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杨昌济 教育家杨昌济怎么死的

2019-01-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蔡元培在杨昌济逝世后的挽联中写到:"学不厌,教不倦,本校失此良师".字虽不多,却高度概括了杨昌济的一代师风.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教育家杨昌济的相关资料吧.杨昌济(1871.4.21——1920.1.17),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1871年4月21日出生于湖南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后求学于岳麓书院,拥护康梁变法主张,参加南学会.不缠足会等组织.先后留学日本.英国,主攻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恰同学少年杨昌济 教育家杨昌济怎么死的1913年后回国任教于湖南

蔡元培在杨昌济逝世后的挽联中写到:"学不厌,教不倦,本校失此良师"。字虽不多,却高度概括了杨昌济的一代师风。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教育家杨昌济的相关资料吧。

杨昌济(1871.4.21——1920.1.17),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1871年4月21日出生于湖南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后求学于岳麓书院,拥护康梁变法主张,参加南学会、不缠足会等组织。先后留学日本、英国,主攻教育学、哲学、伦理学。

恰同学少年杨昌济 教育家杨昌济怎么死的

1913年后回国任教于湖南省第一师范等校。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先后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发表论文,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促成新民学会的成立。

恰同学少年杨昌济 教育家杨昌济怎么死的

参加筹备湖南大学,撰《论湖南创立省立大学之必要》。1918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葬于长沙县板仓。其一生以"欲栽大木拄长天"诗句明志。著有《达化斋日记》、《杨昌济文集》、《劝学篇》等,译有《西洋伦理学史》等。因世居板仓,所以杨昌济后来被人称之为"板仓先生"、"板仓杨"。

恰同学少年杨昌济 教育家杨昌济怎么死的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临终前曾致信好友章士钊(时任广州军政府秘书长、南北议和代表),推荐毛泽东和蔡和森,信中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后归葬长沙县板仓。因世居板仓,所以杨昌济后来被人称之为"板仓先生"、"板仓杨"。杨昌济的教育思想承接明朝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而来,又接收了西方泡尔生等教育家现代教育思想,提出了:知行统一,注重实践,反对空谈;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提出"立志、理想、爱国、殉国、勤勉、存诚、立功、勇敢、坚忍、贵我通今"等10方面内容;教育普及应与提高相结合;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反对赶时髦的留学之风;注重发现、爱护和培养人才,此乃"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洋为中用,反对全盘西化。

杨昌济子女:杨开智、杨琼、杨开慧。

杨开智,曾用名杨子珍,近代教育家杨昌济的儿子,革命烈士杨开慧的兄长,湖南沙县人。1921年就读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今中国农业大学),为该校社会主义研究小组三名创建者之一。1959年后曾长期因病休养。他是第五届全国委员,第三、四届湖南省委员(后被选为湖南省副主席)。

杨开慧(1901—1930),号霞,字云锦,湖南长沙板仓人,杨昌济之女。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的助手。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整整3年。

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她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随之被害。

在杨昌济的教育、培养下,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群体在成长道路上深受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杨昌济强调"博学、深思、力行"三者不可偏废,毛泽东等则认为"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

在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上,毛泽东等人接受了杨昌济的思想观点,认为: "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半壁的地位。

在经世方法与手段上,早期湖南党史人物群体也曾一度致力于教育经世。蔡和森认为:"胡林冀之所以不及曾涤生者,只缘胡夙不讲学,士不归心,影响只能及于一时。"因此,他不仅自己想当一名教师,而且提议新民学会会员中 "多出几个小学教师","造幼龄之小学生",他认为这是"远大之举",不可等闲视之。

总之,在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群体成长的道路上,杨昌济无疑是起了一个启蒙先师的作用。毛泽东等湖南早期党史人物群体的早期言行,无一不受深杨昌济的影响。如果说,毛泽东等人在早期实践活动中,致力于教育经世的探求是失败了,但是,杨昌济以"欲栽大树柱长天"为核心的教育经世的目的和宏愿却是成功了,他成功地培养了一批"柱长天"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