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作孚合川 卢作孚整合航运业
毛泽东在回顾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时说,实业界有四个人是不能忘记的,“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四人中,卢小学毕业,学历最低,却自学成为“文化人”,做过教员、记者、报纸主笔,用不到10年时间,创办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轮船公司——民生公司,并在著名的中国实业界“敦刻尔克”宜昌大撤退中,为抗战做出了卓越贡献。
1925年,32岁的卢作孚弃学从商,创办民生实业公司,设想以办轮船航运业为基础,兼办其他实业,把实业与教育结合起来,促进社会改革,以达到振兴中华的目的。最初募集到的股款才2万元,实际到位仅8000元。1926年6月,民生的第一条船开进川江,取名“民生”号。
避开川江拥挤的货运,民生公司瞄准客运,上下全力打拼,一年下来,股东分红25%。到1927年,股本增加到10万元,1929年民生公司已有“三条轮船,两条航线”。此时的卢作孚决定以小搏大、化零为整,用总吨位不足230吨的三条轮船,整合长江上游的航运业。
第一步是兼并商轮,将重庆上游至宜宾一线、下游到宜昌一线的华商经营的轮船公司合并。民生公司的原则是,只要有愿意出售的轮船,不论好坏,一律照价买下;愿意与民生合并的,民生一律帮代偿债务,现金以外的部分作为股本加入民生;原公司船员一律转入民生工作。
1930年,民生公司收购渝叙线总吨位超过民生三条船的福川公司,代偿其债务并接受全部员工。福川公司并入“民生”后,其轮船改名“民福”轮,经营重庆至宜昌等长途航线,当年即获利。
在收购福川公司的示范下,1931年,7家轮船公司并入民生;1932年,在重庆下游,半年内就有4家华商的轮船公司并入民生。实际上,这些轮船公司都是折价入股,民生公司支付现金不过几十万,这些公司更看重的是民生公司“自愿吃亏让利”的真诚。
至1932年,民生公司已拥有轮船19艘,总吨位7000吨,正好是创立时的100倍;职工上千人,是创立时的80倍。卢作孚的民生船队初具规模,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航运公司。1934年,重庆上游至宜宾一线的所有华商轮船公司都已并入民生。一年后,重庆下游到宜昌一线的所有华商轮船公司也都并入民生。看到民生公司年年赢利,四川军阀们经营的军轮也想折价入股。1935年2月,四川王刘湘的“永丰”轮也卖给了民生。
整合了华轮,民生公司在与外商轮船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卢作孚的下一步就是要兼并外商轮船。
1933年1月,英商太古公司价值60万两白银的千吨巨轮在长江触礁沉没,上海打捞公司束手无策,最后以5000元标价拍卖,被民生公司拍下。在洪水来临前的两个月中,凭借智慧加苦战,民生公司奇迹般地打捞成功,后来该轮船由民生机器厂改造成著名的“民权”轮。
1935年,美商捷江公司宣告破产,以70万元出售,而此时民生公司的负债也高达70万元。卢作孚对负债的认识颇有意思:“失败的公司,债务大于股本,而想要成功的公司,往往债务也要大于股本”。他要抢在对手前面拿下捷江,通过同乡金城银行天津分行经理王毅灵等向金融界求援。王对此表示支持并称:“我们借款与民生公司,不是看见民生公司的二三十船,而是看见一群人在那里努力奋斗。”
1935年7月1日, 金城银行组织承销银团,民生公司以“公司之财产及营业收入为担保品”,在上海成功发行期限为8年,总额为100万元的公司债,解决了收购资金问题,民生公司买下捷江5艘轮船。成功收购“捷江”让民生公司在与外轮公司较量中赢得先机。
到1936年,民生公司开辟沱江航线,四川境内所有能通航的河流都有民生船只出没。
昔日川江是外国人的天下,轮船上的甲级船员只能由外国人担任,各个岗位的工种都用英文称呼,连提货单、航程簿都是英文书写,卢作孚感叹:“这真是外国人的天下。”后来卢作孚不仅把提货单、航程簿改用中文书写,还大胆废除航运界长期以来歧视中国海员的不合理规定,并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本公司股东以中国人为限”。
就这样,凭借良好的企业管理和一步步并购,不到十年时间,民生公司发展到百万资本,从一艘小船发展到三十多艘轮船,从二百里航线延伸到五千多里航线,一举打破外国轮船称雄长江的局面。
(作者系经济史博士,专注研究证券、土地金融及文物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