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辉个人资料 “高级农民”陈志辉
一双黝黑且布满老茧的手,手的主人陈志辉是一名从事玉米科研的研究员,长期下乡、下田的工作性质,让他这个已有二十余年"知识分子"标签的博士黑了脸,弯了腰,连走起路来的样子都像极了农村里躬耕了大半辈子的老大爷。
在做"农民"上,工作32年的陈志辉已经十分出色。他不仅培育出8个具有抗旱、高产等特征的玉米新品种及研究出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还经常下乡培训指导农民如何种植玉米,给一些"出问题"的玉米"看病"。就这样,这位中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成了一名货真价实的"高级农民"。
100元钱
农村娃"变身"知识分子
"非常感谢一直支持我读书的父母,还有培养我的国家。"在谈到如何从农村孩子"升级"成知识分子时,陈志辉真挚地说。原来,他家里有七兄妹,为了支持他读书,父母没日没夜地干农活。为此,他也十分努力,学习常常不分昼夜,在高考还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他在1982年一举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
得知国家将负担他大学期间所有学费,并且每个月还会发放生活补贴,他开心极了。开学后,他拿着大包小包来到学校,"一个学期下来,只要交十多元的课本费,衣食住行所有开销加在一起不到100元。"就这样,陈志辉安安心心地在学校开启了自己的学习生涯。
农业专业就是学种田——这是许多人的看法,就连陈志辉的母亲也曾发出"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就去学种田?"这样的疑问。对此,陈志辉哭笑不得,他说:"农业专业不是简单地学种田,里面涉及到很多深奥的生物知识,学起来并不容易。"
陈志辉和玉米打了近半辈子交道。"这个专业很辛苦,要能下田,还要能在实验室里操作高精度的仪器,对知识的覆盖面要求特别高。"他想过放弃,直到一次次下农村的经历,才让他明白农业专业的重大责任。
"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一次干旱,湖南大部分地区的玉米几乎颗粒无收,农民辛苦劳作一年的成果前功尽弃,那些农民就在玉米地里望着低矮、光秃秃的玉米秆发呆。" 陈志辉看到这一景象,心里五味陈杂。他深深体会到农业是关系到千千万万农民收益,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吃饭的大事。"我一定要找到能抗旱、高产的玉米种子!"陈志辉在心里暗暗起誓。
10年时间
"下田农民"收获湘康玉2号
为了培育出优质的玉米种子,陈志辉带领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下,开启了"抗逆高产耐瘠薄玉米新品种培育"项目。"想要培养出优质的杂交玉米种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光是给玉米授粉这一简单的工序,背后就有许多讲究。
"陈志辉告诉记者,到了最佳时间段,他们团队会全员出动对玉米进行人工授粉。授粉前,他们需要加班加点将十余亩地10000多个材料的雄花与雌花套袋套住;等到早上8点到10点之间,露水干了,雌花穗抽出1~2厘米时,再将开放散粉的雄花花粉敲打下来,授到雌穗的玉米须(花丝,柱头)上;最后再夹好袋口。
在玉米授粉期间,陈志辉每天要为近万株玉米完成这一程序。"玉米人工授粉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每一株玉米都要经过这一过程。"在玉米田里长时间直立工作的陈志辉,常常累得弯不下腰。而这必不可少的人工授粉对于整个实验来说,只是一道再简单不过的工序……
"做农作物科研和做农民差不多,农民忙着做农活的时候,我们也在试验田里播种、施肥、授粉、收割,一刻都不得闲。"等好不容易到了农闲的时候,陈志辉的团队又忙着收集、分析数据,学习最新知识。这些辛苦对于他来说并不算什么,让他苦恼的是由于气候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的影响,湖南一年最多只能进行两次试验。为此每年11月份,他都会去热带季风气候的海南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以求增加一次试验机会。
经过十年的努力,陈志辉终于成功培育出优质高产抗旱玉米杂交种湘康玉2号,一亩地的产量可以增加到600多公斤,这是他迄今为止最为骄傲的事。"农作物想要出成绩没有五六年的试验是不可能的,加上后期试验推广以及评定时间,最快也需要九年时间才能培育出一种新品种。"只有长时间的摸索与坚持,才能换取胜利的果实,但对于有着"丰收梦"的陈志辉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800公斤
"高级农民"的丰收梦
农业是传统产业,它的收益远不如新兴产业以及第二、三产业的利润可观,因此很多农村出现 "撂荒"情况。"现在,玉米从地里的收购价只有八、九毛钱一斤,一亩地除掉人工等成本才挣一两百块,久而久之很多农民就不愿意种地了。"陈志辉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已经成了粮食进口大国,中国自己生产的粮食已经无法满足千家万户的需求。
"每亩地多增产100kg,农民就可以多收入近200元,我要是能培养出一亩地可收获800kg的新型玉米种子该多好呀!" 提高农民的收益,是54岁的陈志辉一直以来的心愿。 为此,沉溺于玉米研究的他,又发现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是降低成本、提高收入的根本出路。
为此,他与相关农机企业一起开展了宜机品种筛选与选育,开展适于我省玉米机械化生产的农机选型与配套研究。如今,他指导的安乡、南县等玉米实验地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
为了实现自己的"丰收梦",陈志辉经常下到各个村里为农民做培训,讲解种植玉米的相关知识以及技巧,并为种植新型玉米种子的农民们提供一系列的"售后"服务。"如果出现玉米产量少、质量差等问题,我们都会去到实地考察,找到问题症结,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
如今,年过半百的陈志辉还经常穿梭在各个试验田之间。"国家培养我不容易,得做点什么才对得起国家和人民,只要我一直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实现我的‘丰收梦’!"陈志辉眼神坚定地看向窗外那片绿油油的田地……
人物名片
陈志辉,博士、2级研究员,原湖南省作物研究所副所长、党总支书记,现任国家农业产业体系湖南高桥玉米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玉米专业委员会主任,湖南省作物学会理事、副秘书长,国家核心期刊《玉米科学》编委,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玉米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省丰收计划项目,育成湘玉2、3、5、9、12号,湘玉超甜1号,湘糯玉2号,湘康玉2号等8个玉米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