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先觉后来投降了日军 方先觉血战衡阳之后投降日军 真的可以原谅吗?
方先觉血战衡阳确实是条汉子,最后内无可战之兵、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投降,整个过程都是一个彪炳青史的英雄模板,但是在最后结尾确让人大跌眼镜,不管是看客还是当事人,都有一种XX到最后,就差那一下的时候,软了!现在后人可以说他是出于爱惜部下生命,出于人道主义原则等等,但是这些改变不了他曾经降敌的事实,这成了他的一个心魔,一生无法释怀!时人评价其“唯欠一死”,真是非常到位!
中国历史中对于投降最宽容的当属春秋时期,古语说“春秋无义战”,但是现在很多历史学家逐渐还原了当时的战争场景,可谓是“君子之战”,战场上只要你跑出50步,即可免死,于是也就有了“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董仲舒改良之后的儒家更多的宣扬忠君节义,看看当年的李陵和苏武,一反一正两个案例,虽然都知道李陵是迫不得已、情有可原,但是“于节有污”,仍然不能让朝廷宽大处理。
苏武则是典型的正面案例,几千年来始终为历代王朝褒奖。
衡阳血战之前,相信方先觉肯定是要杀身成仁的,至少他自己会这么想,否则不能留绝笔书,也不能困守孤城那么久,这时候他确实够爷们儿,血性、是条汉子!不然也不能坚持47天,最后彻底的失望之下,以保全部属性命为条件投降日军,最后又逃回重庆。
我在想这个彻底失望是因为什么?因为一直承诺的援兵久久不到,然后满心愤怒,进而有“一种爱TMD怎么着怎么着,老子拼了47天也算对得起祖宗、对得起领袖了!现在不能让我这帮弟兄都死在这里!
”于是愤而投降?还是“对当局彻底失望,深感报国无门、前景无望,心生退意,打算从此终老林下,还能保全兄弟们的性命!”于是心灰意懒的降了?我猜不出来,估计听到没有援兵的消息彻底把生的希望变成了对死的绝望,然后心里是拔凉拔凉的吧。作为后人,我本无权对他说三道四,但是我想表明一个立场:军人到底是要忠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