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浩作品风格 《疯狂的外星人》宁浩改编刘慈欣不改荒诞风格
由宁浩执导的“疯狂系列”第三部作品《疯狂的外星人》在京召开“疯狂十二年”发布会,宁浩和原著作者刘慈欣,演员黄渤、沈腾、徐峥、邓飞等亮相现场,为影片大年初一的全国公映预热。
发布会伊始,黄渤、沈腾同“二手玫瑰”献唱电影同名主题曲。两位主演分别以青岛话和东北话演唱,浓郁的家乡味道和风趣口语化的唱词,在“二手玫瑰”标志性的“土摇”旋律配合下,掀起了发布会的第一个小高潮。问起宁浩导演选择“二手玫瑰”的原因,他笑称,“般配,跟电影很契合”。“二手玫瑰”主唱梁龙表示,这首歌的核心词“应该是有时尚元素的,还有加上土摇”。
从《疯狂的石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观众终于等来“疯狂系列”第三部《疯狂的外星人》,对此,宁浩说,自己的心情很“平静”,“通过我们跟所有的主创、演员包括跟刘老师的合作,我们做到了再向前走一步,既然觉得做到了,我就很平静。”
自2006年《疯狂的石头》首度参演宁浩作品,到《疯狂的外星人》第七次合作宁浩,堪称宁浩电影“钉子户”的黄渤幽默地说,“想当年我在《疯狂的石头》里进入了下水道,这次不一样,这次是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从作品内容上还有所加的新元素,或者制作工业体量上都有了一个不一样的提升。”
相比之下,沈腾只在此前《心花路放》中客串过宁浩的电影,这次是正式合作。他笑着抱怨:《黄金大劫案》,我去试戏了,结果被拒,一直耿耿于怀,就是因为我看上去比宁浩需要的角色长了几岁。好在通过努力和表现,导演毅然决然觉得这部应该是沈腾了。
徐峥也来到发布会现场,有意思的是,徐峥透露自己这回在《疯狂的外星人》中饰演“外星人”。“其实我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演,之前的宣传一直是铺垫。”他笑着说道,自己很愿意加入这个工作,“我的工作量比前两位少很多,我真的是在一个棚里面基本把我所有的表情都抓取出来了。”最关键的是,他也不知道演出来最终的结果是什么样的。
徐峥还幽默地说,“疯狂系列”里面不能没有他,“如果我的戏太多了其他演员没有办法摆平,但我作为虚拟角色可以让大家都满意。”对于这一点,黄渤很认同,“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看到外星人,看到徐峥,我没有什么心情上的波澜,因为形状很相似,觉得特别好。”
延伸
电影中飞船非常规造型设计“很惊艳很震撼”
《疯狂的外星人》是根据刘慈欣的小说《乡村教师》改编而成,讲述的是耿浩(黄渤饰)与一心想发大财的好兄弟大飞(沈腾饰)经营着各自惨淡的“事业”,有一天一位“天外来客”意外降临,打破了二人平静的生活。很快,神秘的力量派出了得力干将在地球搜查外星人行踪。当耿浩发现真相后,心生恐惧,急切地想把外星人送走。一场啼笑皆非的跨物种对决由此上演。
宁浩回忆,9年前看到刘慈欣的作品,就停不下来,一部接一部看了刘老师所有作品,当时有一个冲动,希望拍一个跟刘老师有关的作品,最后选择了《乡村教师》。放在手里一直想找一个切入点,但非常难,“结果一找就找了八年,现在终于把它完成”。
而刘慈欣对于宁浩的电影也赞不绝口,他回忆,在见宁导之前,就看过《疯狂的石头》,“我记得还是在四川山区公路上,在一辆汽车上晃着看的,就很喜欢,看完电影之后,我就知道宁导是有能力拍出中国特色的科幻电影的。”2009年见了宁导以后,刘慈欣发现他除了拍此前黑色幽默的电影外,还对大自然、对宇宙、特别对宇宙与人的关系有着很广阔,很深刻的看法,“我觉得他要拍《乡村教师》的话,可能是一个机会。”
现场还特别展示了电影中宇宙飞船的设计草图,非常规造型设计意在致敬《三体》中的宇宙探测器“水滴”,刘慈欣赞叹道,“很惊艳、很震撼,这个飞船的画首先给人一种陌生感、一种疏离感,一看不是人类技术的东西。”电影有很多特效场面,而且是生物特效。
宁浩透露,这是所有特效当中要求最高的,“现场拍摄最大的挑战在于没有对手,实际上是进攻的场面,要在想象中完成对手戏,三个角色都得是统一的,最大挑战是两人对于对手的想象。”黄渤接着解释,这次是跟十几个外星人一起演戏,虽然之前有些沟通,但是外星人具体的样貌、表演节奏和动作幅度是怎么样的,事先都要设计好,演员再做出相应的反应,包括追赶、交流等等,“戏里面呈现的要跟导演想象的吻合,不能太天马行空,这个过程有一些需要克服的难题。
”
刘慈欣说,自己是科幻迷,科幻小说看得多了,自己脑子里有想象世界,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但自己在文字上感觉有点软弱无力,“文字表现科幻很困难,我整个创作都是一个挣扎的过程,挣扎着用大段的文字把自己想象的东西表现出来,最后都不成功。我认为影像是科幻最终的归宿,今天宁导和他的团队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还是十分感谢的。”
宁浩对刘慈欣的渊博也很佩服,“他是我认识所有人当中最具备科技知识的人了,我生活中有什么困难先问问他。他的作品不仅仅有本土化的特征,想象力非常广阔,而且有非常特别的价值观。我发现在《乡村教师》当中对现实和博大的宇宙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有荒诞性的,所以电影保留了原著的这个荒诞性,从这个出发点开始进行再创作。” 本报记者 王金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