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饼充饥的故事30字 P2P的财务运作 上市系的画饼充饥!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要求,P2P平台要在每年4月30日前对外披露平台审核信息,其中就有上一年度的财务审计报告。就在机构信息中的财务会计信息里展示。下图是以团贷网为例。
这些财务审计报告当然是有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仔细查看后发现:
团贷网2017年营业收入为59992.6万元,约等于6亿,同比增长62.15%。
2017年净利润为4682.5万元,约等于4.68亿,同比下降23.9%。
为什么营业收入大幅增加而净利润反而下降呢?是营销成本变高了还是人力成本变高了?
都不是,可以结合4月份团贷网的控股股东万和集团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鸿特精密发布业绩快报来看:
快报显示2017年鸿特精密净赚4.87亿,其中85%的利润贡献方来源于新设的互金公司。(鸿特精密设立的其他几家互金公司并没有开展实质性业务,其实就是团贷网)。也就是说鸿特精密去年的净利润中,有4.1亿来自团贷网。
这样可能就理解了,团贷网把一部分利润通过财务技巧并入到上市公司,所以在17年营业收入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净利润反而下降。
5月22日与团贷网关系密切的鸿特科技(证券代码:300176)遭深交所问询,17个问题,并在5月28日前就这些问题作出书面说明。
核心问题包括:
1.深交所要求鸿特科技提供新增助贷咨询业务的业务指标,并解释首次开展新业务即贡献主要收入和净利润的合理性。
因为助贷业务本来就是团贷网的资产端打包并入鸿特精密的,当然轻车熟路,实现新开就能赢利。
2.深交所要求解释鸿特信息与鸿特普惠的合规情况,并说明公司与团贷网的合作模式。
助贷机构完全属于资产资产端,为什么会出现代付客户还款6.6亿呢?其实就是鸿特精密与团贷网的业务绑在了一起,资产和资金的腾挪根据证监会的要求或者互金协会的要求大玩变脸。
另外还有17年鸿特精密的员工从去年同期的1965人巨幅增长至16818人,也是遵循着这种变脸逻辑。
02 资本运作,小平台也能卖上亿
通过互金协会的网站可以查阅到平台的年度财务审计报告,可以发现包括上市系平台在内的多家P2P平台相继公布了2017年财报,我们发现敢于公示信息的平台绝大部分都是赢利的(准确的说有71家),尤其是拍拍贷的赢利规模超过10亿。
老板们,看着动不动心?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老板,想要美化财务报表的,收购一家P2P公司之后,立马鸦雀变凤凰,股价蹭蹭地往上涨。
"某知名上市公司,欲收购一家成立两年,体量在5—10亿,团队偏年轻化,资产相对优良的P2P,有意者请联系XXX。"在过去两个月的时间里,类似的小广告在网贷圈一直在流传。
常规的收购价格是按照平台的代收规模去计算,比如一个平台体量是10亿,身子比较清白,团队不错,备案希望较大,则收购价可能达到5折,作价5亿卖身。
P2P平台的营收、净利润等财务数据是判断平台风险的核心指标之一。截至2018年4月末,全国正常运营的P2P平台有1800家左右,其中A股上市系P2P平台约有90家左右,独立上市的P2P平台不足10家,剩下的1700家P2P平台均是非上市系平台。
上市系的P2P有着非常严格的会计准则,不仅受监管部门严格监管,还面临一些做空机构的窥伺,财报造假不仅会被监管惩罚,还会被做空机构利用造成公司股价大跌;所以他们的造假成本比较高,但是即使是这样,鸿特精密他们依然能够闪转腾挪,做出满足市场期待的可观利润,更加不用看非上市系的P2P平台了。
达到10亿净利润的拍拍贷也是一样,虽然看上去很光鲜,实际上拍拍贷在前三个季度净利润就达到15.9亿,第四季度亏损超过5亿,才会出现全年净利润10亿的结果。忽视监管对现金贷带来的影响,忽视先扬后抑的隐患,把未来的收入作为本年度的营收当中,一切都是为了在资本市场上更加便捷地讲故事。
而本身就是上市公司的老油条们,在收购P2P平台背后是布局「金融科技」,在财务上造出利润时是洞察「行业先机」。实际上一面是为了企业获得现金流提供便利的工具,另一面是趁网贷行业在黎明之前再宰一刀的痕迹。
甚至还有将小破平台以低价买进,以上市公司身份讲故事、摆背景、托情怀、画大饼,把待收一把做高之后再高价卖出。在杭州甚至已经有平台历经了好几波倒卖,堪称网贷「故事会」。
而前几天被自媒体挖出上市系背景,涉嫌自融的「鲸明理财」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个拥有三个上市子公司的集团公司,通过拙劣的手段歪歪扭扭画一了个自融的圈。
在官网上宣传A股上市公司控股的睿康集团,旗下三家上市子公司一家刚被卖,亏3亿;一家股权全部质押,睿康集团高管集体辞职;一家没有股权关系,睿康总裁辞去总经理职务。
就在三家上市子公司刚被撇清与睿康集团的关系时,就成立了这个鲸明理财的P2P平台,打上了A股上市公司的幌子。
这个2018年4月底才上线的平台,又有多少人会因为这个上市背景刷去血汗钱呢?
03 未来的挣扎
目前P2P行业本身已经进入末期了,能够碰的资产类型就是监管规定的个人信贷,车贷等小额分散的标的,网站雷同,设计雷同,活动也雷同,连现在平台们求生存的方式都雷同:要么作价待售、要么收购小平台借壳备案。
例如红岭创投最近悄悄收购了一家累计成交额只有2.4亿的微型平台「亿钱贷」,平台收购平台,难道是「看上对方的才华」吗?备案之路难走,曾经打过上市的主意也没搞定,只能曲线救国了。
这跟许多本身利润有限的行业类似,网贷平台的天花板由监管决定,小额分散的原则注定了只能走规模化经营,小平台吃不住运营成本、逾期窟窿,大平台过了不大标难关、转型困难。所以把获得利润的目光都放在了上市这条狭窄的通道上,把未来的期望作价到当下的股价中,不仅蒙骗了世人,也蒙骗了自己。
趣店罗敏在发出「市值不到一千亿美元不领工资」的声明时,市值还有56亿,蒸蒸日上的样子。
声明发出之后就一泻千里,从17.4美元降到8.6美元,市值降低到26亿美元。眼看着一千亿的目标反向发足狂奔。
在网贷行业创新被扼制,灰色收入被严控,留下的坦途只有徘徊在金融边缘的信息中介角色,自称金融行业的人士可不满足于这种一眼看到尽头的身份定位。所以充满智慧的企业家们通过金融手段做上市,讲故事,做居间,硬生生的让这个行业在监管中保留了那一份生机。
从侧面看另一个现状是,前些年以翻倍高新挖来网贷行业的传统金融业精英们,正带着一双泥腿子回靠传统金融业,感慨从「从传统金融业到网贷行业容易,从网贷行业回传统金融业难」。
而在网贷行业埋头苦干多年的从业人员,才刚刚看到备案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