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七国之乱 关于汉朝七国之乱与唐朝安史之乱的比较思考
回顾中国历史,最令人遗憾的莫过于安史之乱。如果将中国古代历史分为两个时期,自安史之乱以前的历史至安史之乱前夕,中国的发展整体上是一个上升期,至唐朝开元天宝年间达到巅峰,而安史之乱以后的时期,中国整体上的发展却是一个下降期。在思考唐朝安史之乱这一巨变时,将之与汉朝七国之乱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惊然发现这两者之间竟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而结果之迥异却值得人深思。
汉与唐是中国历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帝国,巧合的是,在这两大帝国都发生了足以动摇帝国根基的叛乱。发生在两大帝国的这两次叛乱,与历朝导致王朝最终覆灭的农民起义不同,它们不是发生在王朝末期,中央已衰弱的时候,而是在帝国的上升期,唐朝甚至是在巅峰期。这两次叛乱是统治集团内部的夺权战争。
比较这两次叛乱的发起者,在汉为诸侯国,在唐则是藩镇节度使。名虽不同,但实质相同,都是坐镇一方,掌军政大权的统治者。汉朝到景帝时,诸侯已愈来愈尾大不掉,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军队财政,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已是实力雄厚,中央已无法号令。
唐朝在玄宗时正式设立节度使,沿边掌兵,握边境地区军政大权,本是为统一指挥,更好地应对边患,对外征伐。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节度使权力不断扩张,渐渐总揽一区军、民、财、政,加上远离中央,俨然一方诸侯。
这些都是他们与中央对抗的资本。无论诸侯还是藩镇,他们都如一只蛰伏的猛虎,一旦中央出现问题,他们觉得实力积累的足够,时机成熟时,站在不同时空的双方,隔着时间长河,相互以会心一笑,亮出了自己的獠牙,一场决定帝国命运的大战由此拉开。
这两场叛乱,在叛乱之初,都是声势浩大。汉朝七国之乱,由七个诸侯国联手,向汉朝中央政府南北夹击,并引匈奴为援,大有一举倾覆中央之势。唐朝安史之乱也是席卷中原,叛军一路南下,河北相继沦陷,河南也有部分州县归降,且东都洛阳被攻下。
但值得注意的是,两朝的叛乱者及其对中央的影响还有不同。汉朝叛乱的诸侯国的叛军是诸侯国自己养的军队且兵员素质参差不齐,这些部队本来就难服中央号令,汉朝中央另有自身的直辖部队,且边境的精锐部队仍受中央节制,于军事实力上来说,中央并没有很大损失。
但唐朝则不一样,唐朝奉行虚中实外的军事政策,军队主对外征伐,多驻扎边境,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史载天宝时期,边兵多达50万,中央则不满8万,这也是叛乱之初,叛军进展极其顺利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唐朝政府的精锐部队,其实掌握在节度使手中,节度使率军叛乱,对中央军事实力是极大的削弱,更何况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15万大军,其中范阳军镇更是唐朝最精锐的部队。但汉朝七国之乱幸运的是,安史之乱叛乱的只有安禄山一个节度使,其他节度使对中央仍然忠心。
回顾这两次叛乱,其实两大帝国都有实力在叛乱之初就将之扑灭。叛乱虽看似声势浩大,但到底都是局部叛乱,且开始都未波及帝国中心。汉与唐的统治核心地区都在关中,汉朝始终都没有让叛军打进过关中,唐朝开始也把气势汹汹的叛军挡在了潼关外。
除了这些,还有注意的是,这两大帝国此时都尚处在发展的上升期,唐朝更是在巅峰期,天宝虽不复开元时的气象,但盛世的底蕴犹在,兵强马壮,两大帝国这时的国力都还是很强的。并且叛乱发生时,天下未有大变,没有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发生,在叛乱之外的地区仍然是物阜民安。帝国中央完全有能力组织起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将叛乱迅速剿灭。汉唐两帝国最初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但结果却天差地别。
对于导致这一结果的其他原因我无法评述,这里仅就军事因素进行讨论。
汉的成功在于对周亚夫的重用和绝对信任,赋予周亚夫在整个平叛战争中的全权指挥权,节制中央所有军队,中央政府对周亚夫的指挥决策也鲜少干涉,即使偶有干涉,周亚夫也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周亚夫也充分的展现了他作为名将的智慧,不管政治因素,坚持以正确的军事策略坚决果决地剿灭叛军,弃梁国不救,让其吸引住叛军主力,自己则率中央主力隐蔽行踪,千里迂回,突然出现在叛军后方,断其粮道,一战定乾坤!
整个平叛前后仅用时三个月。从此汉朝的发展扫除了诸侯的羁绊,国势进入新的腾飞阶段。
唐朝的遗憾就不能不提中央昏聩的军事指挥。叛乱之初,尽管安史叛军来势汹汹,但唐朝凭借经年积攒的国力,各路勤王兵马及时赶到,在潼关一线,中央20万军队与安史15万叛军对峙,军力上是占优的,而统兵将领更是战功赫赫的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
可玄宗却听信监军宦官的谗言,阵前杀将,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处斩,自毁长城!之后又赶鸭子上架,火线起用在京养病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接任统帅。本来哥舒翰也是一代名将,也足堪大任,可此时哥舒翰久居军旅,已是疾病缠身,多番推辞不得,只能抱病赴任。
哥舒翰到达潼关后,审时度势,当时中央与叛军主力对峙于潼关一线,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在叛军后方河北作战,并接连获得重大胜利,直逼叛军老巢,哥舒翰认为此时叛军后方不稳,但当面叛军军力尚强,速战利在敌军,应该拖延时间,叛军必会自溃,所以坚壁自守,对当面叛军的示弱诱敌不予理会。
如果这一军事策略能够坚持到底,安史之乱很有可能在初期就能够被平定。可恨中央这时又出了问题,宰相杨国忠认为哥舒翰按兵不动是想对自己不利,多次向玄宗进言,逼迫哥舒翰出兵。
哥舒翰被逼无奈,史载其抚膺恸哭,被迫领兵出关。唉!内斗!内斗!中国多少大事毁于内斗!其后哥舒翰不幸中伏,20万大军丧失殆尽,哥舒翰本人也沦为俘虏,可怜哥舒翰一代名将,晚节不保。此后玄宗西逃,长安失守,叛乱蔓延至全国,整个帝国陷入战争的漩涡,大唐盛世,一去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