳。是日,刘谌哭于刘备庙,杀妻、子后自杀,左右无不涕泣。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李商隐《筹笔驿》)六神无主的刘禅派张绍(张绍竟然是虎虎生威的张飞次子!又一个虎父犬子!)和谯周等带着降书去请降。邓艾见天上掉下了“馅饼”,很高兴地接受了。邓艾一到成都,刘禅就忙不迭地率太子刘璿及群臣六十多人面缚抬棺来到邓艾的军门投降,被邓艾依东汉邓禹故事,承制拜为代理骠骑将军,蜀汉就此灭亡。
蜀汉的灭亡,为晋的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论功,邓艾是当之无愧的灭蜀第一功臣。
刘禅又派人去广汉郪县命令姜维等投降,姜维等得到命令,“将士咸怒,拔刀斫石”,但无奈只得到钟会军中投降。做为亡国之将,姜维仍不失真正武士的风采——“(钟)会谓维曰:‘来何迟也?’维正色流涕曰:‘今日见此为速矣!’”(干宝《晋纪》)钟会也很惊奇他的话,对他另眼相看。
蜀国余音
“象牙宝帐无言语, 从此谯周是老臣。”蜀国似乎已经灭亡,却还很精彩的挣扎了一下。
惊天巨谋。蜀国已灭,分赃不均的魏军内部却内讧又起。钟会是魏军总帅,却因姜维之故,劳而无动,几乎退军,而邓艾却夺取了大功。钟会是魏太傅钟繇之子,家世高贵,瞧不起卖牛娃邓艾;自己又称“武库”,却功居邓艾之下,论功行赏邓艾当了太尉,钟会只当了司徒(可叹的是,结果两人都没有得到任命书),虽然都位居“三公”,却是太尉压了司徒一头,钟会更加忿忿不平。
他本来就有不逊之志,欲图做第二个刘备,他的想法,他亲哥哥钟毓早就对司马昭说了。司马昭一代枭雄,岂会不知道钟会的厉害?但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为防万一,他带兵十万以支援钟会为名到了长安。
姜维利用钟会、邓艾之隙,决定拉钟会下水。他想先借钟会之手除掉邓艾,诛杀魏国诸将,再杀了钟会,尽坑魏兵,以恢复蜀汉。他还以密书给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对姜维的耿耿忠心,我们无法不给予高度的评价,但也只能说,一片热血流错了对象,流给蜀国尚可,流给刘禅实在是不值!
邓艾的性格有巨大的缺陷,一是被困难吓倒不敢攻蜀;二是在灭蜀后却自觉功高颐指气使,大吹特吹——“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遇上),故穷耳。”被有识之士背地里嘲笑。开始邓艾还能约束部下,但自从他得到重贿免死蜀人恨不能食其肉的黄皓后,蜀人为之侧目。
他甚至忘乎所以到不听司马昭的指挥,为了稳定降地局势,历来征服者都是不允许投降者再居原地的,可邓艾却说宜权停留刘禅在蜀,甚至他还越权定计“以为可封刘禅为扶风王”。司马昭得报大怒,派监军卫瓘警告邓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可是邓艾死不悔改,触动了司马昭最为敏感的神经,动了杀机。
钟会的父亲钟繇是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也非常出众,仿书只是雕虫小技。他利用司马昭对邓艾的不满,在剑阁拦截了邓艾的章表,并伪造了一封邓艾的奏章,语句悖傲,以激怒司马昭。他又毁了司马昭的回书,亲手作伪书以疑邓艾。
接着,又联络和邓艾不合的胡烈、师纂等,诬告邓艾欲图不轨,司马昭下诏派卫瓘捉拿邓艾。邓艾被捉时正梦周公,口吃的邓艾如梦初醒,“有口难辩”,仰天长叹:“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复见于今日矣。”可叹邓艾至死是糊涂鬼,不知道自己因何而死!
邓艾被捉送洛阳,钟会实力大增,野心勃发。他已经把伪降的姜维当作腹心,密谋复国的姜维撺掇他利用郭太后国丧之机大杀魏军将领。不料谋泄,钟会、姜维等全部被魏军所杀。姜维死后被剖,胆大如斗。钟会死后,邓艾的部下马上去追其囚车。但卫瓘怕对自己不利,就令田续在绵竹杀了邓艾父子。邓艾的死无非是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千古名言再增加了一个故事而已。
刘禅出丑。灭蜀后,司马昭为了稳定局势,分益州为梁、益二州,次年三月还把刘禅给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这个称号对刘禅来说倒是恰如其分的)。愿意跟随刘禅的只有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几人,其中谯周到了汉中就因病不能前行了。
郤正和姜维的关系不错,他与黄皓只是周旋并不阿附,前后经三十年,黄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郤正既不为他所爱,亦不为憎,所以一直官不过县令。在洛阳刘禅幸好有抛妻弃子的郤正相导,《三国志》称刘禅“举动无阙”,可是我们通过“乐不思蜀”可知全然不是因为刘禅是陈寿曾经的君主,所以良史陈寿也不得不忍住亡国的悲痛为他粉饰。
这时刘禅才慨然叹息,恨知郤正之晚。郤正天天在内朝,那时刘禅干嘛去了?所以我们不能不骂刘禅的该死,“船到江心补漏迟,书到用时方恨少”,怨天尤人的人,只配这种结局。
好死不如赖活。这样的“安乐”日子“安乐公”居然还过了七年,于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死于洛阳,终结了其“扶不起”的一生。
关于刘禅的故事还没有完。他一死倒是彻底的无忧无虑了,可历史还要戏弄一下他。作为匈奴人后裔的刘渊反晋,却尊蜀汉为先,还把刘禅追谥为“孝怀皇帝”(可惜无人承认)。历史老人的玩笑开得是越来越大了:匈奴人是刘邦的死敌,却由匈奴人改姓为刘来继承汉朝;他们也是榆木脑袋,尊谁不好,偏偏尊“二世宝”刘禅为汉怀帝?难怪这个朝代也是个只有十一年寿命的短命王朝!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张果老究竟活了多少岁? 张果作为"八仙"中年龄最长者,由此得名张果老。根据传说,他的年龄几百岁、甚至上千岁,以至达到扑朔迷离的程度。
作为八仙之一,张果老的传说在全国到处都在传扬,说到其年龄时,多是吹嘘到了与天同寿的地步了,那么作为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八仙人物中仅有的两位之一的张果老(另一位是吕洞宾)到底活了多少岁呢?通过史料分析,当在140岁左右(不低于130岁),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张果老之所以能"入选"八仙,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在于其"老",其实张果老本名张果,"老"乃后人对他的尊称,通过一个"老"字,我们可以看出张果老岁数之大,以至于后人传言其三千余岁,或曰与天同寿,这毕竟只是传说,如果从现有的资料来分析,张果的"老"其实是可以推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区间的。
张果老在开元年间去世当是没有争论的事实(当然也有少数传说其是出生在开元年间,但这种说法与史书记载有明显的出入,故不谈),史书和传说都说明张果老主要活动在武则天和开元年间,也有部分传说称其在贞观年间和唐高宗时期就曾被皇帝召见过,只是避而不见。
从传说中分析,唐玄宗最后一次见到张果老是在一次狩猎时,张果老劝阻玄宗不要杀了刚捕获的鹿,称其是当年汉武帝捕获后释放的鹿,距今已有852年。从那回山后不久张果老即仙逝,那么这一年当是哪一年呢?很遗憾,我们发现,汉武帝在位年间为公元前141年到公元前87前,加上852年正好囊括了唐玄宗整个在位时期,通过这则传说可以看出其有一定的可靠性,但我们却无法从中得知张果老的仙逝年限。
昔日张果老修行之山被玄宗赐为仙翁山,即今天河北邢台的张果老山,该山留有开元二十三年石碑(也有人认为是后人重造石碑,原石碑已遭毁坏),该石碑碑文被后人称为《唐玄宗敕封仙人张果记》,碑文有"开元二十三年..
....玄宗......遣通士舍人裴晤驰馹迎之,肩舆入宫,果试仙术"的记载(该记载在《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中也都有记载),可见开元二十三年张果老还在世,但细读该碑文会发现:该碑文是开元二十三年篆刻的,而记载之事也发生在开元二十三年,难道张果老还在世就已经被石碑列文记载了?由此推断,张果老仙逝之时间当在玄宗"遣通士舍人裴晤驰馹迎之"之后碑文记载之前,即当年就仙逝,时间是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既然张果老是在开元二十三年仙逝,那么要知道他活了多少岁我们就要知道其出生时间,那么出生时间到底为何时呢?
关于张果老的出生时间没有明确记载,如果硬要说有记载,也都是些传说,明显不可信,但张果老作为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不可能活到数百上千岁,更不可能与天同寿,那么张果老到底出生在什么时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