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中心 《中国戏剧大师的命运》:名伶红线女
红线女主演的粤剧,诸如“刁蛮公主憨驸马”、“三娘教子”、“昭君怨”和“搜书院”等等,对于喜欢粤剧的观众来说,也许相当熟悉,然而红线女从事戏剧活动之前的真实姓名——邝健廉却很少人知道。
红线女原籍广东开平县单水乡,一九二一年生。她的家庭是当地的大族,父亲邝亦膜有三个老婆,生有子女十人。其父曾在广州开设药材店(兼卖药酒),家庭环境相当不错。
抗战前,红线女在广州念书,一九四○年转赴澳门教忠学校,不久加入舅父靓少佳和舅母何芙莲的戏班,这是红线女戏剧生涯的开端。
红线女的旧式家庭,对于戏子不甚瞧得起,自然谈不上戏剧的传统。红线女之成为著名戏倌,完全是靠她的刻苦磨炼。在踏入戏剧界之前,她是一个“戏迷”,在广州念书的时候,红线女常常到广州东堤一带看粤剧,什么“四进士”、“五登科”、“六月雪”、“七贤眷”,她都看得熟透。
红线女是一个聪明人,看戏看得多了,许多剧目的剧情记得下来,这已不在话下,她还能唱其中的许多唱词。看完戏回来,躲在房子里哼一声“一勾新月衬残霞,人约黄昏柳荫下”,她觉得是一种人生的享受。
1940年红线女在澳门念书时,常常看同是著名戏倌的舅父靓少佳、舅母何芙莲组织的“胜寿年”戏班唱戏,看得多了,竟然想自己做戏了。红线女求舅父母准她到“胜寿年”学戏,那时,她还是个19岁的小姑娘。
红线女从来没有学过做戏,进入“胜寿年”后也没有一个师傅专门教导她。但这对有戏剧天才的人,都不是太大的难处,她看戏班排演了几次,便敢登台去演唱了。当然,她所饰演的是非常次要的角色。
抗日战争时期香港沦陷后,红线女跟着何芙莲回到广州湾(湛江),通过何芙莲认识了马师曾,从此两人开始了戏剧表演的合作关系。
红线女在“胜寿年”戏班时,只是演梅香之类的丫头,后来才当了四帮花旦。到了马师曾的“抗战粤剧团”就升为二帮花旦。有一次,剧团公演“软皮蛇招驸马”时,饰演公主的蓝茵突然肚子痛得难以忍受,可是舞台下面的锣鼓已经敲响了,戏总是要演的。在剧团人员极度紧张之下,老马只好命令红线女顶替蓝茵出场。红线女接到这么一份任务,心里不免忐忑不安,坐在化装间一边上装一边翻曲本,就这样硬着头皮出场去了。
没想到,红线女的演出竟是那么成功,获得了观众热烈的欢迎。事后,蓝茵不再回剧团演戏了,红线女便跃升为正印花旦,并且开始改邝健廉为红线女的艺名。那时,红线女刚满22岁。
早在西江的时候,老马与红线女之间,就超出了师兄妹的感情。老马常常借教戏的机会接近红线女,并因此对她产生了情愫,而红线女对老马也颇有爱意。一九四六年,他们回到香港后便结为夫妇。
红线女从1946年香港“复员”,到1956年返广州,前后在香港居住了十年,这是红线女在舞台上最辉煌的一段时间。
红线女最初在香港仍在马师曾的戏班里做正印花旦,后来在一个“二世祖”的支持下组了一个戏班,名叫“真善美”。她为什么把自己的戏班称为“真善美”,很少人会明了其原委。但红线女对粤剧表演确是在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她在一篇文章里说:
“个人的演戏,从来不拿一定的方法来演,并不是存心去承受什么流派,什么衣钵,遵循它的规矩绳墨。常常在上演之前,自己对着曲本,也没法预知演出的效果可能怎样,到了登台演出了,随时触动灵机,好好握拢了它和发挥了它,一切唱法、做法就自然而然地随情绪节节演变。
“不过,有一个十分清楚的事实:凡是受观众喝彩、拥护的戏,必然是演员所演的角色人物,性格鲜明凸出,放在整个健全的剧旨中,能够发放她一定的光辉,是爱是憎,都给予观众有力的感动。脱离了角色在全剧中的生命,单纯凭老倌的唱工做手获致广大观众的共鸣是不可能的。当我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我同时也深信了戏剧除了第一个原则要‘真’之外,第二个原则就是要‘善’了。”
红线女在香港期间主演的粤剧很多。“野花香”、“刁蛮公主憨驸马”、“倾国名花”、“黄金种出薄情花”、“我为卿狂”、“清宫怨”、“蝴蝶夫人”等,很受香港市民的欢迎。
对于粤剧的传统艺术,红线女始终是有所继承与发扬。她在“李香君”中扮演的李香君,“三娘教子”中的三娘(马师曾饰薛保)、“搜书院”中的翠莲(马师曾饰谢宝)、“昭君怨”的王昭君(马师曾饰毛延寿)、“关汉卿”的朱廉秀(马师曾饰关汉卿),对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的刻画,都非常细腻和深入,给观众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其中,她对“搜书院”的成功表演,尤为戏剧工作者所赞赏。田汉看了“搜书院”的演出后,曾写了这么一首诗寄赠红线女:“五羊城看搜书院,故事来从五指山;暗把风筝寄漂泊,不因铁甲屈贞娴。歌颂南国刘三妹,舞妙唐宫谢亚蛮;争及摩登红线女,佳章一出动人寰。” (刘怀远撰文)