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世奎书法真品拍卖 [转载]津门书法家华世奎
华世奎,字璧臣,祖籍江苏无锡。清朝末期,曾在宫中任职。辛亥革命后居于天津,自署″北海逸民″,以卖字为生,一直到1942年卒于天津。
华世奎出身旧盐商家庭,四岁开始接受家塾启蒙教育。每天坚持练字不辍,其父要求甚严,偶见稍有懈怠,就拿烟袋锅往脑袋上敲。为了纠正执笔姿势,其父独出心裁地在他笔杆上放一枚铜钱,只要笔杆稍有倾斜,铜钱就会掉落下来。
据说,华到后来可在笔杆上放十个铜钱,仍能运笔自如,可见功力之深。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终成书法大家。宣统退位,华脱离官场返回天津靠卖字为生。为"天津劝业场" 题写匾额一事,最值一提。
民国十七年天津劝业场建成,德商买办高星桥派人找华求写牌匾。按当时惯例,凡有登门求字者,皆与帐房管事谈妥润格即可,华从不见求字的客人。但是高星桥派来的人却走进了华的书房,简明扼要地说明" 劝业场" 牌匾的尺英寸以后,遂叫人端来三百块现洋,客气地说:"区区润金,不成敬意。
"华淡然一笑,颔首将此事应允下来。当时,还没有影印、照排、放大的技术。主家要多大的字,书家就得写多大,像"劝业场"牌匾属于榜书。写榜书是非常见功力的,不好写。
事隔几天,华刚把牌匾写好,求字的人又送来二百现洋,面带难色地告诉说,因为一时疏忽,几乎贻误大事,劳烦先生在" 劝业场" 前再加上"天津" 二字。华听了心里很是不悦,吩咐仆人当即铺纸研墨,挥笔写就"天津" 二字。
寓居天津期间,华世奎对天津的文化事业十分关心,经他主持的有″崇化学会″、″国文观摩社″、″城南诗社″等文化团体,并长期作文庙主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在做人方面可谓楷模,在他身上体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他是清朝遗老,但当伪满洲国成立时,有人劝他参与,他说:″掌柜是旧人,字号改了,可以不必。″ 华世奎的书法,真、草、隶、篆诸体,无有不精。早年就学于杨香吟先生时,曾用小篆写一条幅″人乃寿,诗正而葩″,用笔流畅、刚劲,深受杨先生赞赏。
后又用隶书为李抟霄先生写过一府门大匾″望重词林″,用行书题款,气势雄伟,很有《鲁峻碑》的神韵。但最能代表华世奎先生书法风格的要算他的楷书作品,出于颜而有自己的风貌。
三十岁后,他为进一步发展颜体书法艺术,对钱南园的书法又下了一番苦功。因为年代较近,容易看到一些钱南园的墨迹真品,认为在字形骨架上很得鲁公书法的神韵,值得自己借鉴。同时他还注意到了另一位学颜的大家--苏东坡。
东坡在颜的基础上,集众家之长加以字形结构上的极大变化,最后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貌。 这些学习收获,为他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准备了必要条件。以后他在学习颜真卿″屋漏痕″笔法的同时,又从怀素、黄庭坚的行草颤笔中得到了用笔的暗示,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开扩了思路和眼界,再加上金文笔道相交处那种特有的圆润感,都被他广集博采。
如果说四十岁前是他学习古人的准备阶段,那么五十岁后他便潜心经营致力于书法的创造了。
通过博采众长,吸取了篆隶和颜真卿的厚重笔道、钱南园的骨架和力感、苏东坡的字形结构和草书中的颤笔,形成了一种结体敦方,用笔圆转,具有一种深遒而内含俊美的艺术风格。 华世奎所处的时代,正是清朝与民国交替的时期。
当时的华、孟、严、赵是天津的四大名家,其中严范孙老先生是写折卷的名手,赵幼梅先生专工苏字,唯独孟广慧先生博览众长,各体皆能,仿人书法可谓一绝,才思横溢,性格开朗,书法在当时的影响也很大。
有评者云:″孟广慧的字有人无我,华世奎的字有我无人。″由此可以说明华世奎先生的书法在当时已写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再加上他的书法功力之深,为当时的许多书家所折服。
华世奎每作书,或写条屏,或写碑文,都先慎思应书之字的结构和整个书件的章法布局。很讲究字与字之间和整个作品的布白,重虚如重实,计白当黑,把空白也看成是字,理出黑白错综之妙曲。尤其写到细微小节处,更是凝神静气,丝毫无草率之感,一顿一挫轻如蝉翼,重若崩云,刚柔相间,厚重有力;一提一按富于节奏的韵律之美,写出的字潇洒自如。
他在用笔、用墨上,喜用羊毫大楷,饱蘸浓墨,由于他幼年练就的腕力和臂力功夫,一点一画笔有千钧,其弩笔犹如苍松翠柏,挺拔厚重。每作书时,竖笔平腕,行笔、住笔皆出中锋,力追于法度,端严之中求灵巧之变,肥不臃肿,瘦不纤弱,举重若轻,变化生姿,拙中藏巧,巧中又寓拙,一股书卷之气飘然而出。
如他在六十五岁写的《朱子治家格言》帖就显示了这些特点,可以说这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他在书法艺术创作高峰时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