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渊洁的主要作品 郑渊洁的作品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没落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2017-11-2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我的观点:郑不是在慢慢变老,而是在变得顽固和偏激,这种变化的苗头早就潜藏在他的性格中了.他的性格本来有过度急于表达和轻躁的一面,有天分的人多有这种性格弱点.他长期处于一种特立独行的状态,应该也与之有关.在他的作品里,很早就出现了太过急于表达,而显得粗糙,"急就章"的成分,如上个世纪的<白客>等超级长篇.他比大多数作家--尤其是童话作家--更热衷于讲述自己的观点,这种讲述不是"讨论"或"疑问"的形式出现,而是单方面的"我说你听

我的观点:郑不是在慢慢变老,而是在变得顽固和偏激,这种变化的苗头早就潜藏在他的性格中了。

他的性格本来有过度急于表达和轻躁的一面,有天分的人多有这种性格弱点。他长期处于一种特立独行的状态,应该也与之有关。在他的作品里,很早就出现了太过急于表达,而显得粗糙,“急就章”的成分,如上个世纪的《白客》等超级长篇。

他比大多数作家——尤其是童话作家——更热衷于讲述自己的观点,这种讲述不是“讨论”或“疑问”的形式出现,而是单方面的“我说你听”。他的童话里有很多类似格言的(逻辑关系不明显,句型简短,多用简单的比喻)短句,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他觉得这种形式与“哲理”相像,是适合用来讲述“道理”的。

“办报不大容易吧?”贝塔问。“其实不难,把三方的关系摆对就行。”头版说。“哪三方?”舒克问。“读者、编者和作者。”头版说,“读者是爷爷,编者是爸爸,作者是孙子。这样的关系,准能办好报。”

他把童话当成讲述道理的“糖衣药片”,用以传递自己的思考,文学的形式,只是为了让它更适于入口而包上的一点甜味。

想请大家注意的是,郑渊洁对于自己作品的“功效”是很推崇的。读他的书好,是因为读了他的书会成为“成功人士”(ironically,这和他早年反对的“枯燥说教”,“功利性教育”性质上是相似的)。他认为他的文本的意义,在于传递了重要的“道理”,也就是他思考的这些东西。然而这显然是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

假设现在一位7岁孩子得到一本有郑渊洁手写赠言的书,到孩子70岁时拍卖,价格会在20万元以上,如果孩子【在郑渊洁赠言的激励下成为重量级成功人士】,这本书的拍卖价格会翻番。

他过于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思考本身是好事,而且是愉快的,但过度自我封闭的思考,容易让人陷入自恋,变得固执和偏激,这种状态有点像一些“民间物理学家”。但和“民科”不同的是,他是公众人物,是明星,有相当的发言权。于是我们有机会看到他的许多发言,发现其中包含偏激乃至诡异的想法,这也许是一些人偶像破灭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