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钢的老师 建筑学 一个好的老师有多重要?我们有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
一句话概括中心思想先:不管谁是你的老师,请只关注建筑学习本身。 建筑的学习过程与其他工科专业最大的区别,莫过于建筑没有标准答案,对于刚开始学习的本科生,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在建立的过程中,一个好老师的引导,与一个“好”学生的探索,具有同样的重要程度。
而这种“观念”和“方法”中,建筑物理、建筑技术、建筑结构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存在。很多年轻老师自己的轨迹,是国内建筑学科班出身 国外读博经历,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可能连施工图都没完整地画过。
而“乱入”的其他专业老师,恰好能填补这个局限性。 如果一名学生在初入建筑系的时候,就能遇到非常负责、有自己想法、能带着学生一起去实践的老师,那真的是学生的幸运。
但目前国内的建筑院校,基本不存在什么童话,从教师到资源到教学质量,某几所都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当老师的水平差强人意时,作为学生,就该学会“老师的正确使用方法”,你自己去从老师那儿挖掘东西。 可能这样的挖掘,没法让你成为德莫拉、石上、伊东、菊竹清训,但成为一个靠谱的建筑学本科毕业生,是足够了。
每次学院有针对本科生的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总有本科生会问,XX老师,我现在有个很大的困惑,就是有时候老师让我改图,我不知道是该听老师的,还是该坚持自己的,您对此怎么看? 我个人非常不建议本科生在这个问题上纠结。
这些被问的建筑师,李兴钢,马岩松,甚至隈研吾,最多也只能给你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告诉你这事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果我能再重读一遍本科,我想我会这么做:认真记下老师提出的问题,而不是回宿舍以后跟同学吐槽,也不要抱怨没时间改方案了,你要知道以后工作了,你出方案的速度会是现在的好几倍,对于大二的作业,就算下礼拜就交图了,其实也还是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改的。
然后,客观地衡量老师提出这些修改意见的出发点。 比如我研究方向是绿色建筑,可以想象,如果我将来当老师了,我肯定不会很支持学生做形体复杂、不考虑通风采光、不低碳的建筑。
我也许会说,你这个空间的进深太大了,又没有采光,你是不是可以试着开个天窗,然后把这个地方的形状做得规则一点,也节能,也好用。 如果这个学生下次课来跟我说:老师,我按你说的,把这个地方的形状改了。
但是这天窗,会破坏造型的完整性,而且我觉得天窗采光会让室内很热,还得增加空调耗能,所以我想,把这个空间打碎,中间做个院,这样也会变得更丰富。恩,我就知道这个学生很靠谱,课下做了功课,动了脑子。
如果这个学生下次课来跟我说:老师,我看了很多方案,我觉得不能按你说的改,你看哈迪德这个空间,形状就很怪,我觉得我这个形状跟她也差不多,所以应该没问题的。然后这里我是故意想让它没有采光的,这样可以营造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你想啊,大家从这里经过的时候,因为光线很暗,就很难分辨出迎面走来的人是谁,只有靠近了,才能认出对方,这是一种很好玩的互动啊。
恩,这就是典型的沉浸在“想当然的感性”中的低年级学生的作风。
面对第二种学生,就是考验老师自身功力的时候了。这时老师怎么做,是直接给学生扔下一句“你这样不行”。还是耐心地帮学生理清逻辑。即使在天大,五年本科读下来,“你这样不行”的老师也会碰到几个。
要是不幸真让你碰上了这样的老师,就又到了考验学生的时刻。你怎么选?你可以选择感觉受到了莫大的挫折,回去和同学发一通牢骚,发誓下次再也不要选到这个老师。你也可以坚持刨根问底,要求老师告诉你为什么不行,怎么样才行,说出个子丑寅卯。
不用管后面还有几十个人等着找他改图,你交学费上课,老师对你负责到底是他的本分,要是你怕引起众怒,也可以和他约时间单独去找他。这是你应得的!千万别为了谦让而让自己的学习时间打折扣。
假如你这样做了,而且你的态度没问题,老师还讲不出来什么有意义的东西,甚至迁怒于你,那……证明你的学校教学质量实在太差了。请努力自学,并为考研或出国而奋斗吧。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能在大二的时候,跟着一个土木出身的老师好好学学规范,这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要知道,对于初学者,如果能把规范弄明白了学清楚了,可比你发挥贯彻自己的“灵感”,“做爽了”,要收获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