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涵回忆录 高秉涵:回家是比天大的事

2018-09-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山东商报讯 (记者 李人杰)很多人知道高秉涵,不是从"感动中国"开始的.那一句"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早已穿肺入腑.央视记者柴静专访高秉涵后,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下这句话,所见者,无不为之垂泪.高秉涵回忆录 高秉涵:回家是比天大的事高秉涵是在长夜里抱头痛哭过的人.可他这一生有一大遗憾,就是没能让母亲在临终之际知道她的儿子还活着.那封饱含深 情写着"娘,我会活着回来,你一定要等我回来"的家书,迟到了整整一年,才抵达老人的坟前.军旅作家张慧敏

山东商报讯 (记者 李人杰)很多人知道高秉涵,不是从"感动中国"开始的。那一句"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早已穿肺入腑。央视记者柴静专访高秉涵后,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下这句话,所见者,无不为之垂泪。

高秉涵回忆录 高秉涵:回家是比天大的事

高秉涵是在长夜里抱头痛哭过的人。可他这一生有一大遗憾,就是没能让母亲在临终之际知道她的儿子还活着。那封饱含深 情写着"娘,我会活着回来,你一定要等我回来"的家书,迟到了整整一年,才抵达老人的坟前。军旅作家张慧敏以高秉涵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回家》,取得了 巨大的成功。

高秉涵回忆录 高秉涵:回家是比天大的事

采访时她说,"老兵们的家乡情结很重,终其一生,回家的念想不曾断。"隔着那一湾浅浅的海峡,相望不相见。于是,一封封家书就成了连接这头和 那头的桥……更多的时候,家书,就是一段历史;太多的时候,家书,就是一段被历史改写了的人生……而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永不能抵达故土的家书,则成了高秉 涵和台湾老兵们心头挥之不去的痛。

高秉涵回忆录 高秉涵:回家是比天大的事

记者

辗转英美寄到家家书还是迟到了一封家书,就是一段历史。

高秉涵说,经常在夜里梦见自己变成了海鸟,飞过大海回家。他在家书中深情的写道:"在这段漫长且似无止境的流浪岁月里,我之所以要艰苦奋斗的活下去,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再见到娘一面……

娘,我会活着回来,我也深信我一定会见到我健在的亲娘,你一定要等我回来……

娘,我渴望着你的回信!"

1979年,两岸关系松动,高秉涵借前往西班牙出席学术会议的机会,写了这封家书给远在大陆的老家。会议上有大陆来的代表,高秉涵想请他们转交 回去。离家三十余载,他不知道老家还在不在,思忖良久,最终只好在收信地址栏写下"山东菏泽,西北35里地处,高庄",收信人是母亲"宋书玉"。

"当时有 政策,要求遵守与大陆代表‘不接触、不招呼、不交往、不交谈、不合作、不合照’的六不原则,我几次想把写好的信悄悄交给大陆代表,但最终还是没敢有所行 动,只能满腹遗憾地离开西班牙。"高秉涵说,后来会议结束,自己绕道英国才把信寄出去。

为了安全起见,信并没有直接寄往老家,而是先寄给了在美国工作的同学袁玉杰,又由这位同学转寄到大陆菏泽的老家。第二年,高秉涵收到了老家来的 回信,他拿着信封欣喜若狂,像个孩子一样……可打开信封之后,他泪流满面,悲泣不能自已。"信到的时候,母亲去世已经一年了,弟弟告诉我,妈妈直到咽气还 在惦记着我这个下落不明的儿子……"

13岁就因为战争南下流离,对高秉涵老人来说,没能让母亲在最后的时刻知道儿子还活着,成了他的心病。当母亲已带着牵挂与惦念离开人世,高秉涵报平安的家书才辗转三地,寄到家乡。

这封迟到的家书,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母亲活着的时候,未能床前尽孝,高秉涵以另外一种方式尽孝社会,来弥补心中的愧疚。二十多年来,他陆陆续续为上百位台湾老兵带回骨灰,义举感动 中国,组委会在颁奖词中写了这样一句话: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他说,母亲想让我做的事,就是我现在做的事,在台湾,还有二十多位老哥哥姐姐等 着百年之后让我把骨灰带回家,我的使命还没完。

阔别家乡四十余载,1991年,高秉涵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可到了菏泽老家,他却徘徊在村口,久久不敢进去。过来一个老者,认出了那就是儿时的玩伴,那一刻,四只长满老茧的手紧紧相握,满面泪水地笑起来,笑得像哭一样……

颠沛流离半世纪,故里一切都变了,非但村童笑问客从何处来,就连儿时一起光着屁股捉泥鳅的玩伴,脸上也都藏不住那一抹陌生的表情。

收到了家书也收到了悲欣交集一封家书,更是一段被历史改写了的人生。

撤退到台湾的老兵们,最初以为眼下这个小岛只是一个临时遮风避雨的住所,用不了多久,就能回大陆。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等待似乎有些格外漫长……煎熬中,不少人娶妻、生子,成了真正的"台湾老兵",而在这些老兵中,很多是再度结婚,大陆那头,有妻有子。

采访时,高秉涵说,菏泽籍台湾老兵杨玉轩就是这种情况。电话中,老人长叹一声,"老兵们流离在外,杳无归期,命不由人啊。"命不由人?他自己何 尝不是!当年离开家后,年幼的高秉涵如同一条小尾巴紧紧贴着国民党部队跑,后边解放军势如破竹。就这样不分昼夜逃亡,最终,用6个月时间,穿越1000多 公里,挤上了由厦门开往金门的最后一班船。

过了海峡,抵台,举目无亲,是死是活,无人问管,又是一场不知终点的煎熬。晚上,睡在车站的条凳上;白天,一瘸一拐和野狗在垃圾堆里抢食,高秉涵说,"那时候真是没有明天了,好几次想死了算了,可一想起离家时妈妈嘱咐的那句‘要活着回来’,又断了死的念想。"

还有一个山东聊城籍老兵,叫蔡国栋,2010年凤凰网《冷暖人生》栏目的台湾老兵系列中讲了他的故事,和高秉涵所提到的老兵杨玉轩是同样的情况。

1949年,29岁的蔡国栋跟随部队撤退到台湾,见归乡遥遥无期,便在台湾成了家。当时蔡国栋没有告诉妻子,他在大陆老家还有个结发妻子……

后来,长大的女儿为了帮助父亲完成回家的愿望,两岸一开放,便托内地的朋友帮忙,在祖籍聊城刊登了寻人启事。半年之后,家乡来信了。信中写了蔡 国栋的父母还都健在!但信结尾还有一句话说,结发妻子刘金娥也在苦等,无儿无女,一生未改嫁。

蔡国栋在台湾的婚姻被这封家书掀起了巨浪……对这样的老兵来 说,没有家书,是痛;而当家书多年之后抵达时,面对着复杂的家庭关系,还是痛。甚至有一位老兵回大陆与亲人团聚时才发现,孙女竟比自己在台湾的女儿年龄还 大。

高秉涵能理解这些老兵们的所为,在他眼里,老兵、台湾妻子、远在大陆的父母、结发妻子,都是这个大时代的牺牲者。

采访中,高秉涵形容自己的过往用了四个字"去日苦多";但他说,"这个大时代不是已经让我痛哭流涕过了吗?那我既然已经活下来了,已经被时代的洪流冲上岸了,这一生就要发一点光。"

两岸隔绝的漫长日子里,高秉涵心中那个"想家"的念头,随着时间流逝,也像吸足了水一样的草,疯长了起来。

在寄出那份写给母亲但最终却迟到了的家书之前,高秉涵也无数次写过家书,尽管知道寄不出去,但他仍然要写,写了撕,撕了再写……写家书的时候,母亲就在眼前,活着才有期盼。

有一些家书永远难以抵达家书无法抵达,为了能知道一点亲人的音讯,有的老兵甚至干脆从台湾移民到国外。

高秉涵为记者讲了菏泽定陶籍台湾老兵杨正民的故事,他就是这样做的,从台湾移民到了巴西,就为了能见到母亲。

移民巴西时,杨正民并不富裕,甚至还有些穷,携妻带子举家去了巴西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大陆看望母亲。母亲健在,他高兴万分,走的时候,一并 把母亲带到了巴西,享受母子团圆的美好晚年。"母亲一去世,他把骨灰送回大陆老家安葬,自己又举家迁回了台北,今年已经88岁了。移民去巴西,人生地不 熟,也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可老杨不怕,人啊,不能没有娘。"

没有长夜抱头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高秉涵对骨肉分离有着太深的体会,他是能完全理解想家人的疯狂……相隔倍觉离乱苦的日子里,一封封家书,承 载的是老兵们满满的乡愁,连接着的是一个个因为战争曾经失散的家庭。

然而,永远难以寄达的家书太多了。"两岸隔绝40年,这期间没法寄出去,后来开放了, 可由于地址变动等种种原因,好多人的家书要不寄不出去,要不就是寄出去了,却再也没了音讯,毕竟过了这么多年了,都会变的,时过境迁啊……"高秉涵唏嘘感 慨。

在这些众多永远无法抵达的家书中,有的写给父母,有的写给发妻,有的写给从未谋面的儿女后辈……满满当当的,全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家"之重。

高秉涵声音呜咽,他呢喃着:"我们这些流离在外的游子啊,就像古词里讲的那个断肠人在天涯一样。什么样的人才会断肠呢?不知归期的人才会断肠。日日望眼欲穿,夜夜梦回故里,回家是比天大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