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最重要的著作 李泽厚与金庸的6000美金文坛公案
把原定的题目推一推,还是写金庸。谁让我是金庸的粉丝。既然是金庸的粉丝,就要为网民群众做一点微小的工作,就不能有私心杂念。
这两天朋友圈里都在谈李泽厚回忆金庸的文章。大意是,上世纪90年代初,李泽厚到美国谋生,途经香港,金庸邀其在家中相见,并相赠6000美金。李泽厚觉得金庸太小气,像是打发叫花子,于是谢绝了这6000美元。
此片段参看网络截图:
六神磊磊同志对此发表了重要意见。原则上,只要是花露水写过的话题,我就把CHERRY茶轴一推,关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六神磊磊在上头。既生康,何生六。但这次不一样,我还真有些话想说。我即将正式开机,继续为人民写帖,努力建设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公号,文体两开花,希望大家多多滋持。
我有一个担心,如果这次大家把李泽厚骂的太狠,恐怕以后不会有人再写这样说实话、说真话的文章了。写文章首先要说真话,只要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个人以为就已经在及格线之上了。如果是我,遇到这种情况,纵然心里不舒服,决计不敢写出来,怕挨骂。李泽厚既然敢这么写,就说明他宁愿挨骂,也要把自己当时和现在的感受写出来,这份率真是挺了不起的。
而且,李泽厚借悼文之机的抱怨,必定会成为一桩文坛公案,给将来编著的大师恩怨、文坛逸闻掌故集子提供绝佳素材。
当年郭老郭沫若非要说《兰亭序》从文章到法帖,王羲之都没有写过,而是王羲之的后人伪托。为此,郭老写了长篇论文证明这一惊世骇俗的大发现,发表在《光明日报》上。因为郭老给自己加持了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指导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的法帽,一时间竟然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南京的书法家、鉴定家高二适实在忍不住,写了文章反驳郭老,可是没有刊物敢发表。
好在章士钊(章含之养父)和伟大领袖有旧,能把这场“兰亭序”的官司上达天听。领袖一听,还有这事,太好玩了,当即指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高二适的反驳文章才得以公开发表。(注:后来根据考古新发现,证明郭老又在胡说八道。我为什么要说又呢。)
根据最高指示,同理可证:
文坛公案,有比无好。
李泽厚提起的6000美元文坛公案,我还有些想法,罗列如下:
第一,6000美元在90年代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老同志们如果记性好,应该会记得那时候绝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在体制内一个月的工资100多块钱,大家都差不多,一个双职工家庭,一整年的收入大概是3000元人民币。(当时我听说有人在外企一个月能领1000块的工资,啊?!嘴巴都合不上了)
美元当时和人民币的官方汇率约为1:5,但是没有外汇券(多么古老的名词,其实就是印成纸币状的换汇额度),根本换不到美元。美元只能从黑市上换到,大约是1美元换15元人民币。
也就是说当时的6000美元约等于9万人民币,这笔钱相当于30个中国普通家庭一整年的收入之和。
6000美金在90年代初,对于中国的普通家庭,绝对是一笔钱。
第二,李泽厚为什么觉得钱少?
李泽厚在80年代的文化圈里可谓是神一样的存在。那时候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学文的天之骄子们几乎人手一本李泽厚的大作《美的历程》。我推测李泽厚是见过大钱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大钱再大也多不到哪里去,更可能是李泽厚来钱来的容易。
还有,也不用避讳,李泽厚在80年代后期是著名的自由化代表人士,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在90年代初离国赴美国谋生。这点只能讲到这里了。我个人推测,李泽厚那时候不免有一股去国怀乡、为民流徙的孤愤心情。金庸要在经济上帮助李泽厚,看来事先是给李传过话的。李泽厚的心理预期估计很大 。
李泽厚希望自己在金庸心中的份量通过这笔钱来实现,当见到只有6000美元时,更大的不满估计是觉得自己被金庸看轻了。李泽厚心中以国士自谓,也望金庸以国士相待,赠予一大笔钱,结果落空。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李泽厚专门提到他从工资中寄出3000美元接济堂妹,一是说明自己的大方,二是可见当时李在美的收入不低,生活并不艰难。金庸要送的6000美元,很像是欲帮李度过一时生活之困的雪中送炭。而李泽厚想要的是体现自己国士身价的一笔大钱,可不差几千美金。
两者之间可能都会错了意。所以李泽厚婉言而坚决地谢绝;金庸则很感惊讶——不是听说你现在很缺钱吗?那我好心好意送给你的钱为什么不要呢?
第三,6000美元金庸给出来容易吗?
以上说过,6000美元对普通人确实是一笔钱。李泽厚不满的是以金庸如此巨人,只给6000美元不就是打发讨饭的!从李泽厚用“如此巨人”,而非“如此有钱”,可见他对金庸是足够尊重的。金庸在他心中的形象很高大。李介意的是金庸没有在赠款上把自己和他帮助过的其他文坛人物区分开来。
这一点李泽厚恐怕还真想错了。我曾看到过数据,金庸在《明报》上市后因创始人身份持有明报大量股票,当年的身家一度达到12亿(应是港币),在香港富豪榜上排60多位,算是文人中的第一富豪。
这些大富豪身家虽动辄以十亿、百亿计算,但都是证券资产和金融资产,这和拿出就用的现金还是有区别的。除了国家发改委的魏司长,谁在家里堆上亿现金?再如三天前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的“数字经济创新者”马云、“互联网 ”探索者马化腾,他们虽然都是千亿人民币的身家,但你让他们马上拍出一百万现金,还真未必拿得出来。
股票想抛出套现,有交易所管着。其他的资金都在公司的项目和生意里运转。为了个人私事从公司里支钱,也不合财务规定。
身家12亿的金庸也一样,虽然他是亿万富翁,但他的资产大头在明报市值上,流动资金在明报报社里,太平山上的别墅更不会卖,一时间要拿出6000美元的现金,也绝非举手之劳。
金庸是在资本主义香港血淋淋的市场竞争中靠码字、办报发家致富的,深知赚钱之难 。之所以金庸能靠一支笔在香江打出一片天地,是因为除了超强的写作原力外,他身上还有商人特质。金庸能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调动和使用不同的人格特质。
写小说、写社论的金庸是文人;办报纸、谈生意、搞管理的查良镛是商人。在工作中,金庸对钱把的极严,甚至苛刻。但对朋友,金庸非常大方。友人一时手头紧,周转不开,急需用钱,金庸经常施以援手,上千美金是个常数。6000美金,在帮朋友中也不算少了。
而长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学习、工作、生活的李泽厚在当时恐怕还体会不到这些。
我要感谢明报编辑向李泽厚约稿,感谢李泽厚写下这件小事,感谢明报月刊很有眼光地把这篇稿件刊登出来。
金庸为人的温厚周到、良好修养和谦谦君子之风,都在李泽厚的悼文里透露出来。
而李泽厚的自视极高、直率坦诚和传统知识分子耻于言利,却又需要钱来证明自己价值的纠结心态,也显露无疑。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要说:
大师恩怨,有比无好。
后记
这篇原计划是写“大姐”称呼的特定含义。因为看到有关金庸的文坛公案,仍不住加了一个塞。我有几个题目都想写,把它们列在下面,我会根据大家的投票数量,决定更新次序。得票多的,就先写。一是为了给自己加加压,二是怕把题目忘了。一旦忘了,就真忘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