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若事件和中医 交锋:刘海若事件与“脑死亡”真相
对刘海若的成功救治本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好事,然而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出现重大偏差,以讹传讹,将这一事件渲染为已被英国医生裁定为“脑死亡”的刘海若又奇迹般地复活了,并进而引发出对一种更科学、更先进的人体死亡标准———脑死亡的质疑和攻击。
8月8日,当北京宣武医院的苏正医生对睁开眼睛的刘海若试探性地问“你叫什么名字”时,只见身体虚弱的她喉咙微微颤抖,低低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很多电视观众由此得知,刘海若不但苏醒了,而且能够开口说话了!
然而,躺在病床上的刘海若一定没想到,就在庆幸她挣脱死神怀抱的欢呼声还不绝于耳时,却也引发了一场令人始料不及的争论。
事情当然还得追溯到5月份发生在英国的交通事故。那场导致7人死亡70多人受伤的火车事故,使得几乎全中国的人都开始关注起一位在异国他乡遭遇不幸的凤凰卫视女主持人。也正是这场事故,让“刘海若”与“脑死亡”这两个从不沾边的词挂上了钩。
自从刘海若苏醒后,一种有关“英国判死,中国救活”的说法就开始流传开来了:曾被英国医院裁定为脑死亡的刘海若在中国医生的精心救治下终于“复活”了。这里面可能包含着两层含义:一层是已经发生了脑死亡(但心脏还在跳动)的刘被抢救活了,另一层是刘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脑死亡,但英国医生却对她作出了错误的裁定。
一个已经发生了脑死亡的人是不可能被救活的(相反,倒是一个心脏停止了跳动的人有可能被救活),这既是医学常识,也是真理,凌锋教授即便医术再精,也决无可能做到这一点。因此,由此引发对脑死亡标准的质疑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而对于后者,如果情况属实,那绝对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作出这一结论的英国医生无疑是在草菅人命,甚至将其称为凶杀亦不为过。由此引发对脑死亡标准的质疑倒也合乎情理,因为如此重大的裁决既然可以这么轻易、随便地被作出,或者个人的生死仅系于仪器的几个读数与专家的一闪之念,那么它本身是否合理就成了问题。
事实上,这种错误的裁定并没有被作出,因为对刘海若的脑干测试并没有进行。
8月14日,伦敦皇家自由医院发表了简短的声明,称刘海若在住院期间得到了“可能的最好护理”。但对于是否进行过脑干测试、是否被宣布为脑死亡等“敏感问题”,医院的新闻官员则拒绝发表任何意见,表示在未经病人许可的情况下不便公布这方面的资料。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伦敦皇家自由医院接受抢救期间,刘海若一度瞳孔完全散大,丧失了自主呼吸,对外界刺激也毫无反应,在这种情况下,医生怀疑她可能已经发生脑死亡,提出了进行脑干测试的建议。但这一建议遭到了刘的家人的断然拒绝。
假如医生的这一建议得以实施,那么“脑干测试”是否会像媒体所说的那样,“可能彻底置刘海若于死地”呢?
一位从事过脑死亡研究的医学界人士认为,这实际上是由于对脑死亡的误解甚至恐惧造成的。因为作出脑死亡的判断,是有一整套严格的规定和程序的,需要长时间的反复验证。脑干测试是脑死亡诊断中的一个部分,其目的是为了确认病人是否还有获救的希望。被测试的对象在客观上是否已经发生脑死亡,与是否进行测试并无关联。
这位医学界人士指出,即便当时对刘海若进行了脑干反射测试,也绝对不会得出脑死亡的结论(这是由医学规律所决定的)。而刘的家人认为,测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宣布刘的死亡,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推测。在当时的情况下,家属产生这样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据了解,在对刘海若进行救治的英国医生中,其中有一位医生亦为脑外科方面的权威人士。
不管怎么说,在为刘海若的“死而复生”感到欣慰的同时,任何人都不应该将这一奇迹看成是反对脑死亡标准的一个生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