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贤经典电影 侯孝贤电影全记录
在我获邀赴港参加浸会大学举办的侯孝贤导演大师班之前,对这位台湾电影大师的过往做一个小小的总结。篇幅所限,每部电影,点到为止。
1980年的《就是溜溜的她》,是侯孝贤导演生涯的开始。那时候,台湾新电影运动还未兴起,电影界流行琼瑶阿姨式的浪漫爱情风,初出茅庐的侯导也步此后尘,选择了当红的凤飞飞和钟镇涛,大打爱情牌。主题虽然是陈腔旧调,但影片中已经透露出侯孝贤后来质朴、写实的风格,比如对传统爱情片不食人间烟火气息的调侃。
一年后的《风儿踢踏踩》,依然让凤飞飞和钟镇涛担当主角,延续了处女作的风格,侯孝贤继续嘲讽着主流电影中的虚假爱情。
《在那河边青青草》(1982),男主角依然是阿B哥,女主角换成了民歌手出身的江玲。虽说这片子实在是没什么看头,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影片的叙事上也可以窥见侯孝贤影片一贯的忽略明确的叙事主轴、放弃戏剧化叙事的风格。
从1983年《风柜来的人》(《ALL THE YOUTHFULDAYS》)开始,侯孝贤和朱天文组成了一个无敌组合,可以说,这才是侯孝贤电影的真正开始。这也是1984年第六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
侯孝贤这样说:“我会拍《风柜来的人》,是因为我去澎湖风柜探王菊金的班。在公车经过风柜时,我感觉非常特别,于是在风柜下车,在杂货店中看到小型的撞球台,一些人在那儿打着撞球,就是在那时候有了拍《风柜来的人》的构想。
因为《小毕的故事》是改编自朱天文三百字左右的短篇小说,于是有机会便和她聊起来,由于当时她对电影还是新手,所以也只是随便地聊,并没有聊到电影题材的问题。后来找了她写故事,于是她介绍了沈从文的自传给我,其实我对内地小说并不熟,但我看完沈从文的自传后,感觉沈从文虽然写的是自传,但他的观点是俯视而客观的,于是我在《风柜来的人》中就想用这样一个客观角度去拍摄。
但是在电影中如何达到所谓的“客观角度”呢?我对如何在文字与影像间转换并不是很清楚,我记得只是常要求摄影师陈坤厚镜头要摆远一点,然而有时候在朦胧模糊之际反而创作能量是最强的。”
而朱天文的小说是这样结尾:潮岸不知伸向何方。他们亦将是,其去未知。谁又不是,其去未知呢?即使经过了一个或者更多的十七岁,我们就真的能看清楚去的路吗?
1983年,台湾新电影刚刚起步,那一年陈坤厚拍了《小毕的故事》,杨德昌拍了《海滩的一天》,侯孝贤在这一年也很忙,他把乡土文学作家黄春明的三部小说(《儿子的大玩偶》1968、《苹果的滋味》1972、《小琪的那一顶帽子》1974)融入了一部三段式的《儿子的大玩偶》。
拍摄于1984年的《冬冬的假期》,在第二年获得了第三十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奖、瑞士第三十八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特别推荐奖和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情片奖。在那年夏天,冬冬带着妹妹回到了乡下阿公家,以孩子的纯真视角审视着那个奇异的大人世界。
《冬冬的假期》折射出来的孩子与成人之间的距离,被影像巧妙地缩小了,很多让大人很无奈的事情,在孩子眼中其实虽然不解却也承认。台湾新电影中对于人性美好的纯朴和追求的执着,甚至一直延续到了2000年杨德昌的《一一》。
1985年的《童年往事》,前面有一篇文章说的太多了,就不啰嗦了。这个片子让朱天文在1987年获第二十二届金马奖原著剧本奖,同时还是第三十七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特别奖,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非、欧、美洲最佳影片奖。
到了1987年,凭借《尼罗河女儿》,侯孝贤获得了当年意大利第五届都灵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可是却因为其夸张的长镜头和很不像侯孝贤的都市气息,被人们刻意的排除在侯孝贤电影之外。
1989年《悲情城市》里有我喜欢的梁朝伟,那时的他还是个青涩小生。这部片子当年获得了二十六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和第四十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两项举足轻重的大奖。侯孝贤以静默的长镜头不动声色的直面动荡年代,虽然散发着超然事外的冷静,却也能看出一颗赤子之心。
《戏梦人生》(1993)是布袋戏大师李天禄的传记电影,让侯孝贤一举捧得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值得一提的是,詹宏达做的电影音乐相当出色,很有些旧台湾的味道。
1995年的《好男好女》之中,交杂着日语、国语、闽南语甚至潮州话。侯孝贤说,在这部影片之前,他对女性是不了解的。这次两个时空、两个女人的爱情是侯孝贤第一次用尽全力去刻画女性形象。
1996年《南国再见,南国》,这是侯孝贤电影中故事性比较强的一部,表现了对去国怀乡的苦楚。步入九十年代中后期,侯孝贤电影的表现时间跨度越来越大。
和《好男好女》一样,《海上花》的上海话、苏州话、粤语也是够让北方人难受的。和后期我们相当熟悉的《最好的时光》的第二段一样,《海上花》中没有过多的外景,在室内有些昏暗的灯光下,展示着外表优雅从容的女性心中的不安全感,那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
进入了新千年,侯孝贤在2001年带来了《千禧曼波》,这是他和舒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这部片子中,高捷是个意外的惊喜,虽然他常常是个被忽略的角色。侯孝贤的画面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世纪末情节就这样烙在这样一群有些边缘的年轻人身上,或许这正是后来《最好的时光》中“青春梦”的前奏。
2003年的《咖啡时光》据说是侯孝贤向偶像小津安二郎的致敬之作,也是我最想看的侯孝贤电影,很可惜,一直没找到。于是找到了一青窈的演唱的主题曲。
然后就到了2005年,舒淇和张震上演了三段《最好的时光》。这是侯孝贤对自己过往电影生涯的一次总结。也写了很多次了。用淡淡的影像风格,将看似没有关系的三个故事——1966年的恋爱梦、1911年的自由梦和2005年的青春梦,如章回小说般在时空上串联起来。
“恋爱梦”充满了少年式的纯真与期待;以默片形式出现的“自由梦”,不仅暗含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哀伤,还体现了导演的爱国情怀。为此,字幕中他特别选用了梁启超1911年访台留下的诗句;“青春梦”与前两段形成对比,则透露着新一代青年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改变。
2007年《聂隐娘》……
花了一晚上时间写完了以上文字,只是我对他的电影的一点小小的看法,或许很不成熟、或许很不专业,一切只待在香港与侯孝贤面对面之后,再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