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自《思乡》的曲式分析报告】黄自思乡曲式结构

2017-06-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24年赴美国留学.曾在美国欧柏林学院攻读心理学,兼学音乐,获得文学学士.后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校专攻理论作曲,获音乐学士学位.1929年回

1924年赴美国留学。曾在美国欧柏林学院攻读心理学,兼学音乐,获得文学学士。后转入耶鲁大学音乐学校专攻理论作曲,获音乐学士学位。1929年回国,先后担任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教授、国立音专教务主任理论作曲教授。在歌曲创作方面,他以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段为基础,结合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写出了中国的艺术歌曲作品,并成为中国艺术歌曲的开拓者之一。

1935年11月1日,他发起创办了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上海管弦乐团。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不仅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作曲人才,而且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与音乐论著。黄自还创作了很多风格清新的艺术歌曲,其中《思乡》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突出表现了他的创作风格和个性。

黄自的《思乡》创作于1932年,当时正是中国政治腐败,外族入侵,国土沦丧……而这首歌曲就是在浅吟低唱中流露出作者浓浓的思乡怀旧之情。中国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习,因此歌词中的“***”是象征离别之意的。因此《思乡》带有明显的中国诗词吟诵风格。

此曲是带有前奏,过门与小结尾的二段曲式。第一段以写景,描绘春光为主,为后段作了铺垫。第二段是抒发思乡之情,情绪开始激动,伴奏织体加厚,反向进行,形成渐强效果。最后“我愿与他同去”,是第一段下句开始材料的拉宽,加上伴奏从上句末开始出现与歌唱重复,这样就使结束具有明显的再现因素。

全曲的结构接近带再现的二段式,主要体现在第二段上句较多的变化及不稳定与下句的再现。另外,第二段还有词曲结构“不同步”的现象,就是说三句歌词处理为两个乐句,这使得“满怀别绪”一句没有停顿,紧接“问花落……”,并且处理成了高潮。歌曲第一段“独自个凭栏无语”,“凭”字一处的伴奏部分运用了离调,这使得其在调性色彩上产生了对比。

包括歌曲一开始便是一个#F音,形成小二度的旋律进行,之后也多次出现了这样升高半音的旋律,增强了乐曲的色彩变化。在和声上,作者借鉴了20世纪的作曲技法。传统和声的音高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原则之一是以主和弦为核心,以协和和弦为主体框架,不协和和弦,不稳定和弦表现出一种依附性和必须解决的倾向,黄自善于运用和声手法表现歌词内涵意境,如在第二段“渺渺微波”一处,使用了一个六级的大七和弦,而且用力度较强的琶音奏出,这更加增强了迷茫惆怅的感觉。

还有从“惹起了万种风情”前的伴奏中,我们就感觉到了和声的紧张及不稳定,继而是各类连续的不同功能的七和弦(包括副属七和弦),形成了高低声部的半音反向进行,从而造成了情绪激动的效果,有力地配合歌词,使得将作品逐渐推向高潮。

和声,调式,调性的复杂变化,是20世纪和声对古典和声体系的一个重要突破。19世纪后期,印象派对和声音响色彩的探索创新,使作品在音色与紧张度方面产生了许多新奇的效果,从而大大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此外,《思乡》全曲的语言处理得非常生动,自然而且富于表情,是词曲完全结合的典范。

总体来说,这首艺术歌曲意义深刻,这个“故乡”不仅仅是指出生地,它更明确地指向了一种精神归宿,也就是“心灵的故乡”。心灵的漂泊无依,精神上的孤独和焦虑感在黄自的艺术歌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现出了对精神家园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