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汤晓丹 汤晓丹(福建华安籍电影导演)
汤晓丹童年时侨居印度尼西亚,十岁随父回国。1928年在厦门集美农林专科学校学习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学籍。后去上海,1931年入 天一影片公司任布景师,次年任导演 。先后导演戏曲片《白金龙》、故事 片《飞絮》、《飘零》等。
1934年后 在香港执导影片《翻天覆地》、《金 屋十二钗》等,揭露社会黑暗。抗日 战争爆发后,导演抗日影片《上海火 线后》、《小广东》、《民族的吼声 》等。香港沦陷后,拒绝日本占领军 合作拍片的要求,潜往重庆。
抗日战 争胜利后回上海,拍摄了揭露国民党 腐败统治的《天堂春梦》等影片。建 国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相继导演反 映革命战争和人民解放军战斗生活的 影片《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 、《红日》、《南昌起义》等。
其中 《渡江侦察记》于1957年获文化部19 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并获个 人一等奖。1979年导演的《傲蕾·一 兰》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19 83年导演传记片《廖仲恺》,真实地 展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历史画 卷,成功地刻画了廖仲恺的银幕形象 ,1985年获第五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
为了追思悼念电影导演汤晓丹[1] ,特此建立网上纪念馆。
汤晓丹创作风格编辑
汤晓丹这样的性格,也使得汤晓丹的电影艺术创作无往而不胜,因为他善于察纳方汤晓丹与妻子蓝为洁家意见,充分考虑上级、片商和观众的需求,在创作上从不自我膨胀、先己后人,因此他的影片总能在市场和票房上赢得成功。含蓄内敛,不事张扬的个性,甚至还渗透到汤晓丹刻画人物、营造氛围的电影声画技巧当中,使他善于用一种含蓄隽永、细致入微的精精致笔触,来触发人们微妙的心理律动。
影片《天堂春梦》的男主人公是一位建筑工程师,抗战胜利之后,他随复员队伍回到上海,却无法像那些贪官一样拿金条去顶房子。一个修建安居广厦之人,到头来自己却居无定所,可见世事的悖谬与不公。这时,影片出现了这样一个细节:男主人公看到窗台上爬过一只蜗牛,不由得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悲哀处境:蜗牛尚能背负着自己的家,独步天下,而我们这些以建筑为生为业的人,何处才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2]
汤晓丹拍摄见长编辑
建国以后,汤晓汤晓丹丹素以拍摄军事题材影片见长,这位从未侧身行伍的布衣导演,却被人们冠以“银幕将军”的美誉。主要原因乃是由于汤晓丹尤其擅长刻画战争环境中的人情与人性,以人的情感和人的心灵柔化了战争的残酷和坚硬。
50年代初,汤晓丹拍摄《渡江侦察记》的时候,军事题材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能向观众展示战争残酷的一面。但剧情中有一处情节,正要表现战士吴老贵为掩护战友而英勇牺牲场面。怎么办?汤晓丹并没有被难倒,他为人物精心配置了一个重要道具——一只酒壶,在前面的剧情中做了充分的铺垫,不时让人物把酒壶拿出来嘬上两口。
等到拍吴老贵牺牲的场面时,汤晓丹便拿这只酒壶来大做文章。我们在银幕上丝毫没有看到吴老贵中枪倒地的动作,但是我们看到那只酒壶被抛在了杂草丛里,瓶口张开,几滴残酒从中汩汩涌出。
这个镜头,用一种看似不经意的镜头语言,向观众传达出一种“物是人非”、“睹物思人”浓郁诗情。可谓不着痕迹,尽得风流的神来之笔。汤晓丹在不触犯战争片禁忌的前提下,含蓄地完成了对牺牲的情感渲染。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渡江侦察记》一片大获成功。据当时的统计,这部影片在全国上映周期长达半年之久,观众人数多达1733万人次,创下了1954年国产片的最高观影纪录。[3]
汤晓丹创作之路编辑
1933年,身为天一影片公司布景师的汤晓丹,意外得到一次执导影片的机会,拍摄了自己的处女作《白金龙》。这一机缘看似偶然,实际上恰恰得益于汤晓丹避高趋下的谦和个性。《白金龙》原是一部由粤剧名家薛觉先与夫人唐雪卿合演的地方戏,因为广受观众欢迎,薛觉先便决定把它交由天一公司拍成电影。
原计划由天一老板邵醉翁亲执导筒,没想到开拍之前却临时走马换将,将毫无电影拍摄经验的汤晓丹从幕后推向台前。个中原因,一来是因为汤晓丹是天一公司唯一会讲粤语的人,语言上的优势便于他把握汤晓丹剧情脉络,与演员充分交流;二来,也是更为重要的理由,邵醉翁私下担心薛觉先性格耿介,不好合作。
于是便把为人厚道、寡言不争的汤晓丹拉来顶缸,以求避开薛觉先的锋芒。
结果影片在南洋市场一炮打响,据说为天一公司挣到了一百万的票房。客观上讲,影片的成功应首先归功于原作扎实的观众基础,同名舞台剧早已在市场上经过千锤百炼,更加上薛觉先、唐雪卿等名伶加盟,影片大卖原也是水到渠成。
1934年初,汤晓丹从天一公司手上接到影片《一个女明星》的拍摄任务。他看过剧本,并不喜欢,本想婉言谢绝,但考虑到“如果没有巧妙的借口,日后只能受老板的冷遇或赐予一双小鞋”,于是“迫于生活、迫于权势”也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为此,日后的汤晓丹还颇为感叹,觉得自己“没有沈西苓为了《女性的呐喊》宁可卷起铺盖离开天一那样的魄力”。
汤晓丹之所以能历经千难万险始终屹立不倒,恰与他这种直而不挺,曲而不挠的性格大有关系。特别是解放以后,电影界政治气候始终阴晴不定,多少才华横溢的艺术家都难免折戟沉沙,在历次运动中断送了大好前程。而汤晓丹却能一一涉险过关,一路走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他性格的胜利。
早在建国初期,汤晓丹参加了一个为旧上海电影工作者举办的学习班。在这个班上,他就曾暗下决心“绝不提出自己喜欢搞什么题材,只要组织交下的任务,我就兢兢业业去完成”。事实上正是如此,汤晓丹建国后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来自厂方分配的任务,而很少出自他的自主选择。
即便如此,汤晓丹的创作生涯中依然风波不断。我粗粗统计了一下,仅从60年代中到80年代他退休这段时间,汤 晓丹已经开始着手创作,中途却不得不奉命放弃或停拍的影片就多达8部之多。比如说1980、1982年,汤晓丹因奉命拍摄《南昌起义》和《廖仲恺》,而不得不分别放弃了《肥水大战》和《望断天涯路》的筹备。
后面1984年的《宋庆龄》,1986年的《末代皇帝》,1987年的《布衣老帅》,以及1988年的《官渡之战》等几部他想拍的影片,也因种种原因导致半途而废。
汤晓丹的委曲求汤晓丹全,隐忍谦让,又决不是毫无原则的软弱和妥协,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汤晓丹从来都不含糊。正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1941年,香港沦入敌手,日本占领军曾经想利用他这个卖座的金牌导演,拍摄一部美化他们侵略行径的影片《香港攻略》。
在此关头,汤晓丹就能坚守民族大义,绝不委身事敌,最后他不得不在朋友的帮助下化装潜回广州。1943年,汤晓丹在武汉“中制”落脚,厂方曾动员他加入国民党,以便他们从容调配,也遭汤晓丹婉言谢拒。这些事例充分说明,汤晓丹绝不是一个唯唯诺诺,只知一味逢迎,为偷生而苟且的碌碌之辈。相反,他对是非曲直、人心向北早有自己清晰的判断。
汤晓丹人物影响编辑
1910年农历2月22日,一个婴儿出生在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云山村的一个山村。时光流转、逝者如斯。整整一个世纪之后,当年呱呱坠地的婴儿,如今已经走过漫漫人生征途,步入百岁高寿之年。这位人瑞,就是被人们誉为“金牌导演”和“银幕将军”的著名电影导演艺术家汤晓丹。
中国有句古话,叫作“仁者寿,生理完也”,意思是说,只有那些心底善良、道德高尚的人,才具备长寿所需的身心条件,才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这句话就像在说汤晓丹,因为他正是这样一位宅心仁厚、有容乃大的世纪老人。
老子《道德经》中也有一句话,叫作“上善若水,在能处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导演和出演的经典电影(10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最高的“善”就像流水,养育了天地万物,却永远虚怀若谷,避高趋下,不与万物争锋。正因为它与世无争,因此天下也就没有什么能与之抗衡。这句话也像是在说汤晓丹,因为汤晓丹正是这样一位高风亮节、与世无争的上善长者。
拍电影是一项团队合作,它有别于其它以个体为单位的艺术创作。从事个体创作的艺术家,个性可以张扬一些,自我一些,甚至乖戾一些、孤僻一些也不足为奇。有时这种个性不但不会妨碍创作,还可给创作带来源源不断的激情和灵感。
可电影不同,电影要求它的参与者必须善于合作,善于协调矛盾,善于对话沟通,善于推己及人,善于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团队的凝聚,才能保证创作的完成。汤晓丹性格忠厚踏实,为人内敛谦和,似乎命中注定这一生就应该坐在导演椅上度过。
汤晓丹人物评价编辑
晚年影视界活动(6张)汤晓丹的生命,无愧于中国电影。但是汤晓丹却认为,他的银色旅情中,都是众人出力才完成艰巨任务。让汤晓丹时时深深怀念的是与他长期以来合作的伙伴们。如果没有那么多演职员的鼎力相助,完成那些高质量的影片是不可能的。对他们,汤晓丹念念不忘。画家汤沐黎、指挥家汤沐海,这两位公子,也是汤晓丹的骄傲。他们在国际的荣誉,使中国人的光荣簿里又增添了浓浓的两笔。汤晓丹常常思念身在海外的孩子们。
在2004年第13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年届95岁高龄的著汤晓丹先生荣获中国电影家协会新设立的“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人。
汤晓丹
作为一名导演,汤晓丹是以自己的良知感召着大众,并以艺术的方式呼唤民心。三十年代,汤晓丹执导的《飞絮》获得成功后,他畅谈体会:“以正确的意识鼓励大众向合理的社会生活前进。”简单的一句话,渗透出一个电影人的责任。有人探究汤晓丹的成功,感觉正是他自觉和自愿地告别过去,从头学起,使他比别人更为顺利地完成心理转换,并更为迅速地适应了新的创作环境和新的创作方法。
“电影是我的生命汤晓丹,我爱我所选择的电影道路。”这是汤晓丹导演在电影道路上跋涉长达70年之后,说出的无悔心声,也是他作为一个电影人的真实写照。
2004年9月,第24届金鸡奖评选揭晓。这届金鸡奖特为导演汤晓丹设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上,大屏幕上再现了汤导的多部优秀作品,现场三千多名电影人和观众用掌声表达了对这位艺术家的敬重。蓝为洁代替丈夫领取奖杯时转述汤晓丹导演的话:“即使我以后不能做电影导演了,在摄影棚做个场工还是可以的。”
2004,恰逢汤晓丹95岁,央视名牌栏目《电影传奇》特地为他送来花篮,上书“九五之尊伴中国电影百年,甲申殊荣属金鸡大奖首座”,道尽了汤晓丹对中国电影的巨大贡献。作为荣获“中国电影终身成就奖”的第一人,汤晓丹的名字将永远载入中国电影史册。
汤晓丹主要作品编辑
汤晓丹家人介绍编辑
汤晓丹的夫人蓝为洁女士为中国电影剪辑师,生于重庆。1944年高中毕业汤晓丹与儿子汤沐海、汤沐黎在一起后进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技术科。1946年随厂迁回上海。1952年在上海翻译片组任剪辑。1957年调江南电影制片厂。
她参加剪辑的影片中,《苦恼人的笑》、《南昌起义》获政府奖;《巴山夜雨》获政府奖和金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城南旧事》获政府奖和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并获最佳剪辑奖提名。《廖仲恺》获政府奖和金鸡奖最佳导演奖。1984年退休后,至今参加了《徐悲鸿》、《传奇夫人》、《杨家将》等近千部集电视剧的剪辑指导工作。
汤晓丹的两个儿子汤沐海、汤沐黎是优秀的指挥家、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